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活動發起和參與者王效青:捐款收據開出三四箱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7-04 19:46:15

今年春天,一位許久未見的老友突然登門拜訪,讓王效青欣喜萬分——當年的北京晚報記者蘇文洋,帶來一沓泛黃的報紙和檔案,兩人邊翻看邊交談,40年前的記憶逐漸清晰起來。

王效青當年出席長城問題座談會的報道。

73歲的王效青做了一輩子文保工作。1984年,在調入北京市文物局古建處的第二年,他就遇到了一件影響他一生的大事。

“長城破損嚴重,你們怎麽不抓緊修啊?”蘇文洋問。當年,這位負責文化教育領域新聞的跑口記者,多次跟著市文物局古建處的同事們一起去八達嶺長城踏勘。

“我們當然想修,可是沒錢呀!”王效青說,當時,北京地區的大量古建年久失修,“能保證文物古建不塌、不漏就不錯了。”

“能不能動員社會爲文物保護貢獻力量?”蘇文洋的“大膽想法”,贏得王效青和同事的共鳴。

1984年7月5日,“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啓事登上《北京晚報》頭版頭條,啓事登出後,市文物局專門辟出一間七八平方米的小屋,作爲捐贈接待室。“本來是一個臨時的辦公室,也沒有挂牌子。”王效青沒想到,從周一到周末,從早到晚,捐款的人絡繹不絕,各種書信雪片似地從祖國各地飛來……

同年9月2日,鄧小平題詞“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後,社會贊助活動進入高潮。王效青記得,當時光收據就開出三四箱。更多人都沒有留下姓名,只寫著“湖南一工人”“北京某女生宿舍”等。

市文物局還專門成立了社會贊助活動委員會,所有成員一邊幹著本職工作,一邊爲長城的事忙得不可開交。“我當時就在文物局後院住,什麽時候有人來捐款,傳達室的同事就把我喊過去接待,我帶著捐款人到接待室聊聊天,開個收據。”王效青說。

在各地的熱情贊助下,八達嶺長城修複工程很快開工。王效青帶著市文物局的工程技術人員,冒酷暑爬山涉險。王效青回憶,那時候條件差,沒有錢買設備,他就用笨辦法,“拿10米長的皮尺和一把釘子。在地面上每隔一段釘個釘子,挂上皮尺拉直,邊走邊量。”就這樣,他們只用4天時間就完成了八達嶺長城北四樓到北八樓的測繪,12天完成了全部設計圖紙。

施工方陸續進入現場,王效青也經常往修複現場跑,“我們的理念是‘整舊如舊’,城磚不能全部用新磚代替,舊磚、碎磚都可以用,長城殘缺的地方不能補齊。”

王效青沒想到,遠在山西老家的父母也關注了活動。“我爸說,能在電視裏看見我,拿著圖紙在修長城。這真是好事!”他笑著說,得到父親的肯定,自己心裏特別舒坦。

如今,王效青還有個心願,找到當年那些參與捐款的“無名英雄”,在長城上爲他們立一座紀念碑,“希望這項活動激發的愛國情、長城情一直延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