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明朝三楊之首,輔佐4帝締造大明盛世,爲何卻晚節不保?

梁興興 2024-03-27 22:58:19

自隋朝開科舉,中國的政治秩序和文化傳統都被改變,貴族門閥漸漸式微,朝堂上的寒士越來越多,民間的讀書氣氛越來越濃。

到了宋朝,國家重文輕武的制度形成後,科舉文官成爲國家的主心骨,天下“貴學子,輕武人”的氣氛彌漫了三百年。

到了明朝,科舉完全成熟,沒有功名的人要入朝當官基本是不可能的。

朝廷曆來“一個蘿蔔一個坑”,唯有進士及第,才能在文官體系內領一個職位。

可是在明初,有一個人沒考過科舉,被以“史才”舉薦入朝,居然一步步幹到了首輔。這個人就是明朝“三楊”之首,“西楊”楊士奇。

一個沒功名的人,能征服皇室和朝堂,自然是有狀元之才。

楊士奇之才,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在“三楊”中他都被譽爲“有相才”,在永樂年間得到重用,是朱高熾太子黨的核心人物之一。

楊士奇入閣後,他輔佐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任皇帝,平息戰爭,舉薦賢才,爲仁宣之治做出巨大貢獻。

以儒家眼光來看,楊士奇的人生堪稱圓滿,可以說治學、治國都沒有瑕疵,但在治家方面,楊士奇是徹底的失敗者。

楊士奇的兒子楊稷在老家生活,不學無術,仗勢欺人,居然殺死無辜百姓,被人告禦狀告到了北京。英宗皇帝追問下,楊士奇無地自容,然後告老還鄉,很快就一命嗚呼。

明人對楊士奇的評價也很矛盾,有人稱他是能臣、名相,也有人說他徒有其名。那麽,楊士奇的人生是怎樣的?他的能力究竟有多強?晚年的他又有哪些悲劇?

1楊士奇:苦難孕育出的天才

楊士奇,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66年,本名寓,字士奇,祖籍江西泰和,長在江西德安。

楊士奇還有一個冷門的名字,叫“羅寓”,羅是他繼父的姓氏。

楊士奇出生僅僅一年,生父就因病去世了,他母親帶著楊士奇嫁給江西德安同知羅性。在羅家後,楊士奇曾改姓爲羅,羅性將楊士奇視如己出,一直供他讀書。

傳說在8歲時,羅性有一次帶著楊士奇去祠堂祭祖,衆人散去後,楊士奇自己捏了一個土人在祭拜。

羅性詢問,楊士奇說自己在祭拜楊家的祖先,羅性瞠目結舌,驚訝于楊士奇小小年紀就知道不忘出身,于是允許楊士奇改回楊姓。

在羅家的日子裏,楊士奇的生活舒適,不僅衣食無憂,還能得到良好教育。楊士奇讀書用功,且天賦很高,羅性常誇贊他未來必成大器。

但可惜的是,在楊士奇15歲時,羅性因罪被貶到西北,羅家親戚將楊士奇母子趕出家門。楊士奇只能帶母親四處流浪,靠自己教書來養活母親。

《明史.楊士奇傳》:“貧甚。力學,授徒自給。多遊湖、湘間,館江夏最久。”

年僅十五歲,就能以教書奉養母親,楊士奇的學識可見一斑。

楊士奇在湖北“江夏”,即今天的武漢地區教書最久,因爲年紀輕輕就才高八鬥,在江夏當地名望很高。

當時正是洪武朝中期,國家蒸蒸日上,楊士奇一邊教書,一邊考科舉,希望能改變人生。

《明史》沒記載楊士奇考過科舉,但他參加過科舉是板上釘釘的,不過從後來毫無功名來看,大才子楊士奇可能連鄉試都沒通過。

考不上舉人,無處施展才華,楊士奇只能一心教書。幸好在洪武三十一年,楊士奇遇到了自己的貴人——明初大儒王叔英。

王叔英是浙江人,以學問聞名,和名臣方孝孺是好友,曾短暫在朝內當官。

洪武三十一年,王叔英在湖北漢陽縣當縣太爺,聽說了當地有名的私塾先生楊士奇。

王叔英有愛才之心,專門去訪問楊士奇,兩人在私塾見面,王叔英對楊士奇的詩、文、經學都非常佩服,保他當了漢陽府學的老師。

雖然楊士奇沒有考好科舉,但終于也吃上了公糧,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的仕途已經起航。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皇孫朱允炆登基,年號建文。建文帝要修撰《太祖實錄》,需要史學人才,王叔英就借好友方孝孺的關系,舉薦楊士奇進入翰林院當編纂員。

