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畫吧!”吳冠中藝術展在長春展出

吉林日報 2024-07-03 20:30:45

7月3日,由吉林省博物院與浙江美術館聯合舉辦的“我負丹青——吳冠中藝術展”在吉林省博物院一樓C區開展,展出了我國當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的68件精品畫作。

“我負丹青!丹青負我!”

“我負丹青”源自吳冠中的自傳《我負丹青》。他曾說過,“越到晚年我越覺得繪畫技術並不重要,內涵最重要。繪畫藝術畢竟是用眼睛看的,具有平面局限性,許多感情都無法表現出來,不能像文學那樣具有社會性。”他還說,“我不該學丹青,我該學文學,成爲魯迅那樣的文學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丹青負我。”雖然吳冠中這樣評價自己與丹青的關系,但這位以身入畫的老先生,早已將他一生的情感都付于丹青,爲中國美術史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身負丹青的吳冠中,用一生做了兩件事:一是油畫的民族化,二是中國畫的現代化。“我想造一座橋,是東方和西方、人民和專家、具象和抽象之間的橋。”吳冠中在油畫、水墨畫領域中不斷求索、出新,其藝術作品融合了中國繪畫的傳統美學和西方繪畫的現代技法,他的藝術主張和繪畫實踐成果,推動了20世紀晚期的中國美術走向現代的步伐。在吉林省博物院的這個展覽中,觀衆或許能透過作品對這位充滿藝術活力的畫家有更多的了解。

走在展館中,一幅幅作品令人贊歎,有的作品顔色鮮明、抓人眼球,有的作品以線寫景、富于變化,有的作品恣意自由、氣韻流變。據吉林省博物院院長韓戾軍介紹,這是東北地區首次引進該展覽,“展覽展出了吳冠中先生的油畫、水墨畫和速寫作品,通過這些作品,觀衆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他的藝術特色,從中感受這位畫壇巨匠畢生的藝術追求。”韓戾軍還告訴記者,這次展覽是吉林省博物院拓展博物館職能的一次探索,也是該院今年的又一個交流展覽,“今年我們也將把院藏的張大千作品送往浙江美術館進行展出,進一步促進兩地的文化交流。”

“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畫吧!”

吳冠中心胸豁達、性格坦誠,他一生畫過許多令人難忘的畫,也寫下過許多令人動容的文字。吳冠中的長子吳可雨在回憶父親時說:“父親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因各種原因不能創作;最大的快樂,就是能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所以,父親多次囑托,身後不要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動,‘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畫吧’。”這句話就像是一個約定,讓許多喜愛吳冠中作品的人帶著這份思念來到了吉林省博物院。

在展館中,記者注意到一位女士,她靜靜注視著每一幅畫,沉浸其中的樣子令人不忍打擾。她是來自白城市通榆縣的美術教研員施彥秋,爲了欣賞吳冠中的作品,她曾專程到北京、浙江等地看展。她說這裏的每一幅畫她都很喜歡,尤其是速寫作品,“細細看著畫中的人物、動物和風景,想象著老先生在面對這些景致時的不同情緒,我的情緒也會跟著波動,有孤寂、有惬意,仿佛我就身處在他筆下的湖水旁、花朵前,與他對話。”看到投入時,她的眼淚不禁從臉上滑落。施彥秋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曾經多次看過吳冠中的作品,但都沒有這次感觸這麽深,“因爲這個展覽是在我的家鄉吉林省展出,在這片黑土地上,我得到了另一種情感的共鳴,我帶著思念去看畫,這些畫也承載著老先生的藝術精神看見我。”

展覽吸引來的不僅有施彥秋這樣帶著深厚情感而來的觀衆,也有第一次接觸吳冠中作品的年輕人。大學生李亦表示自己其實是被本次展覽的專屬套色印章吸引來的,“這次展覽的印章是一只小貓,我非常喜歡貓,還喜歡蓋章,就來打卡了。”到了現場的李亦發現原來這枚印章來自吳冠中的作品《眼》,“畫中這只貓的眼睛好像能夠看透一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再仔細看去,小貓身上精細的毛發,以及它與背景的搭配,都十分和諧。”通過展覽,李亦對吳冠中的作品産生了興趣,他說自己回去想要繼續查閱更多相關的資料,“這大概是蓋章這個愛好給我帶來的與藝術的緣分。”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18日,免費面向公衆。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裴雨虹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