澀出新花樣的熱褲,是如何改變二次元和人類審美的?

碎碎念工坊 2024-07-08 20:37:56

看看這頭飄逸的粉毛!再看看勒肉大腿和牛仔熱褲,這誰頂得住啊!

咳咳,如果你也覺得妮可完美戳中了你的XP,那我們就是好兄弟啦!

因爲說實話,我當年就覺得《黑礁》女主萊薇身著牛仔熱褲的形象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只可惜廣江禮威這個老鴿子好像忘了自己還有這麽個作品,讓我這個追了20多年的老粉等的像個小醜;而妮可老大的出現仿佛填補了我心中的這一塊空白,畢竟比起萊薇,妮可似乎更適合成爲新的老婆,而且從熱度上來看,未來的同人作品乃至3D板塊也肯定要比前者多上不少,起碼不用發愁沒東西看......

不過只是個人觀點哈,我一直覺得“熱褲”這種東西,真是個相當神奇的存在:

首先作爲一種特殊的“褲子”,熱褲應該至少有遮風保暖的作用吧,但考慮其用料之節省,能否遮羞尚屬爭議,指望它替使用者遮風避雨、保持體溫,那可真是有點想多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真有女菩薩身穿熱褲出現在人群之中,那你會間接觀察到似乎有個能量巨大的磁場正以女菩薩爲圓心,以輻射的形式將熱量源源不斷地傳遞至外圍——不然爲啥她周圍人都紛紛開始口幹舌燥,面紅耳赤,焦躁不安,甚至大汗淋漓呢?

當然了,如果你更傾向于欣賞二次元萌妹的話,那你甚至根本無須走出家門,只要打開遊戲《絕區零》就能看到身著牛仔熱褲的妮可,進而實實在在地體會到這灼熱的磁場;而屏幕彼端的妮可也不用擔心這套服飾會不會影響到戰鬥生活,或是傷風感冒……片刻以後,也許你會帶著感激之情,由衷慨歎時代之美好,無聊之中些許疑惑也許會暗上心頭,就比如,這麽神奇的熱褲它到底是個什麽東西?這東西它又是怎麽來的呢?

追根溯源

首先如你所見,總體而言,所謂的熱褲就是這樣子的,很短很短的,短褲,其概念來自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的《女裝日報》。當然了,作爲旨在標新立異的時尚概念,“熱褲”一開始就從根本上與強調實用屬性的運動休閑短褲劃清了界限,額……也比我們今天的理解略有不同:在某種程度上,彼時的“熱褲”專門指代法國服裝巨頭Dorothee Bis的時尚創意,既由天鵝絨,絲綢,毛皮,皮革等等等等名貴材料制成的社交服飾,其長度不超過人的膝蓋。設計者甚至有考慮過讓自家“熱褲”在婚禮上大展拳腳……考慮到後來的種種狀況,只能說,還是挺可惜的。

如此大膽的設計哪怕到了今天都頗具爭議,但回到“風起雲湧”的七十年代初,好像也不那麽違和:畢竟又是女權崛起又是嬉皮士運動的,Dorothee Bis在某種程度上只是順應潮流,以這樣的設計喚起大衆對廣袤非洲的關注——對沒錯,什麽女性力量叛逆之花都是後話,彼時的法國人(和包括《女裝日報》在內的部分願意爲黑人發聲的美利堅時尚人)真的只是單純認爲這種設計更適合黑人女性的身材,甚至建議將其稱爲“Knockout Shorts”以表明自己和黑人的密切關聯,致敬黑人女性對自己特殊身材的驕傲,和她們爲保持這種驕傲所作出的種種犧牲。

不過也正如布魯克林博物館時裝策展人多蘿西·特利卡裏奧所觀察到的那樣,哪怕是在熱褲概念最火爆的1971年,這種服飾也從未真正地“飛入尋常百姓家”,反而是以一種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方式突然流行開來。

昙花一現

該如何描述當時的情形呢?

我們得承認,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熱褲”的概念的確風行一時,尤其是時尚界強推夏季長裙未果後,方便簡潔的“熱褲”不僅成了男女老幼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各大品牌明爭暗鬥的主戰場——從聖羅蘭到華倫天奴,從Halston到Betsey Johnson,所有時尚界頂尖設計師們紛紛拿出了自家方案,爲簡單方便的“熱褲”添上幾分時尚氣息,竟也引來了不少好萊塢明星的支持與青睐。

可另一方面,也許你還記得,“根正苗紅”的熱褲本質上是種奢侈品,最不強調的就是所謂的功能性……

于是你會發現,真正流行起來的“熱褲”反而是被排除的概念之外的異類,它們不僅“鸠占鵲巢”,擠壓正主的生存空間,也在某種程度上奪去了正主的名號,以至于如今“熱褲”的概念已然可以涵蓋所有材質和類型,從此無論是男褲女褲還是童褲,無論是作爲成褲獨當一面,還是作爲搭配錦上添花,只要它足夠短小精悍便都可被稱爲是“熱褲”了。