楊士奇當時是“白身”,翰林院的人都對他比較輕慢。但楊士奇不以爲然,他努力工作,還在不久後的史官考試裏拿了第一名,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至此,楊士奇在文官體系裏出了名,文臣們開始主動拜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書生。

《明史.楊士奇傳》:“尋命吏部考第史館諸儒。尚書張紞得士奇策,曰:“此非經生言也。”奏第一。”

在整個建文朝,楊士奇都忙于編纂《太祖實錄》,沒有參與朝內事務。

靖難之役後,永樂皇帝朱棣登基,楊士奇的恩人王叔英自殺爲建文帝殉葬,方孝孺也被永樂帝處死,但楊士奇和其余大臣一樣,都效忠新皇。

彼時,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楊”都在朝內,楊榮因爲“攔駕勸聖”,讓朱棣先拜明孝陵再入皇宮,受到朱棣的喜愛,在永樂朝風頭無二。

楊士奇、楊溥則被選拔到東宮,輔佐太子朱高熾,當時反而因爲立儲的爭鬥幾次下獄。

2治世能臣,打造仁宣之治

從靖難之役時起,對于立儲問題,朱棣這個馬上皇帝居然顯得婆婆媽媽。

打仗時,次子朱高煦表現出色,朱棣曾鼓勵他建功立業,說“世子多疾”,立朱高煦之心不言而喻。

但打完仗,文臣集團都支持性格溫和、品德高尚的朱高熾,朱棣也認爲不立長子可能導致內亂,所以立朱高熾爲太子。

立了朱高熾爲太子,朱棣又三心二意,覺得長子身子弱,不如次子、三子穩妥。

彼時,楊士奇和楊溥都在東宮工作,輔佐朱高熾讀書。朱棣因爲對太子不滿意,經常召東宮官員來問話挑刺。

很多人對這種詢問戰戰兢兢,語無倫次,唯獨楊士奇滴水不漏,屢屢保護太子,給朱棣信心。

永樂六年,朱棣巡視華北邊關,讓朱高熾在南京監國,這是對太子的一次考驗。太子帶著東宮的楊溥、黃淮、楊士奇等人監國,內政外交面面俱到,朱棣回到南京後頗爲滿意。

可另一方面,漢王朱高煦和武將集團對太子之位的爭奪從未停止。

永樂十二年,太子朱高熾鬧出了“迎遲”事件,讓北伐回歸的朱棣大爲不悅。

朱高煦趁機煽風點火,朱棣下令逮捕東宮的官員們審問,楊士奇等人主動攬下責任,保護了太子。楊溥、黃淮等人被關诏獄,一關就是10年。

而楊士奇則是短暫入獄,朱棣惜才,所以網開一面,仍然讓他輔佐太子。

在永樂朝末期,漢王朱高煦和太子的矛盾公開化,但朱棣已經確定傳位給太子朱高熾。

永樂十四年,以漢王不肯就藩爲理由,楊士奇公開表露自己對漢王的擔心。當時朱棣想遷都北京,但朱高煦不想去西南就藩,要留在南京,楊士奇委婉提醒要小心“南北之憂”。

朱棣本身就是造反起家的,自然明白其中意思,于是他下令撤掉了漢王護衛,嚴厲命令朱高煦去山東就藩。

《明史.楊士奇傳》:“‘然漢王兩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將徙都,辄請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帝默然,起還宮。居數日,帝盡得漢王事,削兩護衛,處之樂安。”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的途中病逝,軍中秘不發喪,太子黨擁護朱高熾登基。

朱高熾便是明仁宗,他上台後釋放了牢裏的楊溥,將“三楊”正式聚齊。

“三楊”之中,楊士奇最受仁宗信任,被封爲華蓋殿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金幼孜、謹身殿大學士楊榮有監督官僚和貴族的特權,被授予“繩愆糾謬”印。

仁宗任命楊士奇爲首輔,希望他領導百官,但可惜仁宗壽數不長,上台僅僅10個月就病死。

隨後,太子朱瞻基登基,年號宣德,楊士奇依然以首輔身份輔政,沒想到一上來就遇到漢王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起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主張宣德皇帝禦駕親征,年輕的朱瞻基依計行事,帶兵南下,在山東圍攻叔叔朱高煦。

最終,在三楊的合力策劃下,朱高煦的朋黨四分五裂,本人出城請降。天下穩定後,群臣又揭發趙王——朱高煦的弟弟有串通謀反。

宣德皇帝當時想要殺趙王,楊士奇力陳不可,讓宣德皇帝以宗族穩定爲重,最後留下了趙王朱高燧一脈。

除了保“王脈”之功,明宣宗時期,楊士奇的另一大貢獻就是罷安南之兵。

原來,早在永樂皇帝在位時,曾讓張輔和沐晟南征安南,滅胡朝,設立交趾布政使司。結果這裏20年沒能穩定下來,當地起義不斷,而明軍討伐時因氣候原因和指揮問題,多次大敗。

