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愚笨,藏不住”:總做這些傻事的人,都糊裏糊塗

舒山有鹿 2024-07-12 06:30:13

在這個複雜、多變、套路極深的世道當中,愚蠢無知,其實是最大的原罪。

你天真單純,就相信了別人,不幸被別人割了韭菜。這個時候,你就會抱怨,爲什麽別人的套路那麽多?

你不假思索,就相信了別人,不幸被別人出賣了,成爲了冤大頭。這個時候,你就會氣憤,爲什麽世道人心如此反複無常?

這,看似是別人的問題,實際上是自己的問題。如果我們愚蠢無知,哪怕這個人不收割我們,其他人也會來收割我們。

現實就是如此,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當然了,這也是基因篩選、淘汰的必然過程。

人愚笨,藏不住。總做這些傻事的人,都比較糊塗,要避免。

一、被人忽悠,缺乏判斷能力。

明朝末年,金人占據遼東,崇祯皇帝慌慌張張,就提拔了袁崇煥爲薊遼督師,希望袁崇煥可以平定遼東。

在面見崇祯的時候,袁崇煥吹起了牛逼,還放出重大利好——他承諾,遼東的金人只是小問題,不出5年的時間,遼東必然可以平定。

面對袁崇煥放出的重大利好,崇祯被忽悠了,也就相信了。因此,崇祯將北方一切軍事大權,都交到了袁崇煥手上。

可是,袁崇煥有些飄了,臨陣斬將,殺了毛文龍,導致防線空缺,無人可以抵禦後金大軍的進攻。僅僅2年,後金大軍就打到了京師城下。

崇祯很生氣,也聽信了一衆大臣的話,將袁崇煥淩遲處死。自此,明朝再也沒有人可以阻擋後金大軍的攻勢。

爲什麽崇祯會失誤連連?因爲他一開始,就被袁崇煥忽悠了,被所謂的重大利好欺騙了。如此,哪能不敗呢?

二、婦人之仁,缺乏果決性情。

爲人處世,最忌諱的,就是婦人之仁,猶豫不決。人,一旦婦人之仁,陷入到猶豫的死循環當中,就會走向失敗。

秦朝末年,有一個很出名的飯局,鴻門宴。擺這個飯局的目的,就是爲了趁機殺掉劉邦,以絕後患。

謀士範增已經做好准備,要殺掉劉邦了。可是,項羽婦人之仁,不僅沒有殺掉劉邦,還將臥底曹無傷供了出來。

劉邦借尿遁逃回了大本營,毫不猶豫地殺掉了曹無傷。從此刻開始,勝利的天平倒向劉邦這一邊,不到5年的時間,項羽兵敗身亡。

對比這兩人的行爲,我們不難發現,項羽不僅婦人之仁,還比較幼稚,連臥底都供了出來,以後誰跟你混呢?那他敗亡,就是必然的結果。

而劉邦不一樣,既不會猶豫,也不會婦人之仁,只會殺伐果斷。這一點,看他直接斬殺曹無傷,就知道了。

三、不懂人性,缺乏防人之心。

真正的高手,都是“精通人性”的。他們不僅了解人性的本質,還能夠順著人性,去拿捏別人,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兩晉時期,在王猛的輔佐下,前秦天王苻堅實現了北方的統一。無數二五仔都投奔到了苻堅的陣營,而苻堅全都接受。

王猛跟苻堅說,這些二五仔可以背叛別人,自然也會背叛陛下您,陛下理應將他們斬草除根啊。

苻堅不聽王猛的話,認爲自己可以用“仁德”去感動這些二五仔。隨著王猛死去,這些二五仔就蠢蠢欲動了,間接導致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大敗。

大敗後的苻堅,失去了北方的主導權,還死于二五仔姚苌之手。臨死前,苻堅後悔,爲什麽自己沒有聽王猛的話呢?

不懂人性,不論擁有什麽,也會在未來的某一刻,被人奪走。人性是善變的,也是難測的。缺乏防人之心的後果,終究是可怕的。

 

四、從衆心理,缺乏主見理性。

《烏合之衆》中有一個觀點,當一個人“從衆”,那他就會失去智商和理性,變得糊塗起來,成爲了群體中的傀儡。

如何理解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人成虎》。

戰國時期,大臣龐蔥問魏王:“大王,有一個人說街上出現了老虎,您相信嗎?”魏王回答:“我絕對不相信。”

龐蔥繼續問魏王:“大王,假如有兩個人說街上出現了老虎,您相信嗎?”魏王猶豫了,回答:“我有些懷疑。”

龐蔥接著再問魏王:“大王,如果有第三個人跳出來說街上出現了老虎,您相信嗎?”魏王不再猶豫,果斷回答:“我肯定會相信”。

這個案例說明了一個道理: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成真,被人相信。人處于群體當中,就容易失去理性,哪怕面對謊言,也還是缺乏分辨真假的能力。

街上不會出現老虎,魏王之所以相信街上出現老虎,是因爲他陷入到從衆心理的困境當中,活成了糊裏糊塗的模樣。

文/舒山有鹿

6 阅读:1008
评论列表
  • 2024-07-15 21:19

    怎樣治一撒尿、一唾唾沫就控制不了冒出尿已故長輩、唾已故長輩的念頭這種毛病?😔

舒山有鹿

簡介:情感作家,勵志達人,你有煩惱,我來解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