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療愈小錦囊|陷入“自我攻擊”的人,如何自救?

上海黃浦 2024-05-22 14:50:20

所謂“自我攻擊”,即個體以自我生命有機體爲代價來尋求自我解脫的情緒發泄方式。在巨大的學業、就業和生活壓力下,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陷入自我否定和批判的負面情緒中,認爲自己“很沒用”“一無是處”“是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從而産生回避、退縮,甚至“自我攻擊”的行爲。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曉霆告訴記者,在以往心理咨詢案例中,不少有“自我攻擊”傾向的來訪者,無法去學校、公司進行正常的學習和工作,嚴重時出現撞牆、拍打自己、割傷自己等行爲,而這看似自我傷害的背後,其實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表現形式。

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能夠使人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激發主觀能動性,最終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而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就會帶來恐懼、自責等情緒,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比如:一位舞者因爲受傷而無法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但轉行投入影視表演行業卻獲得了成功,彌補了原本無法跳舞的缺憾,這被稱之爲“補償機制”,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果這位舞者陷入自我譴責,總是想著“我的腿廢了,再也不能跳舞了”“之前所有努力都白費了”“我的人生完了,沒有意義了”,那就會終日以淚洗面、自暴自棄。

可見,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爲“命運”。

當你意識到,“自我攻擊”是潛意識的一種“心理自我防禦”,且可以通過其他“心理防禦機制”來替代“自我攻擊”時,會不會感覺輕松一些、看見希望了呢?

王曉霆建議:“生活中總有不可控的事,會讓人有一種‘無力感’,但我們要告訴自己:這並不是因我而起的。我們無需用‘自我攻擊’的方式去試圖擺脫這種‘無力感’,因爲任何感覺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它們的存在只是爲了照見我們內心的需求,嘗試與它們相處、和解,才能慢慢獲得一種真實的‘掌控感’。”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