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13年軍副政委,換3任政委,都沒輪上,4年後提拔爲大軍區政委

熱情的小狐狸 2024-04-21 21:06:38

在新中國的將帥名單中,曾有一位從軍區黨委秘書一路晉升至上將軍銜的老將軍,他的名字就是宋清渭。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軍隊中曾發生過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老將紛紛退居二線,宋清渭也成爲了極爲矚目的那一位。

信念的力量

宋清渭于1929年5月出生在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在小時候他的家庭情況很差,父母卻總是教育他:只要踏實肯幹,總是能填飽肚子的,人要知足常樂。

可日寇的到來,讓宋清渭連地都沒辦法好好耕種,日本鬼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困頓。

爲了不受鬼子欺負,宋清渭毅然決然投奔八路軍,那年他還只有15歲。

別看他年紀輕輕,作戰卻異常勇猛,從抗日戰爭打到解放戰爭,他的年紀與閱曆都在不斷增加,濟南戰役後,他跟著陳毅、粟裕的第三野戰軍一路南下,又先後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與解放上海戰役。

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夕,他又跟隨葉飛將軍朝著福建進軍,見證了全國解放的過程。

年輕氣盛的他當時也在等待著解放台灣的光榮時刻,10兵團隨著作戰任務轉移了,可宋清渭始終留在福建,他所在的部隊也一直等待著曆史性的時刻。

可由于美國悍然入侵朝鮮等多方面的因素,這項作戰計劃推遲了,宋清渭也完成了從保衛福建到建設福建的過渡,福建成爲他的第二故鄉。

作爲士兵,宋清渭意識到自己不能只會扛槍上戰場,在經濟發展的階段,士兵有著新的曆史使命。

他雖一生戎馬,可從未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在戰場上,他愛護老百姓的一草一木,珍惜農民的一粒一粟,曆經過那麽多民兵參與的戰役,他也曾不止一次說過:“打仗向來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若是沒有農民給我們提供吃穿用,仗怎麽可能打贏呢?”

回顧曆史,他也講過:“中國革命的曆史在毛主席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之後,迎來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革命的焦點從城市明確轉移到農村,這是因爲當時的黨員和官兵大多源自農村;正是在廣闊的鄉村,共産黨和人民軍隊得以逐步成長和壯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農民的鼎力支持,就不會有共産黨的成立,也不會有人民的軍隊,更別提勝利了。”

從1954年下半年開始,他就擔任起了福建軍區黨委秘書的職務,一直到福建軍區成立,他依然在這個位置上,協助軍區首長工作十幾年,福州軍區也是一個將領雲集的地方,他接觸過很多將領,也從他們的身上收獲頗豐。

韓先楚司令是1957年來的,他在軍區待了十幾年。

宋清渭早就聽說過韓將軍“旋風司令”的大名,打起仗來更是來無影去無蹤,讓宋清渭極爲欣賞。

幾年的共事,宋清渭就總結了韓將軍的一些美德。

他曾評價道:“軍人的輝煌不僅是在戰場上,韓將軍最爲難能可貴的品質,就是在實際工作中敢于說真話,他不怕得罪人,哪怕是職務比他還要高的領導幹部,對的就是對的。”

即便在特殊的曆史時期,宋清渭仍然敢于站出來爲韓先楚將軍說話,這也是軍史上的一段佳話。

此外,曾被毛主席親自過問晉升爲中將的皮定均將軍也給宋清渭留下過極深的印象。

1964年夏天,宋清渭還在霞浦一個邊防團擔任政委,突然有一天皮定均坐著皮卡車來到連隊視察,當轉到豬圈時,皮定均發現有一個部隊飼養員正在剁草。

于是,皮定均喊道:“宋清渭,你過來站一個小時。”

宋清渭馬上前來立定,他還有些不解地問道:“首長,您是不是想要批評我們讓戰士們頂著大太陽剁草?”

皮定均笑了,他說:“看來你還很聰明嘛,就是這個事情,當幹部就要時時刻刻注意關心戰士,天這麽熱,你讓戰士在沒有棚子的地方勞動,這就有些不近人情了,對于戰士的愛護絕不是空話,是要我們各級領導去體現的。”

宋清渭當即表示:“是我工作沒有做好,我們馬上搭個棚子,今天晚飯前就落實,請首長放心。”

這件事一直被宋清渭記憶猶新,他是經曆過戰爭的,還有很多小戰士沒有經曆過那些艱苦歲月,可時代改變了,愛護戰士的方式也該隨之變化。

從那以後,他就一直注意著皮將軍曾說過的話。

因爲堅定的信念,宋清渭才能在槍林彈雨中勇往直前,在福建前線工作的37個年頭裏,他與八閩大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剛解放時,福建地區匪特集結,他主動放棄了優越的機關生活環境,去了海島部隊工作,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從不埋怨反悔。