楊士奇大膽建議宣宗放棄交趾,恢複當地陳朝王室,宣宗則依照楊士奇的意思從安南撤兵,省去20年以來巨大的財政負擔。

撤安南,撤努爾幹都司,撤開平衛,統稱爲“宣德棄地”,這個舉動被後世爭議。但在宣德年間,的確讓明朝壓力驟減,國庫豐裕,內外和平,史稱“仁宣之治”。

3教子無方的楊士奇,最終自食其果

宣宗皇帝在位僅僅10年,于宣德十年的正月突然死亡,外界猜測紛紛。此時,太子朱祁鎮虛歲才9歲,宣宗遺诏讓三楊、張輔、胡濙輔佐朱祁鎮,太皇太後張氏垂簾聽政。

宣宗駕崩後,張氏把權力都交給三楊,三楊成爲內閣的核心。朱祁鎮幼年時,明朝的政策基本都出于三人之手。

三楊裏,楊士奇有“相才”,楊榮有“相業”,楊溥有“相度”。楊士奇是公認的三楊之首,而正統初年則是楊士奇的人生巅峰。

當時,朝內諸多問題都是三楊商議,楊士奇這個首輔的決定至關重要。楊士奇建議練兵、減稅、慎刑等舉措,推動英宗初期明朝的繁榮,大明本發展得井井有條。

但正統五年,“東楊”楊榮突然去世,讓三楊的格局破裂,加上大內的宦官勢力崛起,太監王振成爲皇帝制衡內閣的砝碼。

王振陪英宗長大,靠皇帝的信任得以參政。三楊中,數楊榮的脾氣最爲激烈,他一走,楊士奇和楊溥對王振崛起無可奈何。

雖然王振後來權傾朝野,但他最早對三楊也是唯唯諾諾。

《明史》記載:“(王振)轉旨每立閣外,不敢入,三楊呼入坐以寵異之,振自是權侵重。”

可見,三楊也知道王振是皇上的親信,對其很尊重,百官看到了風向,都紛紛巴結王振。

此外,一些民間文獻還展示了楊士奇對王振的順從。

《玉堂叢語》記載:“王振之專政也,問三楊曰:‘吾鄉亦有可爲京堂官者乎?’三楊以薛瑄對,乃召爲大理寺少卿。”

太監王振以家鄉沒有京官爲理由,向三楊要官,彼時楊士奇做內閣決斷,真的給王振找了老鄉當大理寺少卿,這個記錄可見楊士奇面對王振時的順從。

作爲人臣,皇帝的信任是楊士奇工作裏極爲重要的一環,起碼在明朝前中期還是如此。

而在英宗朝,楊士奇已經超過70歲,身體欠佳,經常趕不上早朝。而英宗皇帝年幼,自然對這個老頭子沒什麽好感,更遑論信任。

楊士奇也有自知之明,一直祈求回家養老,朝廷一直不許,直到他兒子楊稷的惡行曝光。

楊稷是楊士奇長子,在老家江西泰和生活,他仗著自己父親是內閣首輔大臣,在家鄉橫行無忌,地方官根本不敢管。

身爲名門之後,楊稷爲人膚淺,驕奢淫逸不說,還用暴力掠奪民間,幹欺男霸女之事。

江西官場都知道楊稷的醜事,楊士奇的同鄉王直曾在家鄉得到消息,把楊稷的所作所爲告訴楊士奇,但楊士奇居然沒有懲罰兒子,只是寫信勉勵他。

楊士奇對兒子的包庇,最終導致正統八年,江西地方上把楊稷的惡行報告北京。明英宗想看楊士奇的笑話,親自下令不予逮捕,讓楊士奇處置,這起事件推動了楊士奇的倒台。

沒過多久,楊稷手上有幾條人命的事被鬧了出來,楊士奇頓時無地自容,請辭官回家,讓朝廷逮捕了他兒子。

回到老家後,楊士奇憂慮成疾,在正統九年春天就死去,他兒子楊稷則被按律處死。

楊士奇死後,朝內就剩下楊溥一人,他獨木難支,讓王振大權獨攬,最後導致王振和年少的英宗把明朝這輛大車開到了“土木堡”的懸崖下。

土木之變時,楊士奇去世僅僅5年,時人哀歎三楊要是還在,國家不至于如此。

但按照年齡看,英宗時期的楊士奇年事已高,他的晚年作爲有限是必然的。而作爲一代名相,最後卻因爲一個敗家子導致晚節不保,明朝人也時常哀歎。

參考資料:

1.《明史》

2.《試論楊士奇對明初社會政治的貢獻》,楊志華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