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軍大校回憶老山前線:越軍9個師參加輪戰,傷亡多少人?

曆史有小狼 2024-06-05 06:41:17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裴如樂大校的戰爭回憶

在越南北部邊境的河宣省,曆史上不斷上演的邊境沖突在1979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河宣省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關鍵性,成爲了戰鬥最爲激烈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場。尤其是渭川縣和苗王縣的諸多高地,這些地區的地勢險要,成爲雙方爭奪的焦點。

1979年,隨著戰事的爆發,河宣省的軍民迅速被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當時,渭川縣和苗王縣的高地因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成了保衛邊境的第一線。這些高地不僅能夠提供戰術上的優勢,而且對于監控和控制相鄰地區極爲關鍵。因此,雙方的軍隊都試圖控制這些區域,以獲得對廣闊邊境的主導權。

隨著戰爭的爆發,這些高地見證了無數次的攻防交替。越南方面,特別是裴如樂大校所在的部隊,頻繁地在這些高地上展開反擊,試圖驅逐企圖突破防線的敵軍。地面上的戰事異常慘烈,雙方都動用了大量的火力,包括炮彈和迫擊炮,以爭奪控制權。夜間,這些高地常常被炮火照亮,白天則是士兵們在槍林彈雨中艱難前行。

1979年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後,中國軍隊宣布撤軍,但由于越南的挑釁行爲,邊境的摩擦並未完全停止。在中國軍隊撤退後,渭川縣方向的邊境沖突仍然時有發生。

戰爭初期的嚴峻局面

從1981年5月7日起,中國軍隊加大了在河宣省的軍事行動力度,特別是針對渭川縣老寨鄉的幾個關鍵高地。在那天清晨,隨著天空初亮,炮聲突然在邊境線上方的山地回響,預示著新一輪的沖突即將開始。中國軍隊動用了一個完整的步兵團,這支部隊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開始了對越南方面的攻勢。

首先成爲目標的是1800a高地,這是一處提供了廣闊視野的戰略要地。隨後,敵軍迅速向1800b高地發起攻擊,該高地與1800a相鄰,兩者相互控制,對整個老寨鄉的防禦體系極爲重要。中國軍隊利用迫擊炮和大口徑火炮對這些高地進行了密集轟炸,以軟化越南的防禦力量。

攻擊過程中,中國步兵在坦克和裝甲車的配合下,分批次向越南防線推進。越南方面,裴如樂大校指揮的部隊迅速做出反應,嘗試在激烈的炮火中組織有效的抵抗。越南士兵在高地上挖掘戰壕,架設機槍,部署反坦克武器,企圖阻擋中國軍隊的前進。

緊接著,中國軍隊的目標轉向了1558高地和1688高地(即扣林山地區)。這兩個高地位于老寨鄉的東部,地勢險峻,對控制整個區域的交通和後勤線路具有決定性影響。在連續的炮擊後,步兵團開始向這兩個高地推進。盡管遭受了激烈的反擊,中國軍隊還是逐步占領了這些關鍵位置。

戰鬥在這幾天內持續進行,每個高地的攻防交替都異常激烈。越南軍隊在裴如樂大校的指揮下,展開了頑強的防禦戰。裴如樂大校多次調整部隊配置,試圖從側翼發起反擊,以回收失地。他還指派特種部隊在夜間進行小規模的突襲,幹擾敵軍的後勤和指揮系統。

戰鬥中,兩軍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南方面盡管損失了一些戰略高地,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裏,裴如樂大校組織了幾次反攻,試圖重新奪回這些關鍵位,都沒有成功。

越軍的戰略調整與堅守

在中國軍隊成功奪取泸江東西兩岸邊境一線的所有防禦陣地後,局勢對越南第二軍區來說愈發嚴峻。面對這一挑戰,第二軍區司令部迅速作出反應,決定繼續加強縱深的防禦陣地,堅決阻止敵軍繼續向南推進。這一戰略決定迅速轉化爲一系列具體的軍事行動,目標是穩固現有防線並逐步實施反擊,以期收複失守的高地。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司令部下達命令,要求各部隊增強實力,從後方調集兵力和補充必需的武器及彈藥。在這一過程中,許多經驗豐富的部隊被重新組織並派遣到關鍵的戰場。渭川前線,作爲沖突最爲激烈的地區之一,成爲了越南軍隊反攻的重心。

在接下來的幾周和幾個月中,第二軍區部署了多達九個主力師在渭川前線,包括步兵師、特工師和兵種師。這些部隊中,許多都是由經曆過多次戰鬥的老兵組成,他們對于複雜的戰場環境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應對經驗。此外,數以萬計的民軍遊擊隊也被動員起來,他們主要負責進行遊擊戰和夜間襲擾,以此消耗敵軍的戰鬥力和牽制其兵力。

