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母親節”文化亂象剖析之三:抵制文化入侵的具體策略

京都聞道閣 2024-05-24 13:26:22

文丨王成倫

前接:

《當下社會流行的“父親節、母親節”文化亂象剖析》(之一)

《當下社會流行的“父親節、母親節”文化亂象剖析》(之二)

應對文化入侵的具體策略:設立中華父(母)親節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辦法

隨著世界範圍內“父親節”“母親節”文化的興起,全球大多數國家根據本國的曆史、文化和實際,設立了自己國家的“父親節”和“母親節”。一些商人和別有用心的人看我國沒有動靜,卻把與我國格格不入的美國的“父親節”“母親節”引入進來,還公然標注在中國日曆上。對此,從2004年開始,有不少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社會賢達人士看不下去,紛紛提出議案、建議、提案等,呼籲國家應因勢利導設立我國自己的“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建議驅除美國的“父親節”“母親節”及所有“洋節”。

面對西方對我們的文化入侵,我們如何立足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人過上自己的“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已經成爲一個社會高度關注的重大命題。設立區別于西方的“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也勢在必行、迫在眉睫、十分必要、完全必要。

一、確定中華父(母)親節形象代表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統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極爲豐富,其主要內容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爲、孝老愛親等;中華人文精神包括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等。比如:中國傳統孝文化,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核心,從古至今一直作爲中國倫理道德之本、成爲中國人行爲規範之首而備受推崇,在中國曆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孝文化作爲一種文化載體、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在中華文化、中國文明曆史長河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她是曆經了遠古萌芽、西周興盛、春秋戰國轉化、漢代政治化、魏晉南北朝深化、宋元明清傳承至今,才發展、積澱而成,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一直在發展著、延續著。

我們中華民族曆史悠久,血緣文明高度發達,在世界史上獨一無二,血緣紐帶直至今天依然牢固如磐。中國人一生都與父母關系緊密,父母生育子女、培養子女、在對子女的成長、成才、發展、進步中幾乎都是傾盡所有,爲子女的終生操心操勞、建台搭梯、千辛萬苦、在所不惜。父母在時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父母作古了緬懷父母、祭奠父母,是所有中國人的情感需求。子女感恩、孝敬父母,晚輩尊敬、照顧、贍養老人,這種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就已經內化爲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爲一種永恒的人文精神和普遍的倫理道德。

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經達到2.96億,人口老齡化將是中國今後較長時期的基本國情,國家積極應對老齡化,確保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正進行著深入的調整變革,社會也進行著轉型變化。面對這一趨勢,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孝親敬老文化,確實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曆史上的孝親敬老,從夏、商、周時期的對上敬祭祖先、孝敬父母,對平輩講究親戚朋友的和睦與兄弟之間的友悌,對下追求子孫不匮、綿綿不絕,重孝道、重親情、重生育。到春秋戰國儒家倡導“仁”,“仁者人也,親親爲大”孝敬父母。到西漢的“舉孝廉”“以孝治天下”。到東漢道教倡導的“天下之事,孝爲上善第一”。到魏晉隋唐到五代時期,佛教“因緣和合”的孝道觀廣爲流行。到宋元明清時期,程朱理學家認爲孝道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倫理屬性,兒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不可違抗的。從此,孝道的專一性、絕對性、約束性進一步增強,一直影響到了清朝末年。到了“五四”運動時,中國人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專制性,轉而以天下爲己任、爲民族團結、國家強盛盡其大孝的新型孝親敬老的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

進入新時代,中央領導一再強調:“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

當下的中國人,普遍借助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等,來表達對祖先和父母的感恩之情,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又是祭祀祖先、祭祀已故父母的節日,即便是春節、中秋節、重陽節,也是綜合性節日,強調的是家庭團聚、團團圓圓,孝親愛老的主題性、專一性還不是十分鮮明。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爲適應我國國情的現實需求,彰顯國家孝親敬老的核心價值觀,重塑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文化信仰,設立“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這一主題明確的節日,有利于更好滿足人民群衆向父母表達感恩情感的需要,有利于更好承載和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文化。

關于“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形象代表的確定,建議以人類始祖、人祖伏羲爲“中華父親節”的形象代表,或以伏羲爲主的三皇五帝群體爲形象代表。建議以創世之神、華夏民族的始母女娲爲“中華母親節”形象代表,或以女娲爲主的中華偉大的母親群體爲形象代表。