有一次,他去福州開會,妻子周平去了江西農村工作,三個孩子擠在一個小屋中,待他回家後,三個孩子一齊沖向父親的懷抱中。

這一幕,也讓這位鐵血硬漢差點流下淚水。

每次出發前,他就會把節省下來的糧票交給孩子們,讓他們在長身體的階段多吃一點飯。

幾十年間,他見證著福建的發展,也感受著這裏的變化。

原本,他都做好了爲福建奉獻一生的准備,可到了80年代,又有新的使命找到了他。

傳奇晉升之路

與宋清謂人生變化所對應的,則是軍隊的改革。

早在1975年初的一場機關團以上幹部會議上,就有重量級人物提到過:“軍隊膨脹起來,不精幹,打起仗來就不行;因此軍隊的總數要減少,編外幹部太多也需要處理,優良傳統要恢複。”

因此,軍隊“消腫”的根本目的是爲了實現軍隊現代化,這首要就得去解決軍隊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的關系問題。

從1985年下半年開始,裁軍便開始了,按照機關先後部隊、院校、保障單位的順序自上而下進行。

國家做出這個決定也是極爲艱難的,裁軍之多、難度之大、涉及面之廣可謂是前所未有,可這次大裁軍是軍隊機體的一次脫胎換骨的“大手術”。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崗位,一大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優秀幹部被補充起來,幹部年輕化得到了顯著推進。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宋清渭這樣有思想、年輕的幹部很快被得以重用。

他是于1970年任陸軍第二十九軍副政委,13年間換了3任政委,1983年,他就迎來的新的職務變化。

在31軍擔任了兩年政委後,宋清渭就接到了“前往濟南軍區擔任副政委”的命令,當時的軍區正在發生著變化,這些變革也爲他提供了更爲廣闊的舞台和更多的發展機會。

對他個人而言,1987則是個很重要的年份。

他的領導能力與政治智慧得到了更高層次領導的認可,那些年軍區發展的過程中,他也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後續的曆史就很明確了:在我國重新恢複軍銜制度後,他先後被授予中將、上將軍銜。

如此華麗轉身是組織對他個人才華和努力的肯定,同樣也體現出新背景下中國軍隊幹部制度的改革成果:只要有能力,很快就能到達該到的位置。

對他來說,新的職務變化也意味著他回到了最初的家鄉。

可繁忙的軍務使得他無暇顧及更多,即便故鄉就在“眼前”。

他也曾深情地說:“無論走到了哪裏,我都沒有忘記自己是個山東人。”

一直到1994年11月,老將軍從政委的位置上退下來後才終于有空重回家鄉,此刻,他依舊還是那個從農村走出的少年。

爲了不讓家鄉的農民再受冰雹災害之苦,他專門寫了封申請信,組織同意將17門退役的高射炮送給他的家鄉。

那時,距離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十幾年過去了,農村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當他看到了中央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三農”工作後,他極爲高興,稱贊道:“這是9億農民的福音,中央重視的政策是好的,關鍵是要去抓落實。”

當然,在四處走走看看的過程中,老將軍也意識到一些風險。

他說過:“絕不能忘記農民這個根本,否則就是忘本,農民爲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而在建國後的工業化進程中,工農剪刀差進一步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現在是時候好好回報農村和農民了。”

改革開放的最後目標是要實現全面的富裕,爲此老將軍還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農民占到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如果這麽大一個群體都無法富裕起來,中國怎能實現現代化呢?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除了當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其余時間他都會四處轉轉,去農村了解一下情況。

當家鄉有人來泉州探望他時,他還會趕緊問問農村的變化、農民的收成、農民的生活,若是聽說村民有什麽難處,只要他能幫忙的,他都會在所不辭。

90年代,將軍的家鄉遇到了幾十年不遇的幹旱,將軍聽聞後,更是夜不能寐。

爲了能解決問題,他立即想盡辦法協調進行了人工降雨,這才緩解了旱情。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聽聞國家有扶持建設商品糧基地的計劃,于是立即找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姜春雲,建議他將德州列爲國家商品糧基地,該意見也得到了采納。

閑暇時光,他還寫下了一本《歲月紀實》。

年過8旬的老將軍在這本回憶錄的末尾寫道:回首人生之路,我時常問自己:究竟什麽是做人之本,什麽是爲官之道?

他的總結有這麽幾句話:堅定信念,熱愛祖國,忠于人民,崇尚真理,胸懷坦蕩,勤學苦幹,嚴于律己,始終與黨同心同步。

山東人民對他的感情一直很深,人們在談天說地的時候,也總是會將宋老將軍的事迹挂在嘴邊。

家鄉人民還是于2022年12月27日得知噩耗:宋清渭因病于960醫院逝世,享年94歲。

本色爲人、本色做官成就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也正如他曾說過的那般:“不忘乎所以,順水逆水都行舟,抱定決心不掉隊。”

參考資料

宋清渭:自覺維護黨的領導核心——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 中國共産黨新聞網老將軍的愛農情 楊志華 農民日報
0 阅读: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