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死才醒悟,原來最可怕的人就藏在身邊,劉封被冤殺了

古城青衣 2024-06-29 16:02:35

三國時期,天下三分。

曹操占據中原,孫權坐擁江東,而劉備則在蜀地建立了蜀漢政權。

這個時期,戰亂頻仍,英雄輩出。

智謀之士,如過江之鲫。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當時年僅27歲的諸葛亮,最終成爲一方霸主。

劉備與諸葛亮的相遇,成爲了曆史佳話。

劉備臨終之際,他將蜀漢的未來和兒子劉禅托付給了諸葛亮。

劉備遺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不僅是對諸葛亮的信任,更是對諸葛亮的肯定和尊重。

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這樣的信任和托付是極其罕見的,它超越了君臣界限。

但,這一切背後,其實大有隱情!

李嚴的火速提升

劉備深知諸葛亮才智過人。

擔心他在蜀漢一家獨大,威脅到兒子劉禅。

因此,在臨終前,劉備特意提拔了一個人,讓他負責和諸葛亮對抗,牽制諸葛亮。

這個人就是李嚴。

《三國志》記載:

“先主病笃,托孤于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爲副。”

夷陵之戰,一場蜀漢與東吳的激烈交鋒,最終以蜀漢慘敗告終。

這場戰役,讓蜀漢損兵折將,國力大損。

同時也暴露出了人才匮乏。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嚴這個原本並不起眼的人物,卻意外受到了劉備的提拔。

劉備任命李嚴爲尚書令,這是一個重要的職位。

意味著,李嚴將直接參與國家的決策和管理。

但更讓人意外的是,劉備竟然將內外軍事的重任也交給了李嚴。

這樣的快速升遷,讓人不禁感到疑惑。

李嚴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官員,並沒有什麽顯赫的功績。

但他的升遷軌迹,卻如此之快。

這其中的原因讓人深思。

很明顯,劉備對李嚴的信任超出了常理。

這似乎隱藏著一些不爲人知的秘密。

讓他負責對抗諸葛亮,以防止諸葛亮在蜀漢一家獨大。

劉備的這一舉動,雖然看似有些矛盾。

但實際上,這正是他作爲一位君主,爲了維護國家穩定和兒子地位的一種手段。

在古代皇權社會,皇帝對權臣的猜忌和防備,是常見的現象。

劉備雖然信任諸葛亮。

但他也明白,諸葛亮的才智和影響力,足以影響到劉禅的地位。

而李嚴的存在,也讓諸葛亮在處理國家大事時,不得不考慮到他的存在。

從而避免了諸葛亮,在蜀漢一家獨大的局面。

盡管劉備的這一舉動,在後人看來有些猜忌和防備的成分。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體現了劉備作爲一位父親的關愛和擔憂。

他希望在自己去世後,兒子劉禅能夠順利繼承皇位,穩固政權,國家能夠繼續保持穩定和繁榮。

而劉封的命運,充滿了悲劇色彩。

他是劉備的養子,本有著光明的前途,卻因爲一場戰爭的決策。

最終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誅殺了劉封

關羽,蜀漢的五虎上將之一。

其威名赫赫,無人不知。

但在關羽被困之際,劉封並未出兵相救,這一決定最終導致了關羽的死亡。

在正史中,劉封與關羽並無直接的隸屬關系。

從法理上講,劉封確實可以自主決策,不增援關羽並不算大錯。

然而,在那個時代,忠誠與義氣被視爲至高無上的品質。

劉封的不救援行爲,被許多人視爲對蜀漢和劉備的不忠。

而在劉備心中,關羽不僅是他的將領,更是他的兄弟。

劉封的行爲,無疑觸碰了劉備的底線。

但真正促使劉備對劉封痛下殺手的,卻是諸葛亮的警告。

諸葛亮深謀遠慮,他看到了劉封潛在的威脅。

他擔心,劉封日後,可能會對劉禅的皇位構成威脅。

因此,建議劉備除去這個隱患。

劉備雖然心痛,但他知道,作爲一位君主,他必須做出最有利于國家的決策。

于是,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最終下令誅殺了劉封。

劉封的死,的確讓人感到冤枉。

如果他真的有野心觊觎皇位,他應該會選擇出兵增援關羽,以獲得關羽的支持。

但劉封沒有這樣做。

他在關羽身死後,仍然敢回到劉備身邊.。

關羽和張飛,劉備麾下的兩員猛將。

一個義薄雲天,一個勇猛無敵,他們的死對于劉備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而劉封,這個原本被劉備視爲繼承人的養子,也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被劉備所殺。

隨著劉備的離世,一個問題擺在了衆人面前:

還有誰能夠壓制諸葛亮?

然而,盡管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權勢達到了頂峰。

他卻並沒有取而代之,成爲蜀漢的新君主。

他依然是那個忠誠的臣子,一心一意地爲蜀漢和劉禅效力。

爲別人當軍師,當參謀,最後會禍及自身。

不無道理

但三國亂世,劉備的防備也不無道理。

從諸葛亮家族的布局,就能看出來。

魏蜀吳三國,都有諸葛家的人。

諸葛亮本人,是蜀漢的重要官員;

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是孫權的重要謀士和外交家。

他在東吳的地位,也相當高。

曾任東吳的豫章太守、綏南將軍等職。

而在曹魏,諸葛亮的堂兄諸葛誕則是一位將軍。

他在魏國擔任過多個軍事職務,並在魏國的政治和軍事中,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在古代皇權社會中,君主與權臣之間的關系,往往是複雜而微妙的。

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系,正是這種複雜關系的真實寫照。

他們之間既有信任與器重,也有猜忌和防備。

信任的另一面,往往伴隨著猜忌和防備。

這種複雜的關系,在古代皇權社會中並不罕見。

秦始皇信任李斯的才智,任命他爲宰相,協助統一六國。

但秦始皇,對李斯也有猜忌。

朱元璋重用劉伯溫,劉伯溫爲其出謀劃策。

但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權力産生猜忌,最終劉伯溫被迫辭官。

君主需要權臣的才能和智慧,來輔助自己治理國家。

但同時又擔心權臣的權力過大,威脅到地位和子孫後代的安危。

因此,君主往往會在信任與猜忌之間搖擺,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平衡權臣的權力,以維護國家的穩定。

這種現實,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也有著深刻的啓示。

在人際關系中,信任與猜忌往往是並存的。

我們需要信任他人,與他人合作,共同實現目標。

但同時,我們也要保持一定的警惕,避免過于依賴他人,以免受到傷害。

0 阅读: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