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比國際空間站少300噸,空間卻一樣,但一個專賣店一個垃圾堆

以山愛科學 2024-06-20 09:09:22

國際空間站是六個太空機構推進,十六個國家參與的項目。

光設計就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進行建設又用了十多年的時間。

可以說工程浩大。

從體重就能看出這一點,差不多有四百一十九噸重,高度就有二十米,內部空間更是達到了九百多平方米。

那麽中國的空間站從設計到建設,都是中國獨立完成的。

內部空間不是很大,只有一百一十平方米。

說到這裏,可能很多人會疑惑,筆者的數學和其他人學的數學不是一個體系的?

九百平和一百一十平叫差不多?

其實這也好解釋,就像買房子,你花了好多錢買了一個大平層,裝修的錢都准備好,就等著拿到鑰匙進去進行規劃。

結果門一開,直接傻眼了,牆就不說了,中間五根三個人才能抱住的柱子是怎麽回事?

物業的回答是,這是整棟樓的支撐柱,不能拆的呦!

二百平的房子,八十平的使用面積。

傻眼不?

回頭看鄰居,一百平的面積,八十平使用面積。

居然一樣。

所以國際空間站和天宮的空間面積一樣,道理就在這。

那麽今天就說說國際空間站和天宮的不同。

空間站的曆史

想要更好的對比國際空間站和天宮的區別,就得說一說空間站的發展史。

人類第一個空間站是蘇聯人建造的,叫禮炮一號。

個頭不大,長二十米,最大直徑四米,內部空間有九十九立方米,重量近兩噸。

分爲三個艙室,傳送艙、主艙、輔助艙。

第一批宇航員在裏面居住了二十三天,此後使用聯盟十一號進行返回,但返回艙的均壓均衡閥開的太早,導致三名宇航員因窒息犧牲。

再往後,就是美國看到了蘇聯發射成功,也發射了一個空間站,叫天空實驗室。

其實美國的這個天空實驗室,相當于一間房子。

本身就是使用土星五號的第三級箭體改造出來的。

也就是說美國用火箭將一間房子給送到了太空,所以它的容積很高,有三百六十八立方米。

還貼心的分成了上下兩層,下層是睡覺,吃飯,上廁所,以及進行實驗的地方。

而二層是一個大的工作間,以及各種物品的儲存空間,比如食物箱、冷凍箱、實驗用具等等。

聽起來很不錯,但美國這種實驗室沒有發展空間。

發射費用不僅高,後期的維護費用也奇高。

所以這個空間站被遺棄之後,類似的就沒有再發射過。

其實說到底美國就是想和蘇聯在空間站領域一較高下的,匆忙上馬的産物。

空間站一代代發展下來,是按照蘇聯模式下來的。

蘇聯的模式就是發射上去一個個的艙室,然後將這些艙室拼接起來,形成最終的可以駐留太空的空間站。

所以空間站從第一代開始,到第二代,再到第三代,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如果硬要說有什麽大的變化,其實就是艙室的對外接口變多了,從一個接口變成兩個接口,然後是三個接口,四個接口。

前兩代更多的屬于實驗性質的,收集艙室在天空中的適應性,在這些實驗數據的基礎上,最終第三代和平號空間站就誕生。

而和平號空間站就成爲了人類第一個可以長期居住的太空旅行器。

從1976年開始建設,將一個個的艙室發射上去,然後進行對接,過程就像搭積木一樣,直到1996年才將和平號空間站搭建完成。

前後經曆了二十年的時間。

所以在太空中搭建太空站,蘇聯的技術是非常好的。

當然也有人說美國的技術領先,畢竟發射了一套類似于房子的空間站上去。

要說領先的話,美國爲什麽不會繼續按照這個路徑進行發展呢?

