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中最可能出局的國家,國土可能隨時分裂?這兩大國早想取代

天下戰史事 2024-06-18 06:33:05

北美和俄國平原是它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它的林區,南非和澳大利亞是它的金礦區,東印度群島是它的咖啡、香料種植園......

這是對19世紀的英國毫不誇張的描述。

可沒想到,曾經不可一世的世界霸主,如今只能守著大不列顛這一方寸之地,可笑的是,其中的蘇格蘭,北愛爾蘭還天天鬧獨立。

更戳心窩子的是,它聯合國五常的位置,也早已經被兩國盯上了。

從“日不落帝國”淪爲“大國間夾縫求生的驢”,英國做錯了什麽?那兩個大國又是誰?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日不落帝國·——»

中世紀是英國飽受外族入侵和內戰折磨的黑暗時期,但也正是在這種艱難困境中,英格蘭逐步醞釀出了獨特的政治統治制度。

公元1066年,諾曼人成功征服了不列顛群島,諾曼公爵威廉獲得了英格蘭王位,開創了英國的封建王朝時代。

作爲第一任諾曼國王,威廉一世在位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將這個歐洲邊緣的小島國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廢除了英格蘭人舊有的地方法律和習俗,代之以諾曼人的行政管理制度,確立了國王的中央集權,同時引入了相對先進的諾曼封建制度,頒布了確認貴族權力的《大憲章》,加強了國家的統治力量。

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威廉一世都采取了開放包容的策略,將英格蘭與歐洲大陸國家的聯系更加緊密,這爲將來英國逐步走向民主化打下了制度基礎,也爲其後來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可以說,諾曼征服是英國從落後走向富強的重要轉折點,標志著英格蘭從邊緣小國開始逐步邁向大國的第一步。

隨著封建制度在英國的確立和完善,圍繞國王、貴族和平民之間的權力劃分,英國漸漸形成了獨特的議會民主制度。

作爲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議會機構,英國議會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3世紀,那個時期召開的不同階層代表大會,爲日後的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時期,英國的農業生産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爲英國經濟騰飛的發動機,封建主們爲了獲取更多租佃收入,大力興修水利、引進新作物,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

與此同時,城市手工業也逐步發展,英國的內外貿易逐漸興盛起來,經濟的滾滾發展爲英國後來的海外擴張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公元14-17世紀的文藝複興運動,給英國帶來了文化藝術的全面複蘇,在這一時期,英國在文學、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創造性成就,爲世界文化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同時,文藝複興時期更是英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時,英國在物理學、天文學、航海術、醫學等領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明創新,爲後來英國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

政治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成就讓英國的綜合國力得到極大提升,爲其後來成爲海上強國做好了充分准備。

與文藝複興同期的還有震撼歐洲的新教改革運動,馬丁·路德、亨利八世等人的思想,在英國國內引起了強烈共鳴。

在亨利八世的推動下,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決裂,實現了宗教獨立自主,宗教改革爲英國後來更進一步的海外殖民擴張奠定了意識形態根基。

16世紀的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被稱爲英國"黃金時代",英國海軍實力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發展,最終成功擊退了號稱"無敵艦隊"的西班牙艦隊,從此一統海上航線,徹底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

英國開始利用強大的軍事優勢,在世界各地建立起龐大的海外殖民地版圖,擁有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內憂外患·——»

1707年,英格蘭與當時的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三個地區合並,成立了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然而在整合過程中,英格蘭采取了高壓統一、一家獨大的做法,自視甚高、傲慢專橫,這種野蠻手段和強權姿態無疑引發了其他地區由衷的不滿情緒。

作爲英國的主體和核心,英格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主導權。而且在合並初期,英格蘭就對其他地區予以嚴厲鎮壓,禁止使用本土語言、剝奪自治權等,試圖強行同化。

這種高壓手段自然招致了其他地區的強烈不滿和憤怒情緒,尤其是蘇格蘭地區,作爲英格蘭傳統對手,與之結下了幾百年的深仇宿怨。

在英國四國合並的初期階段,英格蘭並未能做好周密的文化融合工作,蘇格蘭、威爾士等地區依然保留著獨有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傳統文化,在心理和實踐層面都與英格蘭存在巨大隔閡,雖然四國實現了外在的統一,但內在的分裂卻日益加劇。

蘇格蘭、威爾士等地堅持自身傳統文化符號的做法,實際上是在宣示自身獨特的地方利益和獨立自主訴求。

在英格蘭人的強權統治下,這種潛在的離心離德勢力開始醞釀,只待時機一旦成熟就會爆發出來。可以說,英國四國合並之初就存在著嚴重的系統性隱患,只是當時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而已。

二戰結束後,曾經輝煌的"日不落帝國"開始加速沒落,英國作爲曾經的世界第一強國也從巅峰漸次跌落。

在這一背景下,長期被壓抑的蘇格蘭、愛爾蘭等地區的離心離德情緒自然也空前高漲,特別是蘇格蘭,公開呼籲獨立建國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2014年,蘇格蘭曾就獨立問題舉行過公投,雖然以微弱優勢失敗,但獨立運動並未就此止步,多年來,蘇格蘭當地民意持續高漲,當地政府一再表態將繼續推動新一輪獨立公投,雖然眼下尚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但蘇格蘭獨立已成爲不可遏制的曆史大勢所趨。

