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能否承受得住一場持續消耗戰?

晨凱看國際 2023-11-01 01:38:14

01

巴以沖突進入第四周,伴隨著無差別的炮火和空襲,以色列的軍隊入侵了加沙北部地區。

雖然以色列的國防部宣稱,戰爭的目標是摧毀哈馬斯的軍事基礎設施,並解除其對加沙的控制。

但軍隊的戰術並不是一次高科技形態下的定點清除計劃,反而更像是二戰後期納粹對波蘭人民起義的一次屠殺。

截止到發稿前,以色列的空襲已經造成加沙地區大量基礎設施受損以及7000多人死亡,城市裏斷水斷電,食品、醫療物資奇缺,幾乎完全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系。

在以色列軍隊的極限封鎖下,200多萬人的城市,一周只放進去84輛援助卡車,這對加沙的普通老百姓來說,猶如人間地獄。

按照以色列的設想,由于哈馬斯的地下隧道跟個大型迷宮一樣,強行進攻必然導致巨大傷亡,但只要切斷加沙地區的燃料和物資供應,哈馬斯就只能回到地面作戰,這將大大降低以軍的戰爭風險。

只不過,雖然哈馬斯在正面戰場上沒啥還手能力,但他們手裏握有220多名肉票,底下隧道也存儲了大量燃料、食物和其他必需品,這樣就意味著戰爭不會馬上結束,以色列將要面對的是一場非對稱的極限拉鋸戰。

這對巴勒斯坦人是個災難,對以色列的經濟,同樣是個巨大考驗。

要知道,現代戰爭的本質就是互扔鐵塊兒、對耗家底兒,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生産能力和資源保障,根本支撐不起一場現代化戰爭。

但在非對稱戰爭中卻完全不是這樣,因爲雙方的資源消耗不成正比,一旦陷入長期作戰,那工業國就會掉進物資消耗的黑洞,國家經濟也會遭到重創。

當年的阿富汗戰爭就是一個最好的案例,美軍在正面戰場上一路平趟,很快就占領了阿富汗多個重要城市,但隨後塔利班就切換到遊擊戰模式,主打一個來去如風,阿富汗戰爭打了18年,美國燒掉了2萬億美元也沒能消滅塔利班集團,最後只能在倉皇撤離中宣告戰爭失敗。

所以問題就來了,哈馬斯做好了打地道戰的准備,那以色列的經濟能夠承受得住一場持續消耗嗎?

按照以往的經驗來看,自2005年從加沙撤軍以來,以色列針對哈馬斯先後發動了四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每次的花費大概在數十億新謝克爾,只占國內生産總值的百分之零點幾。

但這次行動與以往完全不一樣,以色列對加沙轟炸了20多天,光是炸彈就扔過去6000多枚,幾乎和美軍在阿富汗一年的消耗相當,如果按照這個模式發展下去,別說以色列的軍工廠供應不上,就連美國的彈藥庫也要被清倉。

02

以色列一波無差別轟炸非常爽,但爽過之後也要面對客觀規律的經濟陣痛。

數據顯示,沖突以來,新謝克爾兌美元跌到了十年來的最低,以色列央行只能拿出300億美元的外彙儲備來穩定自己的貨幣,國債違約的可能性也大幅升高。

10月19日,以色列財政部公布了增加國防開支並爲失業人員提供保障的經濟計劃,四天後,央行把2023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3%下調到了2.3%。

經濟下滑肉眼可見。

雖然以色列一直是中東地區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但並不代表它能承受一次國家級別的全面戰爭。

要知道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以色列出動了27萬名軍人和預備役,戰場上把埃及、敘利亞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但經濟上卻遭到阿拉伯國家的沉重打擊。

由于歐佩克集體減産並對西方國家禁運石油,以色列的供應量從正常的550萬噸驟降到25萬噸,進出口貿易下降了40%,國內股市暴跌了70%,通貨膨脹一度超過了400%,政府不得不提高稅收來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

戰爭雖然只打了20來天,但以色列的直接和間接損卻達到了56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産總值的40%,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80年代後,雖然國家級的戰爭沒有發生,但巴勒斯坦人的起義卻一浪高過一浪,根據以色列中央銀行的估算,僅2002年一年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占到GDP3.8%。

