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易學者楊道明說端午的傳統文化習俗

易學者楊道明 2024-06-09 17:02:18

2024年的端午節在陽曆6月10日。端陽節又稱龍舟節、重午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故事豐富多彩,反映了人們對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的崇尚。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因憂國憂民,被流放至汨羅江後自盡。爲了紀念屈原,人們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舉行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的活動,以表達對屈原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大將,因被吳王夫差賜死,其屍體被投入錢塘江。後來,當地百姓爲了紀念伍子胥,便在端午這一天以龍舟競渡來迎接濤神。

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時期的孝女,爲了尋找溺水的父親,投江而亡,後抱出父親的屍體。因此,端午節也被認爲是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祭龍:端午起源于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的龍圖騰祭祀,與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相結合,形成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節日,更是一個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習俗的重要方式。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後來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屈原。

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從春秋時期一直到現在的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口味豐富,鮮肉、豆沙、蛋黃、排骨、蜜棗、蓮蓉、赤豆、棗,等形狀多體現地域特色粽子。

插艾和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用以驅瘴。

懸鍾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飲雄黃酒:畫額,是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據說可驅避毒蟲。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用以驅邪辟惡。

系百索:以五色絲接而成索,又稱百索、長命縷、續命縷等,俗謂可避災病、佑安康。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教育部主管的國家一級學會)、香港浸會大學(世界大學排名前300)文學碩士的易學者楊道明,以14年的易理學術研究及實操案例總結爲依據。不作故弄玄虛,不講娛樂風水,不推銷工藝品,不泄個人隱私。以實效爲導向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了解,不僅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表達了對屈原等曆史人物的懷念,也體現了人們對健康、平安和團圓的追求。

0 阅读:44

易學者楊道明

簡介: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文學碩士易學者楊道明,13年易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