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養上“三文魚”、白對蝦、大閘蟹

中國經濟周刊 2024-04-15 16:51:34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燕|山西報道

作爲中部省份的山西,是典型的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幹旱、缺水是外界對這裏的第一印象。如今,在以黃土高原爲主要地貌的三晉大地,“三文魚”、大閘蟹、南美對蝦等特色水産養殖正在講述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故事。

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鄭莊鎮張峰村的淡水“三文魚”養殖基地,有效利用了村裏的灘塗地和上遊水庫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養殖業。

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建立了“南蝦北養”千畝生態産業園,千畝鹽堿地變身千座對蝦棚。

山西沁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淡水“三文魚”養殖基地中,由丹麥進口的三文魚卵正在被孵化爲魚苗。

因地制宜,太行山中遊出“三文魚”

位于太行山深處的晉城市沁水縣鄭莊鎮張峰村,有著目前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三文魚”養殖基地,年産量有望達到800噸。

老百姓常說的“三文魚”其實是一個“商品名”,從生物學概念上,其屬于鲑鳟魚。但鲑鳟魚種類繁多,有的棲息在海洋,有的則生活在河流中,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水溫和水質有著極高的要求。

張峰村養殖的“三文魚”也是鲑鳟魚中的一種。山西沁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進富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道,這裏養殖的“三文魚”都是由丹麥進口的三文魚卵孵化而成。目前已經建成的兩期魚池中,正養著100多萬尾“三文魚”。

“‘三文魚’特別嬌貴。水溫太高太低都不行,水質不好也養不活。和國內過去常用的網箱養殖不同,我們這裏都是活水養殖,養殖用水是直接從上遊張峰水庫中流下來的。”胡進富說。

距離養殖基地1.5公裏的張峰水庫,是黃河流域沁河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鄭莊鎮張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郭和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張峰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990平方公裏,庫容3.94億立方米,是汾河一庫、汾河二庫外山西省第三大水庫,蓄水量居全省第一。

水資源豐沛之外,張峰水庫的水質也特別好。郭和強介紹,這裏的水質常年可達到二級飲用水標准。此外,當地氣候也在養殖“三文魚”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我們的水溫,夏天最熱不會超過15℃,冬天最冷也不會結冰,天然適合‘三文魚’這樣的冷水魚生長。”胡進富介紹,虹鳟魚類的生長周期在3年左右,而每年光進口飼料的費用就高達七八百萬。目前該養殖基地已經形成了魚卵孵化、魚苗養殖到冰鮮冷鏈一條龍産業,預計明年第一批“三文魚”就可以長成上市。

占地85畝的養殖基地共擁有43個標准化魚池。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尾尾“三文魚”正在魚池中肆意遊動,不時還躍出水面,驚起一波波漣漪。

郭和強告訴記者,這裏曾經是沁水河的灘塗地,地裏全是石子,種不成莊稼,村裏過去也沒有什麽産業,這塊地就這麽一直荒廢著。如今養起了“三文魚”,不僅有效實現了荒地利用,租金也爲村集體增加了收入。

“我們村是一個純農業村,以前主要農産品就是玉米。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一畝玉米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是1500元,一家一年幹到頭,收入還不到10000元。”郭和強表示,過去因爲村裏沒有産業,大部分村民只好外出打工,村裏總共400多人,常住人口還不到100人。如今,隨著家門口的産業開始發展,回村務工的人也變多了起來。

除了“三文魚”養殖基地,村裏還建起了肉牛養殖場和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園。如今,旺澤肉牛養殖園區已成爲全市規模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第一批肉牛出欄上市;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園也正在建設,104萬斤魚苗已經投放入水。這些産業的發展能有效帶動周邊更多村民就業,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鄭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田李強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鄭莊鎮生態良好,氣候適宜,資源豐富,沁河穿境而過,沿岸良田成片,具有發展現代農業、做大龍頭企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鄭莊鎮是一個傳統農業大鎮,近年來,鄭莊鎮加快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步伐,形成六大産業園區,開發了十大農業特色産品。”沁水縣副縣長龐雅亮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介紹,該鎮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産業,力爭因地制宜利用好優勢資源,不僅讓産業發展多點開花,還讓主導産業“開花結果”,讓群衆的“錢袋子”鼓起來,“好日子”火起來。

據介紹,近年來,沁水縣將發展産業作爲鞏固銜接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著力發揮鄉村全面振興中産業幫扶的帶動作用。該縣出台了《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扶持辦法》,配套8000萬元資金,明確聯農帶農機制,從10個方面對重點農業産業進行扶持。堅持“一鄉一特”産業布局,大力推進黑山羊、蜂蜜、食用菌、小雜糧等特色産業發展,投入産業資金達到銜接資金總量的65%以上。今年以來,又大力推動總投資22.65億元的“太行一號”沿線13個項目建設,有效帶動了村集體和農民群衆增收,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一個個産業項目的加持,推動沁水縣農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去年一年,沁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9128元,增速達10.2%;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預計可達到14943元,增速達17.01%,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變廢爲寶,鹽堿地上養出“致富蝦”

