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爲退出一戰多番努力,雖簽訂割地賠款的條約但隨即宣布其無效

史海撷英 2024-07-13 10:23:03

十月革命勝利了,但俄國還處在與同盟國交戰的狀態。

當時的協約國有英國、法國、俄羅斯。同盟國則是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等。

三年多的世界大戰搞得俄國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和平,士兵厭戰情緒激增。然而國際帝國主義,尤其是協約國卻要俄國繼續與同盟國作戰,企圖拖垮俄國,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退出一戰的努力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進行,德奧集團的軍隊還占領著蘇俄的大片領土,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當時的蘇俄國家僅有在十月革命時建立的臨時的工人赤衛隊武裝,還沒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常備軍。

前線的幾百萬舊俄軍隊鬥志渙散,大批逃跑,實際上處于瓦解狀態。原俄軍總司令杜鶴甯將軍拒絕執行蘇俄政權的命令。他的這種叛賣行爲卻得到協約國帝國主義者的喝彩和支持。

德國企圖利用俄國這種處境,趁機占領蘇俄大片土地,以便撲滅蘇俄革命,結束東線戰爭。

蘇俄從國內政策方面大力鞏固蘇俄政權的同時,就立即著手盡一切努力來停止和退出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蘇俄政府立即公布了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和平法令》,並通過無線電向全世界進行了廣播。各交戰國雖然收到了蘇俄政府的建議,但未做出答複。

針對當時局勢,列甯指出:“現在爭取和平的鬥爭已經展開了。這個鬥爭是困難的。誰認爲和平可以輕易獲得,誰以爲只要一提和平,資産階級就會用盤子把和平給我們端過來,誰就是一個十分天真的人。誰把這種觀點妄加在布爾什維克身上,誰就是在騙人。資本家拼命厮殺,是爲了分贓。很明顯,粉碎戰爭,就是戰勝資本,而蘇維埃政權就是從這個意義上開始進行鬥爭的。”

根據列甯的指示,蘇俄外交展開了爭取和平、爭取締結和約、擺脫帝國主義戰爭的一系列鬥爭。

《和平法令》公布以後,全世界反應強烈。

協約國集團各國政府對《和平法令》提出的和平建議采取沉默的抵制態度。1917年11月20日(俄曆11月7日)深夜,蘇俄政府打電報給俄軍總司令杜鶴甯將軍,命令他立即向協約國和德國集團兩方所有交戰國提出停戰建議。次日,外交人民委員部照會各協約國大使,建議宣布前線停戰,開始和平談判。杜鶴甯拒絕執行以上命令,列甯當即通過直達電報,下令撤去杜鶴甯的職務,任命尼・瓦・克雷連柯爲總司令。

協約國的沉默

11月22日(俄曆11月9日),協約國駐彼得格勒的外交代表在美國大使館開會,決定不理睬蘇俄政府11月21日的照會,不予答複,並建議各駐最高統帥部軍事使團領導人表示支持已被蘇俄政府撤職的杜鶴甯將軍。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杜鶴甯

11月23日,英、法、日、意、羅軍事使團的首腦向杜鶴甯遞交了一份集體照會,抗議單獨媾和或停戰。幾天之後,美國軍官凱爾特代表美國政府向大本營遞交了一份照會,抗議俄國進行和平談判。

直到12月6日(俄曆11月23日),外交人民委員部再次照會各協約國大使,要求他們明確回答是否願意參加和平談判,這已經是一個月內第五次向協約國提出參加和談建議了。但是,英、法、美依然繼續保持沉默。

協約國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爲什麽頑固拒絕蘇俄和平建議呢?