設立“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以後,可以對中華傳統孝道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糖粕”,進行節日文化再創再造,實現節日文化創造性轉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節日新文化,發展節日先進文化,爲傳統節日文化注入新時代的精神,實現節日創新性發展;“批判繼承、古爲今用”,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還應立足于社會實踐,從人民群衆的偉大實踐和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可以將我們2002年開始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2007年起,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舉辦的“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孝老愛親模範”評選表彰活動和國家開展的其他以傳承和發揚中華孝親敬老文化爲主題的活動整合融入進來;也可以將部分地市政府、婦聯以及其他民間組織開展的“優秀母親”評選表彰活動融合進來;把各級文化促進會多年已經開展工作形成的成功經驗、活動成果吸收進來;使新設立的“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內容更豐富、精神更豐滿、活動更精彩、使命更偉大、意義更深遠。

二、確定中華父(母)親節的日期要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相協調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無論是過年系列的臘八節、祭竈節、除夕節、春節、元宵節,還是一年中的二月二、三月三(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中元節、重陽節、寒衣節等,每一個傳統節日,從古至今都是固定在農曆陰曆的日子上;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她博大、厚重的曆史淵源;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她極爲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涵;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她一套相應的節日活動儀式、節日傳說、節日飲食、節日娛樂、節日禮儀、節日禁忌,構成了一個繁複的節日風俗民俗系統。無論王朝如何更替、時代如何變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都在中國人、華夏兒女日常生活中生機勃勃、生生不息地開展著、進行著、延續著。

中國傳統節日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曆史和民俗,蘊含著厚重的情感,中國的每個傳統節日,有力地喚醒了國人的文化自覺,弘揚了民族文化與價值觀,提升了文化自信,凝聚了社會群體,彰顯了倫理道德。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把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作爲共産國際的節日引入;確定將7月1日、8月1日、10月1日分別作爲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5月4日確定爲青年節;改革開放以來,又增加了植樹節、教師節、中國農民豐收節等,這些節日均固定在公曆陽曆的日子上。中國這些現代節日也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新體系,內容豐富多彩,活動紅紅火火。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是中華文化、中國文明、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記憶延續。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不同曆史發展階段,確定設立的新節日,也都有她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深遠的曆史意義。無論過中國傳統節日,還是過新設立的節日,她都能夠表達民衆一種共同的情感與心願,産生極其巨大的中國傳統節日和新型節日文化的感召力,每一個節日,都能夠文以載道、化民成俗;在約定成俗的節日中,在形式多樣的群衆性活動中,都能夠達到承傳文化文明、建設道德生態、強化自我修行功能、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正向積極能量和效果。

過西方的“洋節”,特別是美國的“父親節”“母親節”,顯然缺乏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厚重。“洋節”孤立、片面,缺乏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緊密融合自然性和社會性的優點,“洋節”無重大事件爲標志,日子不固定,不便人們記憶,讓人感覺不方便、不自然,太平淡而又不牢固。

我們設立“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就是要遵循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風俗,綜合考慮、慎重確定,與中國傳統的年、節文化相協調,區別于“洋節”、避開“洋節”,將這兩個節還要固定在農曆陰曆的日子上,建議“中華父親節”以伏羲誕辰日(農曆五月十三日)確定;建議“中華母親節”以女娲誕辰日(農曆三月十五日)確定。如若不妥,或建議以伏羲爲主的三皇五帝群體爲形象代表的“中華父親節”、以女娲爲主的中華偉大的母親群體爲形象代表的“中華母親節”,分別確定在農曆的六月或十一月的某一天,主要考慮到我國農曆的這兩個月沒有傳統性節日。若能將其設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並長此發展下去,定能形成很好的風俗和優秀的文化傳統。

雖然說在我國新設一個全國性的節日難度較大,但考慮到設立“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已經是堅決抵制西方節日文化殖民入侵的安全需要,已經是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在廣泛征求和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後,如切實可行,也應該可以上升到國家層面,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節日、紀念日、活動日設立程序的通知》中的第二條:關于“設立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全國性節日、紀念日、活動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者國務院決定。”的規定,也是有望得到全面落定的。

三、設立中華父(母)親節的理念要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融合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在各族群衆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曆史觀,對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

追根溯源,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史上,曾經有許多民族登上過曆史舞台,這些民族經過誕育、分化、交融,最終形成了我國今天的56個民族。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曆史、燦爛的中華文化、中國文明。