總之無論如何吧,盡管這片欣欣向榮已經和最開始真正概念上的熱褲沒啥關聯了,但顯然真正符合人民大衆需求的“熱褲”還是靠實力取勝,彰顯了自己不同凡響的卓越生命力;而伊麗莎白·泰勒,簡·芳達乃至大衛·鮑伊等一衆明星的青睐,無疑爲“熱褲”的熱銷添上一筆有力的注腳,卻也毫不意外地爲熱褲的“身敗名裂”埋下了個不小的伏筆。

耳濡目染

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少不了保守團體的影子,而任何保守團體中都,不免會出上幾個衛道士。從時代發展,文明進步的大尺度上看,這群家夥無異于螳臂當車的小醜,別無他用,止增笑耳。可當回到某個具體的時代,這時代的沉沙落在“熱褲”上面,依然是很難洗幹淨的一大片。

時間回到1971年,這一次,我們的衛道士有曆史學家瓦萊莉.斯蒂爾,她從自身專業角度出發,認爲熱褲這東西,無論是熱褲本身還是它所代表的概念,都將成爲性與性交易的標志,因爲千百年來所有這類讓男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的東西都是這樣的;而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則肯定了熱褲作爲女權運動中叛逆符號的重要意義,卻也暗示穿熱褲的人只是想以“性挑釁”的方式來引人注意,以此開始親密關系……

兩者看似針鋒相對,但也是殊途同歸,牢牢綁定在了一起。于是乎:

保守主義者本就對這傷風敗俗的玩意兒深惡痛絕,現在有了權威支持,能在道德層面上穩穩壓人一頭了;

中立主義者本就只是欣賞熱褲的便利,這衆口铄金的實在沒必要因爲這個被鄰裏相親目斜而視;

叛逆的女權運動者本該是支持熱褲的生力軍,也不是很在意這些所謂的公序良俗,可此時此刻身穿熱褲又和媚男畫上了約等號,那這女權事業可就有點兒……進行不下去了。

如此這般,熱褲之民間形象可謂一落千丈,不過好在電影媒體及時出面,一部橫空出世的《出租車司機》不僅成就了馬丁·斯科塞斯的事業,羅伯特·德尼羅的未來,對熱褲之聲譽來說那……也許稱不上是雪中送炭,那也絕對堪稱火上澆油了:

只因爲主演之一的朱迪福斯特,她所扮演的那個悲情滿滿的未成年妓女,她,是,穿,著,熱,褲,的。

得,這下可真是扔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浴火永生

當然了,兩位專家雖然對熱褲批判居多,但也順便承認了熱褲巨大商業潛力,那便是男人想看,愛看,看了之後心情愉快,也會願意多花點兒小錢,所以正如您所見,哪怕是到了今天,熱褲這東西已然是時尚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千禧年前後也有小甜甜布萊尼和凱莉·米洛先後身穿熱褲拍攝寫真與MV並將其公開,如願所嘗地引發了大衆的高度關注,極具爭議性的批評。

考慮到兩位身份特殊,確有炒作之嫌,恐怕無力爲熱褲正名;但顯然,只要能頂住壓力,穿上熱褲,如潮關注便會滾滾而來……(潛在的)明星大腕兒自然頂不住如此誘惑,資本商家當然也忍不住會想來分一杯羹,而且如果身穿熱褲不是個人“墮落”而是公司需要,相對來說人們也會更加寬容吧?

在某種程度上事實的確如此,但如果你有機會采訪下當年的親曆者,比如七十年代西南航空公司總裁拉馬爾·缪斯,他會告訴你她們的壓力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了自己的頭上。

簡而言之,1971年,此君專門選了批身形姣好,面帶桃花的姑娘組成了當時臭名昭著的“愛侶”空姐服務隊,其標志性的制服中便包括了極具爭議性的熱褲。此舉可謂是效果拔群,拉馬爾·缪斯談起此事甚至會帶著吹噓的口吻開著玩笑,說有了這群姑娘,挨著過道的機票總是第一時間被搶購一空;不過很快,這種制服便得到了女權乘務員組織的高度關注和積極抗議。

無獨有偶,在同年的費城,費城人棒球隊老板爲吸引更多觀衆觀賽,也組建了一只由36名身著紅色熱褲搭配連衣裙和白色長靴的妙齡少女組成了“熱褲巡邏隊”,不過同樣也在女權組織的重壓之下于1982年將它解散了。

所以說還真是世事難料啊。如果老板能再堅持堅持,他會發現熱褲乃至更激進的超短裙如今都成了啦啦隊的標配了,爲數不少的服務行業也能堂而皇之地將熱褲定爲是自家制服,雖說大街小巷還不至于熱褲遍地,但至少還能隨時拿出手機打開《絕區零》欣賞妮可的飒爽英姿……

沒了各方面的積極關注,大衆似乎反而是完成了對熱褲的祛魅,將其無限還原成了,單純的,很涼快的短褲。可能唯一的問題是,就連部分西亞和南非的武裝部隊都把熱褲定爲非官方的軍事制服了,你覺得熱褲還保留著千百年來飽受爭議的特殊魅力嗎?

管他的,反正我是愛看,請再多來點!

-END-

關注“碎碎念工坊”,傳播遊戲文化,讓遊戲不止是遊戲。

0 阅读:47

碎碎念工坊

簡介:做有深度的雜談,分享高質量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