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過江陰長江大橋的橋索截面,無恙的神女也該當驚世界殊了吧

愛寫遊記的江南小哥哥 2024-03-14 14:21:54

寫在前面的話

接上一回,在江陰鵝鼻嘴公園裏,走出了繞呀繞的鵝鼻洞。出洞後的豁然開朗,視覺上仿佛帶來一種柳暗花明的竊喜。長江大橋的橋索截面景點是單獨的路線,不過走過去近距離觸目和閱讀,看完歎爲觀止,也不禁感歎科技發展的今天,能輕松駕馭如此龐大的工程。

1.這個景點路線很孤立

走出鵝鼻洞,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條貫穿鵝山南北的地下通道,南邊的出口正好通往江邊。天氣陰沉灰暗,可以看到江水也變得渾濁起來,全然沒有前些天晴空萬裏時,那種近似于海水的顔色。

透過樹枝的上方,可以看到江陰長江大橋的樣子。這座大橋興建的工期足足花了5年時間,在千禧年的前夕順利完工,是一項舉世矚目的宏偉工程。

看看指示牌,炮台、亭閣和江邊的石碑在一個方向,另一個方向去往橋索截面。橋,指的是江陰長江大橋;索,指的是橋上用的懸索。截面就是剖面,通過近距離地展示,可以直觀地感受懸索使用的材料和尺寸,讓人歎爲觀止。

去往橋索截面的路,一邊緊貼著山體,另一邊就是懸崖,懸崖下方就是江灘。這裏的山體都是質地堅硬的石塊,在岩壁上還有人爲鑿出的台階,可以直接攀爬通往上面的鵝山炮台。

遊人步行的走道也是有高度層次的,有些遊客已經爬上了半山腰,靠在欄杆上正在嬉笑著。岩壁上也並非不毛之地,再厲害的石頭即使是水泥地,也敵不過一棵種子的力量。所以雖然是石塊,依舊有很多綠植依附著,頑強地生根發芽。

2.讓人歎爲觀止的長江大橋橋索截面

看到了兩個石墩上擱著一個金屬材質的圓柱體,體積不小,猛一看像是小鍋爐,或者熱水器上的罐體。其實,這也是鵝鼻嘴公園裏的經典景觀,就是原樣展示江陰長江大橋主橋索的一小段,放置在這裏供遊人參觀。

代表了上世紀90年代造橋技藝的江陰長江大橋,大橋沒有橋墩,跨度1300多米,淨高50米,能夠輕松通過幾萬噸級的海輪,創下了懸索橋國內第一、國際第四的驕人記錄。光兩根主纜就有16000多噸,更值得傲嬌的是,這些纜線的生産都是來自本土的鋼纜生産商,既保障了質量,又方便運輸。

外文的翻譯,英文還算是很完整,日文就寥寥兩句,推測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兩個金屬標牌定制的尺寸相同,每個標牌用一種語言綽綽有余,臨時要加載兩種語言,就只能將就一下了。

正面看這個截面,直徑很長,上面的紋路像是足球上的皮塊,因爲數量多組合起來整體呈現蜂巢的樣子,在自然光線下反射出金屬的亮白。能夠上手環抱、觸摸,親身體驗感受一下平日裏看到的大橋鋼索,采用的都是如此粗壯的材料。

看得出,一根主纜的內部,有無數根細小的鋼絲組成,也印證了抱團取暖的恐怖的凝聚力。主纜也有兩千多米,由兩萬一千多根無接頭高強度熱鍍鋅鋼絲組成。粗略估算一下,一共兩根主纜,每根主纜的索股約一百七十股,再解析下去,每根索股又有一百二十七根的熱鍍鋅鋼絲組成,也就看到了呈現在眼前的這種情景,執拗的人不妨可以仔細數一數。對材質的工藝要求特別高。順利地完成了項目,並得到了多年的實際運行檢驗,是對本土鋼纜廠家産品質量最好的宣傳和無形的表彰。

3.這是個龐大的建設工程

影響一座大橋結構的部件還有很多,纜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錨碇、橋塔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單元。原先在橋的北側設立了收費站,專門收取一筆不菲的過橋費用,也造成了擁堵。如今,收費站取消了,過橋費用也加入到ETC自動統計了,擁堵現象也得到了部分緩解。

江陰長江大橋的平日日均流量約在八萬車次,遇到節假日高峰期,和附近的幾座跨江大橋,比如蘇通大橋一樣,成爲節日交通的致命瓶頸,擁堵的峰值幾乎翻倍,甚至能達到十四萬車次。可想而知,當年沒有建橋的時候,巨大的交通需求僅靠汽渡來緩解,是多麽不便。

整個橋梁全長約三公裏,主橋長度大約一千四百米,雙向6車道設計。行駛在橋面上,能感覺到空曠的江面,傳遞過來陣陣橫風感。最擁堵的小長假,曾經和數百輛車一起停在主橋面上近20分鍾。雖說橋梁設計能達到足夠安全的抗風抗震級別,不過感受到橋身輕微的震動和搖晃,想象著這麽長、這麽重的橋面沒有橋墩,只靠多根鋼纜懸挂在江面上,說真的,內心也難以做到那麽從容和笃定。

遙想武漢長江大橋,有著來自西伯利亞援助的痕迹,也沿用了冰天雪地裏那種虎背熊腰的風格。魁梧的身軀和簡潔的線條,複雜的鋼結構,站在橋面看飛馳的汽車,站在橋頭堡看呼嘯而過的火車,都展現出紮實的感覺。加上黃鶴樓上看大橋的最佳視角,要論長江大橋,它既是第一座通車的長江大橋,在整體感覺上,依舊是當之無愧的No.1。以至于潛意識把它作爲先入爲主的一根標尺,每每看到後來建造的多地長江大橋,看一眼外觀就覺得那麽的單薄。仿佛是一輛重卡房車,和一些B、C型房車在比較厚重感。

抛開這些外觀上的陳年舊事,如今的建橋技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長江大橋看似都不約而同地追趕同一風格,基本采用的都是懸索橋和斜拉橋結構。比如鎮江的五峰山大橋,武漢的楊泗港大橋,都是更加考驗建設者們的雙層大橋。其實倒也不是跟風,畢竟科學的建設理念是第一位的。建橋首要考慮大橋的應力結構,重要的考量指標之一就是跨徑能力。無論是懸索橋還是斜拉橋的跨度,能輕松跨越近千米的長度,而且具有較強的防風抗震能力,保持一定的淨空,也爲航道裏船只的航行通過性提供了便利。

相比拱橋,前面提到的那些特性,都是懸索橋和斜拉橋結構值得傲嬌的。所以,難以克服跨徑長度這一短板的話,注定很難在寬闊的江面上看到拱橋的造型。在這裏,視野變得很開闊,完整的長江大橋成爲了天然的背景,也吸引了衆多遊客拍照留念。

下山的遊客,大多是從另一條線路上山,遊覽完鵝山炮台下來,然後由南往北穿越鵝鼻洞,形成閉環。和我當前的路線互爲逆向,不過最終都能到達同一個出口,倒是極好地诠釋了地球,終歸是圓的。

0 阅读:73

愛寫遊記的江南小哥哥

簡介:自由行,始終在路上。一邊行,一邊記錄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