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代表人物---屈原

愛愛曆史 2024-06-11 09:01:08

>>屈原,芈姓,屈氏,字原,今湖北秭歸或荊州紀南人,古代著名的高陽氏後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

其實,“湖湘文化”的追溯除了創造華夏文明而彪炳史冊的神農炎帝外,就是公元前三百四十年出生的屈原了。

屈原晚于孔子二百年,系楚國的皇族,由于出身顯赫,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蘭台學宮,其治學不僅僅局限于政治,什麽哲學、經濟、軍事、道德、倫理等方面都有廣泛涉獵,此外尤其喜好當時被作爲野書看待的民歌、民謠;屈原還喜歡劍術,常幻想當一名劍客,浪迹天涯,揚名天下。總之,屈原認爲自己肩負著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希望有機會施展抱負。

公元前321年,年僅十九歲的屈原在秦軍犯楚境時,組織鄉裏的青年奮力抗擊,其一方面對青年們進行思想鼓動,一方面又巧用戰術,機智果敢地給秦軍以沉重打擊,展示了非凡的才華,據此深受楚懷王的信任。二年後,屈原升任左徒,也就是僅次于令尹的副宰相之職,同年出使齊國,齊王見屈原才華橫溢,遂同意了其“合縱”之策。

在內政上,屈原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不能只看“士人”出身;修明法度,就是王公貴族與庶民一樣不能違法。在對外方面,屈原力主聯齊抗秦。

當時楚國人的觀念僵化,利益固化。著名典故“刻舟求劍”、“荊人涉澭”都是諷刺楚國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特別是利益固化,既得利益者中的王族貴族根本不願意變革。到了公元前315年,經過四年的變法改革,楚國民心沸騰,國勢大變。但是,暗流正在湧動之中。舊貴族面臨覆滅的命運時,這些王公貴族采取了反抗行動,楚懷王不得不罷黜屈原的左徒之職,改任爲三闾大夫。期間,屈原力谏楚懷王聯合齊國、抗衡秦國,但收效甚微。

公元前313年,秦國的張儀智破楚齊聯盟,楚懷王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打敗,漢中郡也淪陷了。秦楚兩國關系經曆刀兵相見又重新複合之後,在公元304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漢北地區,就是現在的河南淅川、內鄉一帶。屈原在此設壇講學,故其作《九章》有欲歸而不得之意。

公元前302年,齊魏韓三國組成的同盟打敗楚國,楚國以太子橫爲人質請求秦國相助才勉強化解了危機。後來太子橫在秦國殺死一大夫,致兩國關系緊張,最終秦國撕毀協議,在邊境不斷挑起摩擦。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重新啓用屈原。回到郢都,屈原的生存環境幾乎沒有改變。當秦昭襄王約楚懷王武關會面時,屈原和楚將昭雎力勸楚懷王不要赴會,然而楚懷王在幼子子蘭的慫恿下去了武關,結果被扣留,並送到鹹陽。

發生這一重大變故,楚國立即迎歸太子橫繼位,是爲楚頃襄王,子蘭爲令尹,屈原仍以三闾大夫身份輔佐。後來由于楚懷王不肯在割讓土地的協議上簽字,秦國又發兵攻楚,並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十六城。局面到了這個地步,楚頃襄王並沒有勵精圖治的想法,而是親小人,遠賢臣,貪圖安逸享樂。三年後,楚懷王死于秦國,秦國將其屍體送回楚國,秦楚絕交。事實再次證明屈原是正確的,這讓子蘭很難堪,于是在子蘭、靳尚的誣陷下,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並放逐江南。

屈原第二次被流放于更偏遠的江南地區,其從重臣,到邊緣化,再到放逐,曆時十八年之久。這是屈原人生的不幸,正是由于這種不幸,才成就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也通過其鍛造了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湖湘文化”起始的精神。

根據屈原詩集《九章哀郢》和《涉江》,大致可以推測出其流放江南的路線。屈原從京城郢都出發,經過夏首,再由洞庭湖進入長江,之後過夏浦至陵陽;從鄂渚渡過長江之後,改旱路沿江上行,到了洞庭湖後改乘小船沿沅江逆水而上,再又從枉陼出發到了辰陽,之後從沅江改道溆水河逆流而上到了溆浦,最後輾轉來到湘水支流邊上的汨羅。

屈原主要作品有《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共計二十三篇。屈原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爲念,《離騷》就有這樣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以屈原作品爲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離騷》與《詩經》的《國風》並稱爲“風騷”,對後世詩歌産生了深遠影響。

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攻楚,奪取了邪、鄧、西陵。又二年,楚國的郢都被白起攻破。城裏一片火海,百姓遭到殺戮,王室往東逃竄。驚聞此訊,屈原異常悲憤,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情況下,其于農曆五月五日自沉于汨羅江,時年六十二歲。

屈原被放逐後洞悉了一切,在作品中數十次表達了要保持清白之身,絕不蒙受世俗塵埃的決心。屈原在和漁夫的一次對話中,漁夫勸其“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屈原知道“滄浪之水”清濁的寓意,但就是不願隨波逐流,順應世道,並呐喊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司馬遷《史記》說,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楚南公是一位隱士,在楚滅亡前說的這句話,預測了秦國的滅亡。“三戶”,是指陳勝、項羽、劉邦三大反秦之士。也有一種說法,即楚有三大氏族屈、景、昭。無論怎樣,這句反抗暴秦統治的名言充分體現了荊楚志士的豪氣。

屈原求道、履道、殉道的敢死精神對“湖湘文化”的影響非同一般,浸染了“湖湘文化”的鮮明底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