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印兩軍邊境再次交火,解放軍傷亡123人,印軍損失多少?

每日一段大國崛起 2024-03-16 13:01:07

1962年10月,印度准備謀劃多年,以優勢兵力向解放軍邊防部隊發起的大規模進攻,最終以印度軍隊遭到慘敗而告終。

在這次短暫的邊境沖突中,印度軍隊有3個旅被殲滅,3個旅遭到毀滅性打擊,還有4個旅各被殲滅一部分,傷亡被俘8800多人,而解放軍這邊則有722人陣亡,1697人負傷,雙方的損失接近3.6:1。

自恃兵力絕對優勢的印軍遭中國邊防部隊打擊下全線潰敗之後,其後方一片慌亂,11月21日,我總參謀部發出通告:現在敵人內部非常慌亂,到處都在撤,包括傳統習慣線外的提斯浦爾(即印度挑起本次邊境沖突的第4軍軍部),西線的楚舒勒等地都有跑的准備。

史載,在提斯浦爾,逃亡的人群擠滿了公路和碼頭,政府空無一人,警察局則打開監獄大門,任由囚犯混進人群一起逃逸。

城裏的郵局、電話局、銀行和商店有的關門大吉,有的則被洗劫一空,總算解放軍並沒有繼續南下的打算,在11月21日就宣布單方面停火並主動後撤,這才給印度的尼赫魯當局保留了最後一絲顔面。

短短幾天,印軍就被打得潰不成軍

1962年邊境沖突的失敗對尼赫魯的政治生涯也造成了致命打擊,讓這位曾經躊躇滿志、不可一世的政治強人從此一蹶不振。

戰爭結束後一年多點他就患上中風,並在4個月後猝然去世,自此尼赫魯家族與濃濃的悲情色彩密不可分。

尼赫魯雖然去世,但其女英迪拉·甘地卻借此收獲了大量同情分,並在1966年1月繼夏斯特裏後出任印度第三任總理,時年47歲。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曆史上著名的女強人,有“鐵蝴蝶”之稱,她曾誓言:“我一生都用來爲印度人民服務。即使我死了,我相信、我每一滴血都會用來哺育印度,讓她變得更加強大。”這句話的煽動性極強,可見其政治手腕不在乃父之下。

1967年2月,英迪拉·甘地領導國大黨在印度第4屆人民院的選舉中再次獲勝,並連任印度總理。

尼赫魯與英迪拉·甘地

在鞏固了自己的權勢地位之後,英迪拉·甘地開始積極謀求對外利益的拓展,包括擴充軍備和蠶食其東北方的一些小國。

雖然在1962年沖突中遭遇慘敗,但印度軍隊從來沒有認真總結和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反而認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軍隊人數不夠多,並在擴軍備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借著1962年戰爭在全國傳播的不安情緒,印度用5年時間組建了7個新的山地步兵師,並將其陸續部署到北部邊境地區,其主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針對中國。

到了1967年夏秋之交,印度不僅全面恢複了兩國邊境區域的駐軍,在被其控制的錫金王國境內也部署了軍隊,這樣一來,本是中國和錫金的接壤地帶,卻成了中印軍隊對峙的新前線。

