打不過解放軍,就對邊檢站下手?75年印軍入侵土倫拉山口事件始末

每日一段大國崛起 2024-03-19 07:34:36

隨著印度當局拒絕接受中國政府的善意勸告,無休止地對兩國接壤地區的中國領土實施蠶食和入侵,最終釀成了1962年10月-11月的邊境沖突事件。

這場一個月的短暫軍事較量以印度軍隊大敗虧輸,人民解放軍主動停火並後撤而告終,除去殲滅印軍8800多人外,我軍還繳獲各種炮300余門,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00多台,各種槍6400余支,各種彈藥400余萬發及其他軍用物資。

這些繳獲的武器裝備,後來連同被俘的印軍人員一起又交還給了印度方面。遺憾的是,中國政府在取勝之後不僅沒有提出任何要求,反而送還武器和俘虜的做法並未換來印度當局的感謝,卻被尼赫魯及其軍方高層視爲奇恥大辱。

印度方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其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德、意、日法西斯都軍隊作過戰,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此次參戰的第4軍又系其“王牌部隊”,竟然敗得這麽慘。

與人民解放軍相比,印軍的技術水平普遍較高,後方運輸線短,後備兵團機動快,補給便利,占據了種種優勢,可是上了戰場卻不堪一擊,導致印度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印度軍隊的戰鬥力至此飽受質疑

在對1962年戰爭做了各種總結之後,自認爲已經明白了失敗原因的印度又開始擴充軍備,組建了7個所謂的“山地師”,打算再次和解放軍一較高下。

其實,印度的“山地師”不過是減去了重裝備的步兵師,除了人數上多一些以外,戰鬥力並沒有實質性的提升。

1967年,以山地旅爲主的印度軍隊在乃堆拉山口和卓拉山口對中國軍隊進行挑釁,結果再一次遭到慘敗。

當時的印度軍隊連生産炮彈的能力都沒有,一線部隊所裝備的火炮也都是英國淘汰下來的二戰貨,因此根本無法和裝備了54式榴彈炮的解放軍勁旅對抗,在大炮兵至上的年代只有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份。

在1967年沖突中,印度炮兵只打了幾百發炮彈就被解放軍的炮火所打啞,然後解放軍炮兵盯著印軍陣地發射4.5萬發炮彈,連炸了四天三夜。

當年解放軍的54式榴彈炮讓印方招架不住

可是幾年之後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軍隊以較小的代價挫敗巴基斯坦軍隊,並通過建立孟加拉國成功將巴基斯坦肢解,這讓印軍感覺自己又可以了。

第三次印巴戰爭使巴基斯坦的力量被大大削弱,更讓印度從此沒有了東顧之憂,于是從1972年以後,英迪拉·甘地領導的印度政府又開始向其北部邊境虎視眈眈。

在長約650公裏的中印實控線東段地區,印度軍隊自1959年以來就從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不斷向北蠶食,1962年之後,雙方的實際控制線已經在我山南地區錯那縣境內。

這裏分布著一系列對于中國軍迷而言耳熟能詳的地方:靠西是克節朗河谷、桑多洛河谷和旺東地區,靠東則是東章地區、麥拉山口和土倫拉山口。

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在東章西北不遠處的麻瑪鄉就是1962年時張國華將軍指揮東段反擊作戰的前線指揮部,當年張將軍在此運籌帷幄,幹脆利落地粉碎了優勢印軍的進攻,其英風豪氣至今令人思之神往。

張國華將軍指揮部舊址

到1970年代中期,位于喜馬拉雅山山脈北麓的土倫拉山口實際上已成了中印雙方對峙的第一線,錯那縣在這裏設立了一個邊檢站,並安排了一些民政人員和少數解放軍戰士駐守。

由于印度士兵就在南面不遠的龍果地區活動,隨時都有可能越界入侵,雙方的距離很近,幾乎到了“一個盯一個”的程度。

有時候,印度方面的間諜人員還可能以夜色爲掩護,偷偷地進入我境內刺探情報,因此土倫拉山口反“蠶食”、反間諜、反印方的任務壓力很大。

海拔約5000米的土倫拉山口不同于靠西的錯那縣東章地區,那裏得到東章河水汽的滋養,分布著大量天然的草場,可以用來放牧,而土倫拉只有荒涼和積雪,冬天這裏大雪封山,別說人影了,連動物都看不到。

世代生活在錯那縣卡達鄉的中國藏族同胞們,則以采挖土倫拉山口附近大山裏的各種名貴藥材(主要是貝母、雪蓮和三七)爲生。

當年的解放軍守邊將士

印度方面重視土倫拉山口的原因則是:這裏南面不遠就是著名的“貝利小道”,1962年戰爭時解放軍第11師的精兵就是從這裏穿插7天5夜,突然出現在德讓宗地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現在印軍後方。

他們以龍果地區爲基地,不僅部署了表面上看起來威脅性不大的邊防警察,還部署了一個山地旅。

1975年10月的一天,威震西疆的一代名將張國華辭世已經三年,土倫拉山口邊檢站的工作人員突然注意到,有一小隊印度士兵,正鬼鬼祟祟地往中國實控區域這邊移動。

說到底,印度軍隊還是不敢和解放軍正規軍交手,他們經過多日的觀察也確定這裏只不過是個中國的邊檢站,駐守的解放軍士兵沒有幾個,想來火力並不強。

柿子撿軟的捏?因爲邊檢站好惹,這幫印度人就找到邊檢站來了?