隨著部隊的到位和物資的補充,越南軍隊開始在各個喪失的高地周圍布置防禦工事,同時准備反擊。這些高地因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成爲了雙方爭奪的焦點。裴如樂大校指揮下的部隊在重新組織防禦的同時,密切監視敵軍動態,以防突襲。

越軍的炮兵部隊在夜間進行調整位置,隱蔽地重新部署炮台,以保證在反擊行動中能夠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同時,工程兵團隊加固了前線的戰壕和掩體,確保士兵們在承受炮火轟炸時有較好的保護。

當反攻開始時,越南軍隊依托精心准備的防禦工事發起多波次的反擊。這些反擊行動通常在夜間或破曉時分進行,以利用夜色和地形的優勢。越軍特工團和步兵部隊協同作戰,試圖從敵軍手中奪回關鍵的高地。每一次攻勢都是經過嚴密計劃,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己方的傷亡,同時盡可能地削弱敵方的戰鬥力。

這些戰鬥經常持續到天明,雙方在高地上的纏鬥異常慘烈。每一寸土地的爭奪都充滿了火藥味和硝煙。

戰鬥的激烈與犧牲

從1984年至1989年,裴如樂大校所在的渭川前線幾乎成爲了戰爭的主戰場。這一期間,戰鬥的激烈程度和頻率都超出了之前任何時候。裴如樂大校每天都在處理戰事,指揮部的無線電幾乎從未停止工作,前線部隊的彙報和指令的下達連續不斷。

在這幾年中,敵我雙方的炮兵部隊都極盡火力之能事。越南士兵面對的是每天數以萬計的炮彈覆蓋,炮聲成爲了士兵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對待防守戰的策略上,裴如樂大校采取了靈活多變的防禦措施。他會隨時調整防線上的部隊配置和火力部署,根據中國軍隊的攻擊方向和強度迅速作出反應。他指揮的炮兵單位經常需要在夜間轉移陣地,以避免被中國軍隊炮火定位和集中打擊。

裴如樂大校親自監督前線的工事建設,確保每一個防禦點都有足夠的掩體和戰壕。他也常常親臨最前線,與士兵們一起檢查防線的安全性和實用性,確保每個戰士都能在中國軍隊火力覆蓋下有足夠的保護。

此外,裴如樂大校還特別重視後勤補給線的保障。他明白,持續的戰鬥需要穩定的彈藥和食物供應。因此,他經常與後方的供應部門保持緊密的聯系,確保前線部隊能夠及時得到補給。在物資短缺的情況下,裴如樂大校甚至會親自協調和優化資源分配,以最大限度地支持戰鬥需要。

英勇犧牲與深刻的戰爭創傷

在1984年至1989年間,渭川前線成爲了持續的戰火焦點,這裏經曆了數百次的激烈戰鬥。這些年裏,士兵們在泥濘、血腥的戰場上奮戰,越南軍隊的傷亡數字令人震驚。據統計,有超過9000名士兵在這些戰鬥中受傷,而近5000名戰士在保衛祖國的戰鬥中獻出了生命。

戰爭的殘酷不僅體現在激烈的戰鬥中,還體現在戰後處理傷亡的過程中。在所有的傷亡數字中,有近2000名士兵的遺骸能夠被找到和確認身份。這些遺骸的處理成了一個嚴肅而沉重的任務,不僅涉及到軍事操作,更觸及到人道和文化傳統的層面。

根據家屬和親友的意願,一部分士兵的遺骸被帶回了他們的家鄉,那裏的村莊或城鎮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家屬們通常會選擇在本地的墓地或家族的墓地安葬他們親愛的人,以便于日後能夠方便地瞻仰和紀念。與此同時,許多遺骸被安葬在渭川國家陵園。這座陵園專門爲在渭川前線犧牲的士兵而建。

在處理遺骸的過程中,特別成立的搜尋小組在戰場上進行了艱難的搜尋工作。他們必須在戰後的廢墟中尋找可能被埋藏或遺失的遺骸,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常常在刺骨的寒風或酷熱的陽光下進行。每當找到一位士兵的遺骸,搜尋隊都會進行簡單的儀式,表達對戰士的尊重與哀悼,隨後才將遺骸運回基地進行更詳細的身份確認。

參考資料:[1]李鵬.難忘1979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紀實系列之一[J].兵器知識,2004,0(11):48-53

1 阅读: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