不管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國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識”“祖宗概念”,沒有“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感情,必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

我國作爲56個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情感所至,尋根問祖,我們就能從源頭追尋到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是誰,知道我們從哪裏來,要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去做什麽。只有明白了中華民族共同認同的人文始祖、人文始母,我們也就找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血脈源泉和情感共同點。

中華大家庭56個民族是同根同源,有共同的祖先,這種血緣認同是天然的粘合劑,不斷將中華各民族凝聚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中華民族有共同曆史記憶的文化象征符號、有共同體意識的曆史脈絡、存續立意和發展向度。共同的曆史造就了共同文化,即使存在差異,也會因中華文化這一主流文化而走向共同、天下一統。各民族在文化交融史中,圍繞中華文化、中國文明而相互交流,相互交融。

中國各族人民長期處于以中華文化爲核心內容的文化象征符號體系之中,才能盡可能地實現與其他民族成員的符號互動,縮短“心與心”的距離,被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所有成員所熟知,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飲水思源,伏羲、女娲,是中華56個民族、14億人、全球海外6000多萬華人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伏羲、女娲就是龍祖!是中國龍的鼻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是中國文化始祖!是中華民族之祖之根!

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法,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旁觀鳥獸魚紋與地宜,于是從無極到太極,畫太極、分陰陽、作河圖、制洛書、創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女娲抟土造人、創造人類,煉石補天、拯救人類,創立婚配、繁衍人類,始作笙簧、娛樂人類,內涵厚德載物的母性文化,肇啓了人類遠古文明!

伏羲、女娲文化,世界至尊,唯我獨有,人類共享。伏羲、女娲文化從遠古走來,點燃了中華人類文明,根植于中華神州沃土,吮吸天宇之精氣,大地之靈氣,凝煉成中華民族精神,延伸世界各地,升揚宇宙空間,源遠流長,綿延不絕!

伏羲、女娲文化是中國儒、道、墨、法、理學、心學以及中國化的佛家等傳統文化之鼻祖、之根源,也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象征符號。伏羲、女娲文化,是中華文化、中華文明最原始的基礎!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即使是當代,中國絕大多數民族仍然保留著伏羲、女娲文化創世神話和祭祀伏羲、女娲的風俗。這是認識中國曆史,認識中國文化的基石。動搖了,拒絕了,就沒有中國的悠久曆史,就沒有中國的燦爛文化,就沒有中國的輝煌文明,就沒有華夏民族的生生不息!

若確定以伏羲、女娲爲“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形象代表,自然會有利于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自然會有利于增強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身份認同感和對祖國的向心力,自然會有利于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然會最大限度凝聚起中華民族共同奮鬥的磅礴力量!

四、設立中華父(母)親節的目標要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相一致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是全國人民的共同事業,也是一項充滿風險挑戰、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宏偉事業,必須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凝聚中華各族兒女、全球華夏兒女的共同力量,畫好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最大同心圓,緊緊依靠全體人民和衷共濟、共襄大業!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關鍵是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提升中華文化的價值引領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脈與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天下爲公、民爲邦本”“爲政以德、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孝老愛親、家國一體”等理念,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基因和深厚文化底蘊。

首先,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抵制西方文化入侵。美國從上世紀50年代就形成了對華文化侵略的十項措施:“1、讓他們的教育失去活力; 2、讓他們向往性開放和激情; 3、讓他們對自己的民族語言失去興趣; 4、讓他們對自己的民族節日失去興趣; 5、讓他們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産生濃厚興趣; 6、讓他們鄙視並攻擊他們的先哲; 7、讓他們使用我們的標准; 8、讓他們對自己的民族英雄感到厭惡; 9.讓他們只對金錢感興趣……; 10 、讓他們的人才被我們利用…… 。”

看看吧,美國西方爲達到西化分化中國的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用各種手段圍剿、逼迫中國的青年人、少年兒童,甚至連平時的生活習慣、節日活動都灌輸他們的文化觀念,接受他們的宗教文化熏陶,利用各種文化入侵,讓我國的年輕人、下一代對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民族節日失去興趣。我們的日曆上,一年到頭,“洋節”幾乎占領了每一個月,竟還恬不知恥地把具有孝道、教化、感恩、教育、敬仰、崇拜、弘揚、傳承文化的“父親節”“母親節”也進行了殖民變異,美國的“父親節”“母親節”竟然堂而皇之的標注在我們的日曆上。

我們怎麽能隨意將中國的“父親節”“母親節”這兩個“神聖性”很強的節日送給、輸給美國文化呢?怎麽能輕率抛棄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這一“神聖性”文化蘊涵呢?