多少年來,解放軍就是在這樣的地方巡邏守護

邊檢站人員立即向越界的印軍發出警告,要求對方馬上離開中國實控地區,退回到印度一邊。

但印方一如既往地充耳不聞,甚至向我邊檢站人員開槍射擊,刺耳的槍聲瞬間撕破了喜馬拉雅山上空的甯靜,這是1967年乃堆拉事件八年來中印雙方第一次使用熱兵器的沖突。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中國人不開第一槍,1962年是你們開了第一槍,今天又是你們開了第一槍,既然開槍了,就別怪我們不客氣了!邊檢站的解放軍當即進行還擊。

可以說1962年之後印度的國防預算並沒有完全白花,此時印度步兵已有很多裝備了比利時制造的FNFAL突擊步槍,這是一種定型于二戰之後的自動步槍,發射7.62mm口徑的子彈,在北約國家和英聯邦國家內部都很流行。

雖然FNFAL突擊步槍比起1962年印軍裝備的英制李恩菲爾德步槍那種二戰貨來說先進了一代,但比起中國軍隊普遍列裝的56式槍族而言並無明顯優勢。

FNFAL步槍在西方一度非常流行

因爲FNFAL雖然號稱是自動步槍可以連發,但因爲子彈的威力較大,發射時的後坐力也大,因此基本上都是半自動模式射擊,這就和解放軍士兵裝備的56式半自動差別不大了。

實際上FNFAL的遠射程在戰鬥中基本上派不上什麽用場,對單兵素質不高的印軍士兵而言,太遠了都是瞎打,反而是射程較近的“56半”更符合戰場情況,射擊精准,射速更快。

早在越南戰爭中,裝備M-14突擊步槍和FNFAL的美軍就被裝備的SKS半自動和AK-47的越南軍隊血虐。

更何況,此時邊檢站的解放軍士兵還裝備了56式輕機槍,火力有壓制性優勢,一梭子橫掃過去,印軍當即成了王八吃西瓜,滾的滾,爬的爬。

這次交火過程十分短暫,只用了十幾分鍾就結束了,活著的印軍連滾帶爬地逃回了印控區域一邊,現場留下四具屍體,傷者不詳,我軍並無傷亡,也沒有追擊。

毛主席手持的就是一支“56半”

隨後,邊檢站所屬的邊防2團四連向山南軍分區和西藏軍區彙報了這次短暫交火的情況,並且將印軍的屍體和武器收集起來,請上級處置。

因爲預計印軍有可能發動報複性進攻,邊防2團當即進入一級戰備狀態,所有在野外拉練的連隊立即向發生事件的土倫拉山口附近集結,防區與4連相鄰的邊防5連把所有的武器彈藥和補給都准備好了,准備隨時出發支援4連。

但印軍卻出人意料地偃旗息鼓,他們連邊檢站的戰士都打不贏,再和成建制的解放軍交手就更沒有信心了。

經過外交層面的溝通,土倫拉山口交火五天之後,印度駐華使館臨時代辦約見中國外交部亞洲司負責人,表示印度方面願意領回印軍屍體和武器彈藥。

又三天之後的10月28日下午2點,印度方面派出代表來到土倫拉山口中方實控線一側,領回了印軍的屍體和武器。

莊嚴宣誓

如1967年卓拉山口的那次沖突一樣,我方要求印方代表寫了收條,注明是印度軍隊越過實控線入侵中國境內並首先開槍被我擊斃的事實。

結果印度方面在領回了屍體之後,卻胡說什麽是中國的武裝人員入侵印度境內,對印度的巡邏隊進行伏擊,導致印方人員傷亡。

此外,印度方面還爲此次交火中被擊斃的四人在龍果地區立了紀念碑,隔三差五地會有一些印度當地的軍政首腦去憑吊,當然這種操作我們已見怪不怪了。

此次土倫拉山口的交火事件之後,印度又消停了很久,直至1986年左右兩軍開始在桑多洛河谷地區大規模對峙,幾乎到了開戰的邊緣。

縱觀1950年代中期以來近70年的曆史,事實上幾乎每過幾年或者十幾年,中印邊境都會發生緊張事態,每次都是中方有理有利有節地回擊後保持克制,而印方過段時間卷土重來,如此循環。

印度地方當局給死者立的紀念碑

到底是超人格局還是大國智慧,我們期盼著總有一天能走出這樣的怪圈,還西疆長治久安。

6 阅读:1059
评论列表
  • 2024-03-23 19:48

    阿三只有再次打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