首先,是由于它們把俄國看成是對付德奧集團最理想的炮灰,不願意讓蘇俄退出戰爭,使德國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三年多來,俄國浴血奮戰,牽制了德國全部武裝力量的1/2以上。德國在西線的幾次決定性軍事行動均被俄軍挫敗。

戰爭爆發初期,當德國按照施利芬計劃越過比利時向巴黎推進時,情況正是這樣。俄軍雖裝備低劣,動員工作尚未完成,但仍然開進了東普魯士,以阻止德軍向巴黎推進。1916年,當勃魯西洛夫將軍的軍隊以幾十萬人的生命作代價迫使德軍停止進攻凡爾登時的情況,也是如此。俄國流血最多,喪失領土最多,經濟遭到的破壞也是英法兩國無法相比的。無怪乎協約國一想到要失去俄國這個炮灰就怒不可遏。

其次,協約國帝國主義國家企圖使蘇俄國家繼續陷于戰爭之中,以便借刀殺人,利用德國軍事力量來削弱和絞殺蘇俄政權。

最後,協約國帝國主義國家希望可能延長戰爭時間,從而把陷入困境、遭到封鎖的德國拖垮。

正是基于以上三點考慮,協約國帝國主義國家始終頑固地拒絕蘇俄的和平倡議。

德國的態度

但是,德奧集團的態度卻與協約國不同。

當時,德奧集團國家由于三年戰爭的消耗,糧食、原料匮乏,物價飛漲,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日子很不好過。加之協約國嚴密的海上封鎖,更加劇了這些國家的困難局面,而德國的盟國的處境更糟。面對以上局面,德奧當局希望盡快結束東西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以便集中兵力對付西線,與英法決一死戰,來扭轉戰局。同時,懷有擴張主義野心的德帝國主義,企圖利用和平談判達到掠奪蘇俄領土的罪惡目的。德帝國主義正是抱著以上目的和打算,于1917年11月27日通知蘇俄政府,表示同意進行和平談判。

12月3日,在德國占領下的布列斯特,蘇俄爲一方和以德國、奧匈、保加利亞、土耳其爲另一方開始了停戰談判。12月5日,簽訂了爲期28天的停戰協定。至此,停戰談判宣告結束。雙方保證,如果要中斷協定,必須于中斷的七天前通知對方。

停戰期間,蘇俄政府曾多次呼籲協約國各國人民和政府,建議它們明確自己對和談的態度。

在12月19日發出的《告歐洲被壓迫和貧困的勞動人民書》和其他照會中,蘇俄政府一再警告說,如果協約國不參加和談,那麽,蘇俄政府就不得不單獨同中歐列強進行和談了。

直到布列斯特和平談判開始的前夕,蘇俄再次試圖建議各交戰國參加和平會議,並于1917年12月22日發表了蘇俄政府的告各國勞動人民書,呼籲:“只有人民的意志才能迫使各國帝國主義者簽訂民主和約。法、英、意的工人,正在流血的塞爾維亞人民和破産的比利時人民!……你們應當要求你們的代表也來參加談判。”

布列斯特談判

蘇俄同德、奧、保、土進行的和平談判,于1917年12月22日午後4:24在布列斯特的軍官俱樂部大樓裏開始,到3月3日止,談判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談判一開始,蘇俄代表團便根據《和平法令》總的原則,建議以下列綱領作爲和平談判的基礎:(1)對戰時被侵占的領土不得進行任何強追合並,占領上述地區的軍隊應在最短時期內撤出。(2)凡在此次戰爭期間喪失政治獨立之各國人民,其政治獨立應予完全恢複。(3)“戰前未享有政治獨立的”各民族,“保證有可能通過全民投票自由地解決歸屬于哪一國的問題,或國家獨立的問題。進行全民投票時,應當保證該領土內的全體居民享有充分的投票自由,僑民和難民亦不能例外”。(4)在多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的權利應得到專門法律的保障,即保證其享有文化和民族的獨立;如有實際可能,並保證享有行政自治。(5)任何一個交戰國不承擔向其他國家支付所謂的“戰爭費用”的義務;已經繳付的賠款應予退還。私人因戰爭而遭受之損失,其補償應由一項特別基金支出,此項基金由各交戰國按比例分攤。(6)殖民地問題均按照上述第1、第2、第3和第4款所列原則處理。