所以這套技術的發展空間不大。

蘇聯的技術才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不然後來也不會按照蘇聯打造空間站的模式去打造國際空間站了。

好了,繼續說和平號空間站。

別看和平號空間站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打造,但重量不大也就一百二十噸,長度才八十米,整個空間站的體積才四百平方米。

而且因爲技術發展的原因,和平號空間站的技術也顯得落後了許多。

比如說自動化的程度有些低了,飛船和艙室的對接完全是手工完成,依靠宇航員的技術來完成這項工作,即耗時,還費力。

所以在2001年的時候,已經服役了十五年的和平號空間站退役,最終墜落在了南太平洋。

于是第四代空間站就誕生了,這就是國際空間站。

截止到2021年國際空間站已經登入十九個國家二百三十多名宇航員。

在軌飛行了二十多年,已經遠遠的超過了設計壽命。

而且因爲設備的老化,故障不斷出現。

那麽第四代的國際空間站和之前有什麽變化?

出現了桁架。

什麽又是桁架呢?

杆件兩端用鉸鏈連接起來的結構,所以它是一種結構。

桁架的名字聽著有些陌生,其實說到底就像是骨骼,起到支撐,增加物體強度的功能。

比如一塊薄鋼板,想要從一處高台上伸出去,他不可能無限的伸出去,因爲伸出去的部分超過一定的長度,本身的自重會壓垮這塊鋼板,讓鋼板彎曲。

但這個時候,在鋼板的兩側以及中間同時伸出三根類似三腳架的鋼管。

讓鋼板的自重力全部落在三個三腳架上,這個時候鋼板就會突破這個長度。

所以桁架是起到固定材料,加強材料強度的結構。

那麽國際空間站的個頭很大,六個太空機構推進,十六個國家參與,個頭小了不行,所以桁架就成了必需品,將一個個的艙室固定起來,就像是給艙室穿上了一件外骨骼一樣。

再有就是空間站是用電力驅動的,所以太陽能電池板是必不可少。

艙室多,意味著需要的電能就多,也就是說需要加大加長太陽能電池板。

所以桁架也用在了這些超長超大的太陽能電池板上了。

對空間站有了一個基本了解,就來看看中國的空間站

天宮

2021年的時候,中國的空間站還是個T字形,三個艙室,天和核心艙,天問和夢天兩個試驗艙。

三個艙室對接起來,原理和第三代的和平空間站是一樣的。

所以嚴格上來說中國的空間站應該算是第三代空間站。

2021年四月二十九號,首先發射的是天和核心艙,這段艙體以後就是空間站的管理中心和控制中心,甚至以後得航天員需要在這裏進行工作和生活的。

整個艙體的長度是16.6米,活動的空間只有一百一十立方米,重量不大也就22.5噸。

就這個空間還被分爲了四段,工作區,發動機區(對接口也在這裏),宇航員的起居區,以及節點區。

同年的五月二十九號,就完成了貨運。核心艙和天舟二號飛船進行對接,輸入的包裹多大一百六十多件。

其中包括了日用品,實驗設備,還有推進劑。

同年的六月十七號,三名中國宇航員搭載神舟飛船,進入到了核心艙。

從這段就可以看出,中國的空間站具備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對接的能力。

核心艙的前邊對接載人飛船,後邊對接貨運飛船,這就是一艙兩船結構。

然後兩個試驗艙問天號、夢天號和核心艙對接,就對接在核心艙的其余兩側。

至此中國的空間站的長度可以達到五十米,重量九十噸,可以讓三名航天員在裏邊值班。

當然在進行交接的時候,最多可以容納六名航天員。

中國的空間站很先進的。

比如貨運飛船,運貨能力就有近七噸,運貨荷載達到了48%,這個數據放在全世界都是第一。

而且中國的運貨飛船,圍著地球轉四圈就可以實施對接。

四圈別嫌多,其他運貨飛船得繞三十多圈才行。

再有就是對接技術,完全自動化,後期還使用了可控阻尼技術,原本只有八噸的對接能力,直接飙升到了一百八十噸。

再說一個小知識。

中國空間站裏的宇航員,一天要看到十六次日出,沒辦法空間站的速度有點快,九十分鍾繞地球一圈。

在回到空間問題上。

最有特點的是宇航員的休息空間,有三個臥室,確保值班的每一位宇航員都有一個可以躺睡的空間。

要知道在國際空間站裏的宇航員都是站著睡的,確保不會睡著之後不知道飄到哪裏去,還得挂在牆壁上。

不要太舒適了。

說到這裏,就得說說國際空間站和中國空間站的內部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

一看國際空間站亂糟糟的,這裏是一台凸出來的鍵盤,哪裏是一團線,總之看起來和沒有打掃的房間差不多。

而中國的空間站幹幹淨淨,清清爽爽的。

爲什麽會這樣?

