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出家當過和尚的四位帝王,知名度都很高,但信徒僅有一位

讀書悟道君 2024-05-24 20:51:02

佛教對中國人影響深遠,在封建時代,不論高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可能成爲他的信徒,封建帝王也不例外。

皇帝作爲一國之君,集權力和尊貴于一身,爲何也跑去當和尚?說來古人當和尚的原因就比較多了,好處也還是挺多的。

其一,可以逃避賦稅、兵役徭役。在封建社會,一般情況下寺廟擁有的土地是不納稅的,寺廟自己從事生産,耕作田地、經營手工業等,收入都屬于自家,相對來說,生活上有保障,而且當了和尚也不且服兵役徭役,。

其二,可以逃避處罰。在《水浒傳》裏的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後,在五台山出家;同樣小說中的武松也是如此,在鴛鴦樓一下殺了十幾人後,搖身一變成行者;

和尚也好,行者也罷,魯智深、武松都是爲了逃脫自身的罪責,因爲在古代,和尚、道士在法律上受優待,但前提是你要有官方頒發的度碟。

魯智深的度碟是趙員外給的,所以他可以當真正的和尚,而武松則是個冒牌貨。

其三,可以解決溫飽。一般來說,寺院總會有口飯吃,對于窮苦人家的孩子來說,出家也是一條保命的出路。

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四位帝王,只有一位是爲解決溫飽問題出家的,這位帝王就是著名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典型的爲了一口飯遁入佛門的,他家境貧寒,十幾歲時又遇上天災,旱災、蝗災和瘟疫相繼而至,父母雙亡,三個哥哥和幾個堂兄弟後來也死去,在無依無靠,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朱元璋在皇覺寺出家。

說是出家,嚴格說來,朱元璋也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尚。他入寺是人家看他身強體壯,能幹活,並沒有受戒,所以叫小沙彌更合適。

皇覺寺主要是靠租米過日子,但遇到災情,寺院也收不到租,和尚和佃戶也會爲此吵架,但並無助于解決溫飽問題。

後來寺院幹脆打發一些和尚走人,那些師伯師叔則相繼出門雲遊。朱元璋當沙彌僅五十天,也被迫當上了雲遊僧。

在外雲遊讓他長了不少見識,往南先到合肥,,再轉西至固始、光州、息州、羅山、信陽,北轉到汝州、陳州,東返由鹿邑、亳州到颍州。

總得來說,就是哪個地方富裕點就往哪裏去。雖然雲遊生活艱苦,但朱元璋卻因此積累了一筆無形的財富。

他走遍了淮西一帶的名都大邑,每一條河流,每一個山脈,他都熟悉,尤其對地方風土人情的了解,豐富了他的人生經驗,同時這樣的經曆也鍛煉了他的意志。

朱元璋在外雲遊三年,再回到皇覺寺時,他就變得不安分了,開始結交朋友,加入秘密組織明教,再之後就參加了紅巾軍,正式開始造反了。

由此看來,和尚經曆之于朱元璋的人生幫助巨大,不僅解決了他的溫飽問題,而且也極大的增長了他的見識,豐富了他的人生經驗,對于他而言也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說了朱元璋,我們再說說順治帝吧,順治到底是死于天花還是出家,一直是個謎。相較于天花,個人更傾向于出家。

順治與董鄂妃的愛情故事,一直被後世所追捧,而且不少人認爲,順治出家與董鄂妃之死有很大關系,其實不然。

順治雖然俗世生命僅爲23歲,但他有十幾個妃嫔,只不過董鄂氏爲他的寵妃,實際這與其他帝王一樣,哪個帝王都有數位寵妃。

董鄂氏的離世是順治出家的催化劑,但並不能完全意義說,順治出家是爲了董鄂妃,因爲順治本人對佛教本身就十分鍾情。

他與當時著名的高僧玉林秀、木陳心、茆溪森等交往密切。順治的母親是蒙古人,而蒙古族信奉喇嘛教,順治鍾情于佛教與他的母親也有關系。

他與木陳心在一次聊天中說起,說他總感覺他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到他的寺廟後,感覺窗明幾淨,就不想再回宮裏了。

據說順治極有可能在天台山出家,因爲在天台寺有一蠟質的僧裝順治像,頭戴寶冠,身披黃袍,相貌和順治十分相像。

由此看來,順治出家還是有幾分虔誠的,但民間普遍傾向于他的情感因素。

接下來我們說說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她也是出過家的人,當然她的出家並非自願,而是出于政治因素。

武則天原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按照當時禮法,先帝的後妃唯一出路就是到感業寺出家爲尼,終了此生。

說到老皇帝死後,後妃也並非只有出家一條路。

比如還可以跟著兒子到封地生活,西漢時期劉邦的妃子薄姬,在劉邦死後,她跟隨兒子劉恒在封地生活。

再如在一些少數民族裏,老皇帝死了,他的後妃則由下一任君王,也就是他的兒子來繼承,俗稱繼婚制,在蒙古族、金國、後金都有執行。

當然也有更慘的,就是殉葬,朱元璋就大搞過殉葬制度。

此外還有如明清時代的集中養老院,就是專門集中一些沒有親人無處可去的老太妃們一起居住。

當然出家也不是什麽好出路,更何況武則天出家時正值年輕貌美的青春時代,依她的個性,怎麽可能甘于老死在寺院裏呢?

所以,武則天出家只是出于被迫,並非情願,更談不上與佛教之間有什麽真的緣分了。

最後一位我們要說的就是著名的和尚皇帝梁武帝,他是中國曆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一個笃信佛教的皇帝,笃信到什麽程度,不誇張的說,間接導致了國家衰落。

梁武帝在位初期,施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政策,但這種局勢並沒有維持下去,在國家出現了穩定富足的局面之後,梁武帝便沉溺于佛教無法自拔。

他曾先後四次舍身寺院,追隨佛法,但每次舍身對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他從504年宣布皈依佛教,15年後便在等覺殿屈尊受菩薩戒,此後有了“菩薩皇帝”之稱。

527年,他第一次舍身進入同泰寺,當了三天和尚;529年第二次又進入同泰寺,這次他幹脆穿上了袈裟,長住于寺中,還親自主持法會,講解經書,最後大臣們花費了一億萬錢,相當于當今的十億,才將他贖回。

第三次舍身在546年,他已是83歲高齡了,這次他更離譜了,把宮人以及國土都布施了出去,這一次大臣們整整花了兩億錢才把他贖回。

然而547年,他第四次再度舍身,由于他熱衷佛事,不問朝政,最終導致了侯景之亂,自己最後也餓死于宮中。

從以上四位帝王從佛的經曆來看,梁武帝無疑是佛教的真正信徒,順治次之,但梁武帝的信佛經曆誤國誤民,也爲備受後世诟病。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