蘇俄強調“政治談判的主要問題和基本原則是不割地,不賠款”。德奧集團拒絕蘇俄的以上建議,導致談判中斷,于12月底休會。

第二階段談判從1918年1月9日開始。在談判中,德奧集團,特別是德國代表團,倚仗在戰場上的優勢地位,以“勝利者”的姿態,于1月18日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他們打著給予“民族自決”的幌子,企圖奪取原屬沙俄的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白俄羅斯的一部分土地,蠻橫地拒絕蘇俄代表團的“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要求。

德奧方的無理要求受到蘇俄代表團的斷然拒絕,于是再次休會。

黨內的分歧

面對上述十分嚴峻的局勢,蘇俄國家是接受德奧集團掠奪性的和約條件,還是恢複戰爭呢?在這個重大問題上,當時在布爾什維克黨和蘇俄政府領導層中存在嚴重分歧。

在1918年1月和2月份,在無休無止的中央會議上,就簽訂和約還是繼續戰爭的問題展開了異常激烈的辯論和爭吵。

從一開始中央就分裂成三派:(1)列甯派,主張不惜任何代價立即簽訂和約,也就是主和派;(2)布哈林派,主張繼續進行革命戰爭,也就是主戰派;(3)托洛茨基派,主張在不要戰爭地不要和約的口號下進一步施展手腕,也就是不戰不和派。

1918年1月21日,列甯在俄共中央委員會和黨的幹部會上宣讀了《關于立刻締結單獨的兼並性和約問題的提綱》,對國際局勢和布列斯特和平談判的進程做了深刻的分析。

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

列甯強調蘇維埃政權迫切需要盡快贏得和平的喘息時間,以便鎮壓國內資産階級日益強烈的反抗,並順利完成社會主義經濟改造的任務。

出席這次會議的60人,約有半數投票贊成以布哈林爲首的“左派共産主義者”的主張,即向德國宣布進行“革命戰爭”。剩下來的約有1/4的人支持托洛茨基的“中間路線”不戰不和的主張,即“宣布結束戰爭狀態,複員軍隊,但不簽訂和約”。約有1/4的人支持列甯的立即簽訂和約的主張。

列甯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耐心地反複地向黨和不明真相的群衆說明接受苛刻的和約條件、爭取時間的必要性和締結和約的重大意義。

在1月24日舉行的黨中央會議上,列甯再次提出了和約問題,並重申了自己關于媾和的論點。

列甯強調指出:“如果開戰,我們的政府將被摧毀,和約將由另一個政府簽訂。”列甯的結論是:“如果我們目前不清清楚楚地說,我們同意媾和,那我們就只有死亡。”

通過與布哈林、托洛茨基的辯論,黨中央委員會終于在這次會議上通過了列甯的建議,即盡力拖延和平談判,如果德國提出最後通牒,就立即接受德方條件簽訂和約。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

以布哈林爲首的“左派共産主義者”的意見遭到否決後,他們並不甘心,竟然唆使黨的莫斯科區少數領導成員于2月24日通過一項決議,表示不信任列甯的正確路線;並鼓吹說:“爲了國際革命的利益”,“作好可能喪失目前完全流于形式的蘇維埃政權的准備是合適的”。列甯把這項決議斥之爲“奇談與怪論”。

德國的強硬立場

2月9日晚,正在談判過程中,德方代表強硬地聲明,“不能無止境地拖延和平談判”,重新提出了德國要求的基本內容後,強調說,俄國接受德國提出的要求是締結和約的絕對必要條件。這實際上就是最後通牒。

列甯早在托洛茨基率蘇俄代表團去布列斯特之前,就曾明確指示:“德國人不下最後通牒,我們就堅持下去,等他們下了最後通牒我們再讓步……”列甯說:“我曾經十分肯定地建議簽訂和約。”