在確定“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這一非常慎重的大事上,我們理應從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明中,汲取豐盛的思想內涵、偉大的精神資源,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後,由國家層面審批決定。怎麽能夠任由連歐洲國家、歐洲人都不屑一顧的、僅有248年曆史的“美國文化”“美國情節”在中華大地泛濫成災呢?!尤其是在目前中美關系升級到全方位對抗的情況下,更不能任由美國在文化上任性、張狂、猖狂?在我國目前的日曆上,大家都知道,仍然還印著美國的“父親節”“母親節”,它不彰顯中華文明,與我們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很不協調。建議國家從文化安全、文化強國考慮對其進行徹底清理清除,包括其它一切“洋節”。

第二,設立中華父(母)親節,彰顯文化自覺、體悟文化自信,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助力。現在全世界有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父親節”“母親節”,都以自己國家的文化價值、曆史傳統作爲支撐,當然,我們都尊重,沒有必要去說三道四,亂評妄議。但是,面臨西方節日文化入侵非常嚴峻的形勢下,我們有權爲去“美國化”發聲,積極抵制,直至徹底消滅。在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們更有權選擇和建議設立中華民族自己的“父親節”“母親節”;更有權確立我們自己的文化自我意識,彰顯我們自己的節日文化特色及節日傳統;更有權進行節日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踐,助推中國式現代化。

實事求是講,建議設立“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在當前,實際上已經是一種與西方特別是與美國的文化較量、政治較量,這一選擇確實有著社會文化立場、國家主體意識、民族文化覺悟等意蘊。爲此,我們要爲設立“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做好鬥爭的准備,做好作戰的准備,做好博弈的准備。在思想觀念上,輿論戰上,在心理戰上,在戰略上、在戰術上,在國家政策法律上、在主流媒體宣傳上,在國家文化總體安全上,在堅守中國傳統文化主陣地上,共同發力、共同用力、共同努力。國家各機構、各團體、各民族、全體人民齊心協力,有積極、有效、健康、合理、智慧、穩妥的舉措,相信“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會真正落地實施和順利推行。

第三,設立中華父(母)親節,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最大貢獻。中央領導提出:“中華民族曆來重視家庭,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重視家庭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它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發展和新的實踐。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非常重視家庭建設,尊奉家國同構的理念,中國人內心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情感,連接著家與國,凝聚著你和我,是支撐中國人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孝親敬老、精忠報國、忠孝一體、具有家國情懷的人,古往今來一直是中華民族廣爲傳頌的榜樣。

中華民族獨有的家國關系,決定了家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需要把每個家庭建設好,家庭建設要符合家庭運轉的特點和規律,體現以人爲本的發展理念,要把家庭建設與家庭中人的成長和發展結合起來。

家國一體是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密碼。小家因大國的繁榮昌盛而幸福安康,大國因小家的向上向善而充滿力量。在社會文化中,中國的家庭都以父母爲中心,小家是教育起點,父母既是家庭教育主體,又負有主體責任,中國的家庭強調“禮”“謙”“和”,每一個父母又都注重培養孩子孝敬父母、謙虛禮貌、誠實守信、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中國人提倡孝親敬老,社會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成爲愛人之人,才能將對親人的愛擴展爲對社會所有人的尊重和仁愛,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爲國家服務、爲人民服務。

隨著新時代的變化要求,中國的孝親敬老文化、家國一體觀念,也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中國式好爸爸,中國式好媽媽,是社會發展的支撐,也是家庭發展的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中國式好爸爸、中國式好媽媽的成長,需要中國式“好家庭”的成長,需要衆多的中國式好爸爸、中國式好媽媽、優秀父親、優秀母親成爲引領全社會正能量的強大精神力量。

設立“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將中華傳統孝親敬老文化融入中華民族每一個家庭,厚植“忠孝一體”“家國一體”情懷,有利于促進愛家愛國相統一,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培養更多高素質、能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建設者,有利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2024年5月19日寫于杭州

☆ 作者簡介:王成倫,河南省西華縣人,曾任海政電視藝術中心政委,海軍大校,現居北京。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