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楚國遷都壽春時期有過短暫輝煌

湖北日報視頻 2024-06-28 11:20:50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楚國八百年頻繁遷都,其都城位置及年代問題,是楚文化及先秦史地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6月21日至22日,在長沙召開的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第十七次年會上,相關考古項目負責人分別彙報“楚紀南故城考古新收獲”“壽春城遺址考古新進展”,讓楚國鼎盛時期的都城紀南城與末代都城壽春城,來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楚極盛時期的南方大都會

考古發現揭示紀南城城址始建年代

“紀南城東城門的發掘,基本破解了長期以來紀南城懸而未決的年代問題。”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名譽理事長高崇文先生在爲大會發來的賀信中如是說。

楚紀南故城位于今湖北荊州,是楚國最繁盛時期的都城。其作爲楚都,終于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但其年代上限,一直存在爭議。

楚紀南故城爲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資料圖片)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長、楚紀南故城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聞磊在大會發言中介紹,2018年至2023年,爲配合“考古中國·長江中遊文明進程研究之夏商周課題”和“楚紀南故城大遺址保護工程”,考古工作者在紀南城連續開展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揭示出規模宏大的東城門,並發現了紀南城東垣一期(早期)城牆,年代爲戰國早期。這項重要發現,揭示紀南城城址始建于戰國早期。

自1975年啓動考古大會戰以來,紀南城經曆過多次考古發掘。此前考古顯示,紀南城城內面積約爲16平方公裏,是迄今發現的東周時期我國南方最大的一座都城。其宮城面積與北京紫禁城相當,城內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居住區等布局清楚。已探明紀南城有城門8處,其中水門3處,水陸交通便利,水運可直通長江。紀南城內及周邊發現水井數量超過500口,四周分布著大量楚墓,有楚文化學者推測其人口密集程度直逼現代大城市。

楚紀南故城俯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攝)

學界普遍認爲,楚都遷至紀南城後,迅速成爲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量人口聚集于此,成爲戰國時期南方最大的都市。楚郢都車水馬龍,人流如織,摩肩接踵,早上穿新衣服進城,晚上就被擠破弄髒了。這也是成語“朝新暮敝”的由來。

考烈王曾擔任六國合縱長

楚國壽春時期有過短暫中興

白起拔郢後,爲避強秦,楚國將都城從紀南城東遷至陳(今河南淮陽)。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將都城繼續東遷至壽春(今淮南壽縣),壽春成爲楚國最後的都城。壽春城地理位置獨特,北爲八公山,東據淮河,西扼淠颍,南面地勢平坦。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壽縣中心工作站站長、壽春城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張義中介紹,正在發掘的西南小城,推測是壽春城的衛星城;壽春遺址“城中城”壽濱古城,推測爲一處重要貴族居住區域……近年來開展的考古發掘,爲揭開壽春城的面紗提供了重要線索。

壽縣出土的“鄂君啓金節”。(圖源:文博中國)

此外,柏家台一帶高等級建築基址群,武王墩、李三孤堆大墓等楚國高等級貴族墓葬群,以及出土楚國免稅通關證書——鄂君啓節、楚國金幣“郢爰”、多件龍紋玉璧等,無不顯示出壽春城的王都氣象。

“楚國定都壽春期間應該算是一個短暫的中興,或者說最後的輝煌”,廈門大學教授、武王墩墓考古發掘項目考古一組組長張聞捷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說。他介紹,楚國在白起拔郢、丟掉經營多年的江漢地區後,國力急劇衰退,但同時,楚頃襄王、楚考烈王仍在不斷反擊強秦。特別是考烈王在秦國當質子時便見識過秦的強大,深具憂患意識,回國繼位後勵精圖治,重用黃歇等才識之士,曾兩次擔任六國合縱長,帶領東方六國合力抗秦。

壽縣出土的楚金幣郢爰。(圖源:文博中國)

張聞捷說,“楚國壽春時期在六國中有一定威望,這在出土文物中也有所反映。”武王墩墓除了出土大量典型楚文化器物外,還出土不少具有其他列國文化面貌的器物,推測是楚考烈王下葬時六國貴族贈送的禮物。

楚國壽春時期正是秦統一的前夜,在跌宕起伏的戰國風雲中,曆經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刍等幾任晚期楚王,壽春城僅存續19年就被秦所滅,最終彙入中華文明大一統的洪流。

“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與傳習中心”

成立

湖北日報訊(記者劉毅、通訊員余豔軍)6月27日,“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與傳習中心”在黃岡師範學院正式揭牌,“黃岡古籍整理與研究中心”同時成立。

蘇東坡因黃州而得名,東坡文化是黃岡最獨特、最具發展潛力的資源寶庫。近年來,黃岡推出東坡廟會品牌,叫響“大美黃岡,此心安處”文旅形象宣傳語,加快推進東坡文化旅遊區項目建設,爲保護、挖掘和利用東坡文化資源做了大量工作。黃岡自古崇文重教、人文荟萃,明清以來人才井噴,存世古籍數量和質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具有很好的古籍研究基礎。

2023年9月10日,大學生街舞團隊走進黃岡東坡外灘,開展快閃、沉浸式演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李慶 周偉 攝)

黃岡師範學院是蘇學研究重鎮,全校468位博士中有10%集中在文學院(蘇東坡書院),先後湧現出饒學剛、梅大聖、方星移等一大批蘇學研究專家。學校曆來重視古籍的整理工作,先後整理出版了《湖北曆代詩歌選》《鄂東地方文獻叢刊第一輯》《金樓子疏證校注》等一批重要典籍,爲大規模開展鄂東古籍的整理與研究奠定了實踐基礎。

此次成立的“兩個中心”均設在該校文學院,將充分發揮學校人才和智庫優勢,彙聚國內外東坡文化研究、古籍整理與研究的力量,做好黃岡文化資源普查、文化內涵诠釋、文化敘事創新和文化品牌塑造等基礎性、先導性工作,服務黃岡文旅名城建設,助力黃岡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黃岡實踐貢獻文化力量。

更多報道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爲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