當時作爲蘇俄代表團首席代表的托洛茨基違背了列甯的關于簽訂和約的直接指示,不執行列甯的策略原則,竟然在2月10日的談判中聲明:“俄國拒絕簽訂割地條約,但是俄國方面將宣布結束同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的戰爭狀態。同時將下令俄國軍隊在全線全部複員。”“這是一項叛賣式的聲明,它將給蘇維埃共和國帶來致命的後果。”德方代表屈爾曼當即聲明:“如果不能簽訂和約,那麽,關于停戰的條約本身顯然就失去意義,因而在它規定的日期屆滿時即將恢複戰爭狀態。”

蘇俄的危亡時刻

德軍統帥部正要尋找借口來破壞談判並恢複軍事行動,便趁機撕毀了停戰協定,于2月18日,德軍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發動了對蘇俄的全線進攻,主要打擊方向是彼得格勒。

德軍很快地占領了蘇俄的大片國土,蘇俄國家面臨著死亡的威脅。

1918年2月18日夜,在德軍大舉進攻蘇俄的形勢下,在列甯堅持下,俄共中央委員會才通過了列甯提議的給德國政府的電報:“鑒于既成的局勢,人民委員會認爲有必要表示自己的態度,願意根據德國政府在布列斯特所要求的條件,正式簽訂和約。”

德國接到電報後,不顧蘇俄國家的和平建議,仍繼續進攻,占領了蘇俄許多城市,嚴重威脅著蘇俄的心髒彼得格勒,蘇俄的形勢十分危急。

1918年2月22日晨,蘇俄政府發布了列甯起草的《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的法令,宣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處在萬分危急中”,號召工農大衆奮起抗擊德國侵略者的進攻,保衛革命的首都,保衛社會主義祖國。“全國所有一切人力、物力全部都用于革命防衛事業。”“責成各級蘇維埃和革命組織要戰到流盡最後一滴血來保衛每一個陣地。”

工人、農民積極參加紅軍。

年輕的紅軍在普斯科夫和納爾瓦城下英勇抗擊了德軍的進攻,徹底粉碎了敵軍妄想占領彼得格勒的陰謀。蘇俄國家爲紀念這一偉大勝利,特把1918年2月23日定爲紅軍建軍節。

同日,德國以最後通牒的形式複電,表示同意和平談判。最後通牒有10項內容,包括領土和經濟要求,其條件比開始時提出的更加苛刻,限48小時內答複。

就在此通牒發出之後,德軍的攻勢也沒有停止。當時局勢對蘇俄仍異常危險。

就在接到德國最後通牒的當天,俄共中央委員會立即舉行了會議。列甯對反對簽訂和約的人下了最後通牒:如果再反對簽訂和約,列甯就“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如果繼續戰爭,就意味著葬送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俄共黨內多數同志開始理解和接受列甯關于締結和約的正確主張。在這次中央委員會上,以多數票通過了蘇俄立即接受德國提出的條件的決定。

《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

2月24日晚,列甯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會議上強調指出:“德國帝國主義的代表向我提出了空前苛刻的、十分屈辱的、掠奪性的條件,德帝國主義者趁著俄國的軟弱,把我們踩在腳下。在這種情況下,爲了不向大家隱瞞我所深信的痛苦的真理,我不能不向大家說,我們除了接受這些條件外是沒有別的出路的。”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又以多數票通過了簽訂和約的決議,並決定由人民委員會轉告柏林德國政府。

蘇俄司令部同時把一個聲明送交德軍大本營。與此同時,由卡拉漢、契切林等人組成的蘇俄代表團動身前往布列斯特,2月28日下午兩點左右,代表團到達該城。

3月1日,和談會議開幕。在談判桌上,德方傲慢地一字一頓地宣讀了媾和的條件。這些條件比他們2月23日《最後通牒》所提的條件還要苛刻。

德方宣布會議期限只有三天。很顯然,在德軍的大炮仍在繼續轟擊的緊張氣氛下,在短短三天之內,不可能真正平等地進行談判,只能原封不動地接受德方提出的十分苛刻的條件。蘇俄代表團嚴正指出這個和約是用暴力強加給蘇俄的,它“不是協商的結果”。

