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鵝鼻嘴看雲聽潮閣裏,再也找不回被人爲抹去的鵝鼻輪廓

愛寫遊記的江南小哥哥 2024-03-17 18:05:48
寫在前面的話

接上一回,經過鵝鼻嘴寒江獨釣亭,體會姜太公願者上鈎的淡泊和坦然。看到了江尾海頭的巨大石碑,原來千百年前,這裏也曾是入海口。在看雲聽潮亭裏,感覺名稱的來曆和故事,就像是絕迹的物種一樣,只能留存在博物館的史料中去了。因爲,再也無法從最直觀的視覺上,找到曾經的讓人心馳神往的輪廓。而這一切,都是人爲的,本可以避免的。

1.這裏曾經是入海口

離開了寒江獨釣亭,重新回到了棧道,隨著遊客人群走向下一個目標。這一段棧道都是用標准的水泥道板鋪設,看起來很平坦很整齊,卻缺少了戶外最引人入勝的那種自然隨性的精髓。

這裏同樣設立了觀景平台,和前幾個平台不一樣的是,這裏放置了很多石桌石凳,方便有人歇息。所以,在此逗留的人群,比前幾個地方的要多得多。

石碑上寫著“江尾海頭”四個大字,是由著名文人蘇東坡題寫。據考證,在古時春秋時期的本土,的確是處于江尾銜接海口的位置。只不過後來,長江流域每年都會有大量泥沙被沖刷到入海口沉積,形成了喇叭形海灣,把一座座孤島慢慢連接起來,形成了如今的魔都地域。

曾經有詩詞專門闡述了隨著歲月的地質環境的變遷,“暨陽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頭”,其中暨陽就是本地的別稱,江尾海頭的出處也來自于此吧。長江口曆經幾千年的演變,鵝鼻嘴的獨特地形,讓長江流經此處形成了窄小狹長的節點,在曆史記載中,一直被標注爲江尾入海口。曆史上曾經在本地還設置過暨陽鹽署,專門負責加工海鹽制品。

旁邊擺放了多塊産自不同地區的奇石,這一塊是産自南方的墨石,顔色和外形都很有看點,石頭周身很有層次感。不過擺設在這裏有些突兀,估計是爲了陪伴那塊巨大的石碑,不至于那麽孤零零的吧。

大媽們倚靠在江邊的岩石上,擺起了pose。感覺場面顯得不那麽熱烈,總覺得缺了點什麽。想了半天,原來這一次她們沒有拿出極具標志性的紅絲巾。

江灘上有好多人在嬉戲,這也是個難得的放松機會,有不少的低齡兒童參與其中。有的在用薄石片在水面打著水漂,有的四處張望翻找著擱淺的小魚小蝦。

江中的航道依舊繁忙,大塊頭的海輪看上去很明顯,和旁邊的船只並駕齊驅,尺寸比起來很懸殊。它們見慣了海洋裏的驚濤駭浪和天馬行空,如今在江河裏航行,一定會感覺仿佛進入了小街小巷,有些束手束腳。

2.有些場景只能在史料中找尋

前面的樓閣就建立在江灘上,這裏本來是整個公園最險峻的地方,四周都是怪石嶙峋。外面也拉起了警戒線,勸導遊客不要輕易地下去,避免發生危險。

繞著亭子一周,各個方向能看到不同角度的江景。據考證,幾千年前,長江河口一度還要上溯到揚州、鎮江一帶,每逢海潮過來,都能形成洶湧澎湃、氣勢驚人的自然奇觀。可見地理環境的變化,也是在悄然發展中。若幹年後,如今的所見所得,也許會和現實大相徑庭。如今的所思所想,只不過彙集成百科全書中的一段豆腐塊。

這座看雲聽潮亭,顧名思義,在此可以既看雲又聽潮,一舉兩得。原本是鵝鼻嘴風光之最,鵝鼻嘴最突出的山脈余脈伸入江中近200米,前端的巨石就像是鵝鼻,每逢江水沖擊過來,會激起很高的浪花,仿佛一片片白雪落在巨石上,這也是曾經的經典景色“鵝鼻積雪”,場面十分壯觀。

因爲山脈的余脈伸入江中,阻滯了江水的正常流淌,形成了不可多見的江水西流的奇觀。因爲這樣的地形造成了江中很多漩渦,不熟悉水文的船只在此屢屢出現沉沒的險情。到了上世紀60年代,伸入江中的部分被采石場炸平,用于開采石料。沿江的山體也被一刀切,天然形成的壯觀景象蕩然無存。

再看到文字資料的描述,越是優美煽情,越覺得很汗顔,也是一種莫大的諷刺。時至今日,爲了眼前的局部的短期利益,還有很多對于周邊動植物環境不可逆的損傷,依舊在野蠻地實施著,令人遺憾。

亭子門前有一幅楹聯,上聯是“吳天低岸嘴,看雲去雲來,幻成今古”,下聯是“東海叩亭階,聽潮生潮落,變盡滄桑”,內容也呼應了名稱的意義。其中贊美了這裏的自然風光,也感歎了歲月變化帶來的滄桑。如果古人得知這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炸毀了鏟平了,內心一定是悲憫的。亭子裏面出售文創用品,上面有二樓,但沒有開放。

這些據說都是億萬年前形成的泥盆紀砂岩,用于建築材料的話質地很好。正因爲如此,才造成了此處的大肆開采。鵝鼻積雪和大江西流的景色消失了,只能在潮水拍打岸邊時,聽聽潮起潮落的聲音,聊以自慰。

書法家寫的字很隽秀,不過名稱的來曆和故事,就像是絕迹的物種一樣,只能留存在博物館的史料中去了。因爲再也無法從最直觀的視覺上,找到曾經的讓人心馳神往的輪廓。而這一切,都是人爲的,本可以避免的。

江邊的棧道走到這裏,就告一段落。繼續走,前面兵分兩路。迎著看雲聽潮亭前的階梯,去往山上參觀炮台等景點。一直沿著棧道,就到了出口處,前往船廠公園方向。

0 阅读:0

愛寫遊記的江南小哥哥

簡介:自由行,始終在路上。一邊行,一邊記錄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