愛爾蘭方面,上世紀20年代北部六縣地區曾一度留在了英國版圖,但留在英國麾下的北愛爾蘭人始終懷有獨立自主的夙願,支持與愛爾蘭統一的"脫英"派壯大日漸。

2022年5月,北愛爾蘭地區舉行大選,要求統一的政黨獲勝,公開呼籲舉行獨立公投。

一旦北愛爾蘭"脫離"英國成功,加入愛爾蘭共和國,就將出現一個統一的愛爾蘭島,屆時,曾經"日不落帝國"最後的一塊殖民地也將與之漸行漸遠,,英國目前所面臨的分裂危機是何等嚴峻,離心離德問題已是如箭在弦、迫在眉睫。

«——·五常候選人·——»

雖然英國內憂外患、陷入多重危機,但其作爲聯合國安理會五常理事國之一的地位仍備受觊觎。

其中,印度作爲人口大國、經濟新興力量更是虎視眈眈,盯上了五常國家在安理會擁有的一票否決權,以及由此帶來的發言權和國際影響力。

隨著印度綜合國力的持續攀升,其經濟總量已跻身世界前列,在軍事實力方面也正在蓬勃發展。作爲亞洲新興大國的代表,印度自然不滿于在國際事務中的處境,十分渴望與中國等國家"平起平坐",更好主導全球事務走向,這種力量的膨脹,使得印度越發觊觎五常國家的既得利益。

從印度“油管五常”的稱號就可以看出,三哥是多麽夢寐以求想要進五常。

另一斥候虎視眈眈英國五常位置的則是複興後的德國。二戰結束的軍事禁令早已解除,德國重新擁有了合法武裝力量的建制,依托強大的科技研發和經濟實力,德國正式獲得申請進入五常行列的"入場券"。

德國在許多尖端科技領域一枝獨秀,科研投入位列世界前茅,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無不處于領先地位。

經濟實力方面,德國更是歐盟中堅力量,工業産能和出口貿易規模世界領先。可以說,德國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具備了對應五常理事國地位的綜合國力。

然而,相較于德國、印度等新興大國的不斷崛起,曾經自诩"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其國力確已暗淡無光,英國過去稱霸世界,主要依仗的是強大的殖民擴張能力,靠的是堅船利艦而非真正的經濟、科技實力。

如今,來自殖民擴張的財富紅利早已所剩無幾,再加上內部離心離德問題日益嚴重、國家機體正在遭受空前分崩離析,英國作爲五常理事國的地位前景黯淡無光,此前對外稱霸靠的是堅船利艦,而如今連國內陣腳都難以守住。

面對印度和德國這兩股新興力量的虎視眈眈和蓄力反超,英國能否繼續挺住被擠出五常行列的危機仍未可知。

畢竟,愛爾蘭北部的獨立呼聲一直不絕于耳;與此同時,蘇格蘭更是隨時可能"脫英"獨立,屆時英格蘭本土的領土將進一步分裂。一旦英國這個"大家庭"最終支離瓦解,其失去五常席位也就不足爲奇了。

老牌列強之所以一蹶不振、舉步維艱,究其根源是因內患外擾,陷入了國內外夾攻的困局。

從內部看,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等地區離心離德之風日益高漲,分裂主義呼聲愈演愈烈,這無疑是英國當前所面臨的最棘手問題。

從外部來看,英國昔日的領袖地位被印度、德國等新興大國虎視眈眈,蓄力反超。

當年依靠航海擴張而走向輝煌,而今國力不振、經濟衰退,自有很大被取代的危險,要避免重蹈前車覆轍的覆轍,英國必須正視國力透支的事實。

面對紛繁複雜的棘手局勢,英國必須時刻提高警惕,牢記前車之鑒,世界大勢浩浩蕩蕩,唯有保持足夠強大的綜合國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避免被吞並被取代。

單憑當年的殖民地遺産已經無法支撐英國繼續維系舊日榮光,只有不斷進步、與時俱進,才能守住陣腳。

顯然,要保持英國不敗的實力,就必須遏制內部離心離德勢力,避免繼續內耗,只有全力振興自身,厘清發展方向,集中全部心力提高國力,才是上策,此外,攜手其他西方國家同舟共濟,維系現有地位和利益格局,亦是英國當前可采取的一條出路。

無論印度、德國還是蘇格蘭、北愛爾蘭,他們虎視眈眈英國舊都,勢在必行,其根源無不源于渴望獲取更大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尋求主動權,可見,時至今日,任何國度要求在國際上屹立不倒,都必須注重自身國力的鍛造和維系,這是擺在首位的當務之急。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印德等新興大國蓄力崛起,英國曆史雖將不可能重現昔日"日不落帝國"的輝煌,但全面衰落也並非不可改變。

只要英國人能夠慧眼識珠英雄,抓住時代發展的時機,沉著應對各種挑戰,就仍有可能重新振作,實現新的輝煌,不論時代如何演進,實力雄厚、自強不息才是永恒的不敗法寶。

參考文獻:

澎湃新聞-《北愛爾蘭問題百年曆程:抛棄暴力之途,回歸和平之道》

每日經濟新聞-《突發!北愛爾蘭領導人宣布:將舉行公投脫離英國!“與愛爾蘭重新統一”》

海峽新訊-《五常要變七常?俄支持印度巴西“入常”,日本德國收到特殊信號》

0 阅读:2

天下戰史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