蘇俄代表團准備立即締結和約,拒絕對和約進行在當時條件下毫無意義的討論,以示抗議。《布列斯特——裏托夫斯克和約》終于在3月3日下午簽署。

德方又提出要在兩周內批准和約。

1918年3月6到8日,俄共(布)舉行了黨的第七次非常代表大會,列甯和其他擁護列甯路線的人同托洛茨基和“左派共産主義者”又一次展開了激烈鬥爭。反對列甯路線的人的主張在會上受到堅決的批判。兩條路線較量的結果,“左派共産主義者”和托洛茨基破壞《布列斯特和約》的企圖遭到失敗,列甯的路線取得了勝利。第七次非常代表大會決議指出:鑒于必須利用一切、哪怕是最短暫的和平喘息時機,必須批准和約。決議還強調:允許黨中央在認爲適當的時刻,有宣戰和廢約的全權。

3月14日,全俄蘇維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會開幕。契切林介紹了布列斯特和平談判的經過。他在闡述了和平條約的掠奪性質之後,在結束發言時指出:“我們在槍口對准腦袋的情況下,被迫簽署了和約。”

簽訂《布列斯特和約》‍

根據列甯的建議,3月15日,大會以壓倒多數批准了《布列斯特和約》。3月17日,《布列斯特和約》也經德方批准並開始生效。

蘇俄國家終于擺脫了帝國主義戰爭。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得救了。

《布列斯特和約》的主要內容:俄國放棄芬蘭、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奧蘭群島的管轄權。

德國在“民族自決”的幌子下,使它們名義上取得獨立,但實際上受柏林控制。波羅的海的一些最大的港口,如裏加、裏巴伐等都落到德國手中。蘇俄政府必須承認烏克蘭中央拉達同德國締結的條約。

根據這個條約,烏克蘭將與蘇俄分離,變爲德國的附屬國。在高加索地區將喀斯、阿達漢和巴統讓給土耳其。

蘇俄必須立即使全部軍隊包括新組成的紅軍和赤衛隊複員,並解除海軍艦隊的武裝。恢複1904年德國與俄國締結的不利于俄國的兩國通商條約,例如,從俄國運出木材和礦石是免稅的。1918年8月27日,在柏林簽訂的補充條款中,規定蘇俄要償付德國60億馬克。

《布列斯特和約》簽訂的意義

《布列斯特和約》使蘇俄喪失了100萬平方公裏、相當德法兩國領土總和的土地,將近5000萬人口,損失了煤占全國90%、鐵礦占73%、工業設備占全俄的1/3、鐵路的33%,還有大量賠款。這是德國帝國主義強加在蘇俄頭上的一個和約,是一個十分苛刻、“空前屈辱”的、極端掠奪性的“不幸的和約”。

《布列斯特和約》示意圖

但是,這個和約的簽訂對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卻有其曆史意義。曆史證明,這是蘇俄國家有原則、有目的、有秩序地實行退卻,即革命的妥協,是爲了贏得喘息時機,以便組織力量,組織新的進攻。這爲外交談判中在必要時做革命的妥協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列甯還說:“失敗的時候簽訂和約是聚積力量的手段。”

當談到《布列斯特和約》中的屈辱條件時,列甯號召蘇俄人民不要悲觀失望,要組織起來聚集力量,去奪取新的勝利。

《布列斯特和約》簽訂後僅存在幾個月。

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

列甯早就認爲這個條約是短命的,不久列甯的預見成爲現實。1918年11月,德國成了戰敗國,並發生了革命,這種形勢爲蘇俄外交擺脫奴役性的《布列斯特和約》提供了條件。

11月13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大都會旅館召開重要會議。會上,執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宣讀了由全俄執行委員會通過的關于1918年3月3日締結的《布列斯特和約》完全失效的決議。

1 阅读:292
评论列表
  • 2024-07-22 16:06

    蘇俄割地了嗎?都是搶人家霸占人家的好不好,只能是物歸原主還差不多。

  • 2024-08-10 21:09

    老毛子是曆史上最不講信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