印度軍隊肆無忌憚的增兵行動引起了中國邊防部隊的高度警惕,在兩軍對峙的春丕河谷地區,雙方哨位距離最近之處只有二三十米。

1967年印度方面在乃堆拉山口附近拍到的解放軍照片

這條河谷的北端就是大名鼎鼎的乃堆拉山口,被解放軍所控制,而南端的則裏拉山口被印度軍隊控制。

在給1962年戰敗報仇雪恨的扭曲心態驅使下,印軍在春丕河谷地區的小動作不斷,不是趁著夜色挪動雙方界碑,就是越過邊界線架設鐵絲網、電話線,甚至開始修築防禦工事。

隨著印度軍隊持續挑釁,在解放軍眼皮子底下上演荒唐龌龊的鬧劇,雙方擦槍走火的概率大大增加。

1967年8月中旬,圍繞著解放軍在乃堆拉山口修築工事的行動,最終釀成雙方激烈爭端,印度軍隊不僅在自己控制區域一邊拉起鐵絲網,甚至帶著鐵絲網跑到中國控制區域來。

盡管印度軍人的行爲越來越猖狂,雙方多次隔著鐵絲網刺刀相見,但解放軍依然恪守“不開第一槍”的原則,不主動將事態升級。

這種對峙簡直是家常便飯

反觀印軍並未吸取62年慘敗的教訓,仍把我軍“不首先開槍、不主動惹事”的克制視爲軟弱可欺,並進一步謀劃武裝進攻。

後來據我方前線指揮人員分析,印度軍隊的首要目的是消滅或者驅逐我軍在乃堆拉山口的守點分隊,然後以乃堆拉山口爲軸心,逐個消滅或擊潰我軍在中印邊界一線的邊防部隊。

其在乃堆拉山口制造沖突的險惡用心,是要奪取面積達4000多平方公裏的亞東地區,這裏正是19世紀80年代英國軍隊入侵我西藏的主要通道。

只要印度占領了亞東這個橋頭堡,就能抹平這個楔入印度實控區域和不丹王國之間的中國領土,再向北100多公裏就可以抵達日喀則。

印度軍隊不知收斂的冒險行爲終于在1967年9月11日釀成了流血事件,這天早上,印度方面大張旗鼓地派出一百多人向中國境內竄犯。

1967年的印度軍人

面對中國邊防軍的嚴重警告,印度方面置若罔聞,在受到阻攔之後竟悍然向我方開槍,導致我軍7人傷亡。

在印度軍隊首先開槍開炮之後,解放軍不再容忍,以一個炮兵團的火力掩護約一個連的步兵向入侵的印軍猛烈開火射擊。

在印度方面供認的事實中,也承認了此次沖突系印方不顧中方勸阻,執意在中方控制的乃堆拉山口架設鐵絲網,受到中國軍人阻止後雙方發生肢體沖突。

但印度方面妄稱“是中國軍人首先向印方開槍射擊,導致印度軍人遭受嚴重傷亡”,隨後印度方面開炮還擊。

其實印度軍隊的武器並沒有解放軍的好用,或者說,其從美國和蘇聯那裏接收來的武器還沒有真正運輸到乃堆拉前線陣地上。

印度軍隊的後勤管理一向非常混亂

印度軍隊裝備的主要火炮是其炮兵第17旅裝備的英制QF25磅榴彈炮,這種二戰時期的火炮口徑只有約87mm,威力還不如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大批繳獲的美制105mm榴彈炮。

此外還有一些口徑爲81mm、51mm的迫擊炮,這些火炮對于步兵還能造成一定威脅,但在炮戰中威力顯然不夠看的。

而解放軍方面裝備的則是12門122mm54式榴彈炮,以及30多門55式120毫米重迫擊炮和82毫米迫擊炮,在火力上占據壓倒性優勢。

在我軍凶猛火力打擊下,有57名印軍被當場擊斃,殘余人馬倉皇逃竄,對于在後方向我開炮射擊的印軍炮兵陣地,我軍炮兵也給予了格外關照,在4天3夜的連續炮擊中發射炮彈4.5萬多枚,炸得印軍陣地煙熏火燎,

在這場一邊倒的炮戰中,印軍炮兵17旅的8個炮兵陣地和23處炮兵工事、2個炮兵指揮所與2個前沿觀察所被擊毀,差不多被完全打啞。

我軍裝備的54式122mm榴彈炮

此時,印度方面還在大肆宣傳“印軍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摧毀了不少中國軍隊的工事和掩體”,而實際上9月13日晚間沒剩幾門火炮、也沒有炮彈了的印度軍隊就已經停止了炮擊,

而我軍的大炮向對方陣地仍然繼續傾瀉了大半天,直到14日下午才停止打炮,據我軍炮兵偵察員觀察到的情況,印軍的陣地堪稱慘烈,其占據的山頭幾乎全被削平,上面的植被都炸光了,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彈坑猶如月球表面。

因爲印度方面根本不敢從我方陣地前收集其被擊斃人員的屍體,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我軍于15日19時通知印方,將印方人員的屍體、武器彈藥及軍用物資集中起來,16日中午12時由印方派人來領取。

結果直到16日下午15點多,印度方面才派出一名少校帶著十幾個士兵,十分狼狽地打著白旗前來接收屍體和遺棄的裝備。

9月中旬在乃堆拉山口的這一戰,解放軍有32人犧牲,91人負傷,上報擊斃印軍65人,而據參戰老兵回憶,根據截獲的印軍電報,他們向上級報告傷亡了600多人。

前來領取屍體的印軍少校的醜態

別看印度方面在領取屍體和彈藥時低聲下氣,出盡了洋相,僅僅不到半個月,他們就又在卓拉山口蓄意挑起事端,企圖綁架我邊防執勤人員,並開槍射擊導致我2名戰士一死一傷。

隨後印度炮兵的迫擊炮也陸續向我開火射擊,我軍使用無後坐力炮及火箭筒將敵機槍和迫擊炮陣地陸續摧毀,並將印軍的防禦工事炸得所剩無幾,迫使印軍于當晚8點左右停火。

經8小時戰鬥,印軍入侵的2個連被基本殲滅,而解放軍傷亡甚微,因爲我軍對認定擊斃敵人的標准有嚴格限制,僅僅根據觀察到的印軍收屍情況和上報的傷亡數字來統計對方損失,因此這次戰鬥只統計到擊斃印軍36人。

至于印度方面向上級吹噓的情況又大不相同了,據他們聲稱,在兩次沖突中,中國軍隊共有340人死亡,450人受傷,而印度軍隊只死亡88人,受傷163人。

正因如此,在乃堆拉戰鬥中大敗虧輸,幾乎被打成光杆司令的印方一線指揮官亞達夫中校回國之後還被吹噓成了“民族英雄”,其所謂的“事迹”更被拍成了電影。

戍邊英雄威武!

但真正能說明問題的是:經過1967年這兩次小規模沖突的教訓,印度方面向北擴張的野心再次熄火,直到1987年才死灰複燃。

近60年前,爲祖國與人民獻出青春和生命的邊防英雄們永垂不朽!

5 阅读: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