最大的原因參與建造國際空間站的國家太多,都想使用自己國家的接口,結果就造成了不統一。

不統一的結果就是,對接口的各種交換。

歐洲的轉日本的,日本的轉美國,美國的轉俄羅斯的。

轉來轉去,有用的設備沒增加多少,無用的接口是一大堆,無效空間變多了,勢必會占據宇航員的活動空間。

這就像是去歐洲旅遊,進入到一個國家你就會發現,手機的充電器接口和當地插座不匹配,這就需要將充電器的接口從英國的轉到荷蘭,然後再從荷蘭的轉到當地。

如果運氣不好,就需要七八個甚至十個以上的轉接。

亂是必然的。

然後看中國的,擁有完整的獨立制作能力,一個接口就搞定了一切。

就拿神舟飛船來說,電池換成全新的電池,充電能力更強不說,個頭還變小了。

爲了適應這種變小的電池,又把外邊設置的設備進行了重新的布局,結果就是電池的各項性能比之前還要好,而且飛船的空間變大了一點,導致荷載變多了一點。

以這個例子就可以想象得到,一個地方變多一點,兩個地方變多一點,那麽一百個地方呢?

所以好的布局,不僅好看了,空間還變大了。

這就是爲什麽中國空間站看著個頭小,但使用空間並不比國際空間站小的原因。

20 阅读:8427
评论列表
  • xbyf 33
    2024-06-21 12:38

    國際空間站是群租房,我們是獨棟,差別在這。

  • 2024-06-21 11:40

    文章基本常識缺乏,空間站都是算體積的,單位立方米,啥時變平方了。

  • 2024-06-21 22:55

    這個也不用嘲諷,畢竟當年有這技術還是很厲害的,不可能像家電一樣隨意換新的。

  • 2024-06-21 13:37

    老湯  不同的標准和技術的大雜燴,必須要考慮各種不同技術之間的接口和過渡,不重那才怪

  • 2024-06-22 12:29

    別硬吹了,人家空間站工作的時候你連飯都吃不飽,

    用戶17xxx92 回覆:
    可笑的是美帝已經求上門啦!
  • 2024-06-21 15:57

    可這中間差了多少年的技術差距[裂開][裂開][裂開]也別太盲目就是了

  • 2024-06-23 21:57

    很明顯軌道技術限制。無法增加巨大重量否則很有可能墜向地球化爲灰燼。他們發展航天不會給民衆好處,只有馬斯克讓所有人參與,有錢都捐美國

  • 2024-06-24 17:58

    知恥後勇,知落後而奮進,沒必要嘲笑,畢竟不是一個時代産物。希望祖國越發強大

  • 2024-06-26 21:45

    祖國萬歲!

  • 2024-06-23 23:22

    幾百噸馬斯克的星艦一次就能送上去了吧

    隔壁老王 回覆:
    那也得有錢送啊,而且這麽多年了,歐美需不需要空間站都不一定了,明顯改用星鏈和大火箭來對付中國了
  • 2024-06-23 18:20

    建個空間站又不是買個手機,當然要用到報廢啦。一個新出的手機總會比前幾年的手機強吧??

  • 2024-06-21 13:36

    中國🇨🇳空間站像極了蘋果🍎手機📱內部布置[靜靜吃瓜]

  • ajie 1
    2024-06-22 11:16

    一個是幹活的車間,一個是吹空調的辦公室[呲牙笑][呲牙笑]

  • 2024-06-21 16:00

    一個是三居室,一個是別墅

  • 2024-06-26 09:38

    現在中國空間站也有很多設備,沒這麽空了

  • 2024-06-27 07:01

    給你一個👍🏻

以山愛科學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