擁有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的運城,有著4600多年的食鹽開采史和70年的無機鹽開發史,這裏的鹽堿地總面積達到23.88萬畝,主要分布在永濟、新绛、鹽湖等5個縣(市、區)。多年來,如何做好鹽堿地的開發利用一直是當地的大難題。

“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由于地勢低,運城市永濟市開張鎮的耕地有三分之一都是鹽堿地。每到雨季,地裏全是倒灌的河水和雨水,而雨季過後,地裏除了蘆葦和鹽蒿外,全是無法利用的鹽堿土。

“我們村共9000畝耕地,三分之一是重度鹽堿地,種不了農作物,只能荒在那裏。”說起曾經荒廢的鹽堿地,開張鎮西開張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衛星就一肚子感慨。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地荒在那裏就會長出堿蓬草,如果放任不理,冬天就很容易引發火災。爲了安全起見,村裏每年兩次的除草,就要花掉4萬元。

“不僅沒有經濟收入,反而成了負擔。”張衛星說道。

爲了解決這近3000畝重度鹽堿地的利用問題,西開張村進行了各種嘗試。據張衛星介紹,村裏陸續在這塊地上嘗試了改良水稻、艾草、洋姜、冬棗等作物,全都半途而廢。

2021年,永濟市委常委、開張鎮黨委書記武鑫無意中看到一篇甯夏鹽堿地養出海蝦的報道。在多方考察之後,開張鎮政府與江蘇通威集團達成合作。先在村裏建設了3個小拱棚,開始試養南美白對蝦。

盡管這裏鹽堿地的水質與海水成分十分相近,養殖南美白對蝦對于西開張村來說並不是一件易事。記者了解到,通威集團的技術人員在這裏先後試養了6批蝦,經過反複調配水質,蝦從最初的當天死亡到成活期延長了兩個月。

據張衛星回憶,養殖初期,爲了使水配比含鹽量達到12‰的“准海水”標准,技術人員前後往返西安專業機構送樣檢驗40余次,花費200萬余元。功夫不負有心人,2毫米的小蝦苗終于長成了15厘米的大蝦。

如今的西開張村,共有1000余畝重度鹽堿地被開發利用,建成了1000個養殖棚。2023年5月,第一茬活蹦亂跳的南美白對蝦成功出欄,剛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今年的市場行情特別好,價格差不多能到35元到40元一斤。我們養出的蝦目前可謂是供不應求,光周邊城市就訂完了全部的蝦。”張衛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棚産量1500公斤到2000公斤計算,每年共有兩批蝦被養成上市,即使按低價50元一公斤計算,一個棚保守估計純利潤可以達到6萬元到8萬元。

據張衛星介紹,1000個南美白對蝦養殖棚中,有20個經營收益歸村集體所有,僅此一項,預計每年可爲村集體增收100萬元。

除了賣蝦利潤的分成,鹽堿地的租賃以及用工也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曾經5元一畝都沒人租的重度鹽堿地,現在按照每畝1000元租給了養蝦的投資商,蝦棚還帶動了周邊150多名村民就業。據西開張村村民介紹,目前在蝦棚工作,每月的收入有5000多元。而過去純靠農業收入,每年每人的平均收入也就只有3000元到5000元。

開張鎮鎮長衛亞妮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下一步,南美白對蝦養殖將覆蓋3000多畝重度鹽堿地,全力打造晉陝豫最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不僅如此,依托西開張村“南蝦北養”的成功經驗,開張鎮將在轄區內有資源優勢的7個村進行經驗推廣,期望通過更多耐鹽堿作物的引進,解決近2萬畝鹽堿灘地治理難題。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産業是關鍵。衛亞妮介紹,近年來,開張鎮持續做好以高標准有機冬棗爲主體、以果蔬基地和水産養殖爲助力的“一體兩翼”産業建設,通過發展特色産業提高土地畝産價值,實實在在讓農民增收。

“接下來我們計劃和科研院所展開合作,利用固體廢棄物‘變廢爲寶’,研發人工土壤來改良鎮上的鹽堿地。”衛亞妮表示,開張鎮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鹽堿地,若改良成功,有望大幅提升土地的利用價值,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4年第7期)

4 阅读:1865
评论列表
  • XZJ 11
    2024-04-16 17:37

    都是化學品養出來的能吃嗎

  • 2024-04-18 09:13

    不要說出來,別讓資本盯上了,象農村養豬養雞一樣。最後農民的一點生計都無了

  • 2024-04-17 21:34

    大西洋鲑和虹鳟魚[點贊]

  • 2024-04-18 23:33

    行不行啊?就那一點點水,能出多少魚🐟🐟啊?別汙染了水源,還得不到多少利潤…[狗頭][狗頭][狗頭]

  • 2024-04-17 18:52

    本就缺水,沒別的選擇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