三十多年折騰下來,毀掉了上千億。

如今的巴以沖突已經失控,以色列政府依然面臨經濟崩盤的風險。

首先是就業,要知道現代戰爭的本質是燒錢,背後依靠的是工業和組織能力,如果沒有足夠的工人來支持經濟和戰爭,根本扛不住軍隊每天的物資消耗。

自10月17日哈馬斯突襲以來,以色列已經動員了超過36萬名預備役軍人,占到全國勞動力的8%。這麽多人跑去圍毆一個加沙,必然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用工缺口。

更麻煩的是,新招募的士兵大部分是以色列生産效率最高的工人。

根據調查機構的數據,已經有大約10%的科技人員應征入伍,按生産力計算,他們的産出效益要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出25%,相當于讓高學曆碼農去搬磚,效率損失要比其他國家大得的多。

03

而另一方面,以色列國內也正在失去約旦河西岸的廉價勞動力。

衆所周知,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是巴勒斯坦人的兩個平行世界,加沙被以色列軍事封鎖了12年,而約旦河西岸則是猶太人剝削壓榨的勞動力來源。

目前大約有20萬的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或其非法定居點工作,但隨著約旦河西岸的抗議活動越來越多,社會治安也愈發混亂,這讓以色列不得不關閉通道,阻止巴勒斯坦人越境工作。

雖然這些崗位的技術含量不高,但對于以色列這樣一個極度缺乏勞動力的國家來說也很難消化,短期內必然影響社會的正常運轉。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2000年至2005年也就是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期間,約旦河西岸的勞動力大量流失,結果導致以色列經濟長期低迷,甚至還出現了0.9%的負增長。

另外,由于以色列的勞動力市場本來就極度緊張,上半年的失業率僅爲3.2%,政府不得不提高彙率來給經濟降溫。

但隨著戰事開打,工人大量抽調到前線,市場卻找不到什麽可替代工人,這讓國內企業大面積出現了用工荒。

而且根據以色列的勞動法規定,戰爭期間,公司不僅不能解雇服兵役的員工,還要支付一定工資比例,並且繼續提供醫療保險等福利政策,這對企業經營和利潤都是個不小壓力。

目前,大約有70%的科技公司面臨技術宕機,也就是關鍵人員被抽調,工程項目根本進行不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海外資本也開始撤離,即便戰爭結束,科技公司的工作機會和業務量也會大幅減少。

以色列面對的第二個風險就是個人消費的崩潰。

由于哈馬斯的這波沖影響太大,對以色列人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加沙附近的城鎮自動開啓了居家隔離模式,餐館和購物中心空無一人,消費市場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另外,在以色列的六大經濟支柱中,旅遊約占GDP的4%、服務業出口收入的40%,如今被迫歇業,預計損失達百億美元。

而加沙和黎巴嫩邊境上的城鎮人口已經全部撤離,經濟活動基本爲零。

除此之外,以色列政府還要爲那些因戰爭而遭受損失的企業減稅、發放臨時補助,支付預備役軍人工資,安置遷移人口,並給部分失業工人提供戰時救濟。

爲了支持地面進攻,生産更多的武器彈藥,以色列還要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一套經濟糊塗帳算下來,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對于以色列國內的經濟就越不利。

目前,以色列的政府債務大概是國內生産總值的60%,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這個比例並不高,即便戰爭維持到年底,債務比例也只會提高到62%。

以色列的央行還擁有超過1700億美元的外彙儲備,如果再加上美國的140億軍事援助,基本還在可控制範圍。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次沖突和以往有很大的區別,哈馬斯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整個阿拉伯世界都在聲討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的什葉派民兵也做好了持久戰准備。

而且哈馬斯的地下隧道深約50米,長度加在一起大概超過了500公裏,幾乎是紐約地鐵系統的一半。

多年以來,哈馬斯一直利用這條地下網絡走私甚至制造軍火,劫持的220多名人質也藏匿其中。

一旦以軍發起全面入侵,那哈馬斯勢必上演加沙版的地道戰,周圍的反抗力量也會持續不間斷地打擊報複猶太人,以色列恐怕很難脫身。

預計到了2024年,以色列的主要赤字將從GDP的3%暴漲至8%,政府的收入在下降,而企業的借貸成本卻在急速上升,消費和稅收也會走向崩潰。

肉眼可見的是,雖然以色列的軍事能力在線,但在非對稱的戰爭環境中,雙方的資源消耗完全不成正比,隨著時間的拉長,以色列國內的經濟也會被拖垮。

更長的戰爭意味著更嚴重的破壞,而重建的代價也會越來越大,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問題。

巴勒斯坦人的苦難難以想象,而反噬的傷害也會在以色列人身上顯現。

此文完。

0 阅读:1

晨凱看國際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