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年我國財政政策緊扣“提質增效”

新湖南 2024-03-06 07:31:20

推進財政管理法治化科學化規範化

二〇二四年我國財政政策緊扣“提質增效”

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關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預算報告)。

根據預算報告,202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主要是用好財政政策空間,加強財政資源統籌,組合使用赤字、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稅費優惠、財政補助等多種政策工具,保持適當支出規模,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202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主要是推進財政管理法治化、科學化、規範化,把同樣的錢花出更大的成效,加強財政政策與其他政策協調聯動,著力提升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效果。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其中國內生産總值增長5%左右,要實現預期目標,離不開多種政策工具有機組合、發揮整體規模效應。

“企業成長並非一蹴而就,稅費優惠政策一路爲企業創新發展加油鼓勁,增強我們堅定走制造強國道路的信心。”全國政協委員,九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林孝發說,企業的成長發展離不開稅收政策的扶持和政策紅利的落實。今年的預算報告提出,“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科技成果轉化稅收減免等政策”,“強化對制造業企業技術改造的資金支持,落實技術改造相關投資稅收優惠政策”等,這些舉措有助于進一步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減免的稅款將轉化成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助推器。

預算報告要求,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帶動擴大有效投資。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商標品牌協會會長樊芸說,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上現在有些方面還沒有完全統一,以長三角市場爲例,他們在調研中發現,目前還存在重複建設、資源未共享未匹配等問題。她建議,要進一步加強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帶動産業、企業區域性的産業升級。

樊芸說,要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有更多惠及企業的政策,特別是對一些市場競爭激烈的民營中小企業,要有更多産業政策賦能企業,增加企業發展機會,進而也能提高財政收入。

落實過緊日子要求

財政赤字率是反映財政政策力度和財政風險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預算報告,今年赤字率按3%安排,全國財政赤字規模4.06萬億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不計入赤字,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2024年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部署安排,都需要“真金白銀”來做支撐,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預計今年財政收入繼續恢複增長,加上調入資金等,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8.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1萬億元。

此外,預算報告要求,進一步完善過緊日子制度機制,各地區各部門要專門制定相關辦法。將過緊日子的要求貫穿預算管理全過程,在合理保障部門履職支出的基礎上,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強化“三公”經費管理,繼續壓縮論壇、展會等活動,從緊安排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騰出更多財政資源用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樊芸舉例說,在財政支出上面,重大項目要做好預算,加強全過程監控,在實施過程中有監督,後期要防止成本失控,避免重大項目投資“慣性增長”。

預算報告還提出,加強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節約政府采購成本。嚴格新增資産配置,積極盤活存量資産,推進資産共享共用,防止資産閑置浪費。跟蹤評估過緊日子情況,堅決查處損失浪費財政資金行爲。

提升預算管理效能

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是建立健全現代預算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記者注意到,今年預算報告提出,提升預算管理效能。貫徹落實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嚴格執行人大批准的預算,強化預算指標管理,規範預算調劑行爲,嚴禁無預算、超預算列支,嚴禁違規新增暫付款。

預算報告還要求,強化預算項目滾動管理,完善從儲備立項、組織實施到終止完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健全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圍繞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財稅政策落實情況開展績效評價,結合評價結果合理調整支出政策和預算安排,體現獎優罰劣和激勵相容導向。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常國華說,要著力提升預算績效管理各環節質量,努力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績效管理機制,切實提高政策效能和資金效益。堅持“小錢小氣、大錢大方”,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完善省級大事要事保障工作機制,提升財政資源統籌能力,加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推進支出標准體系建設,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制度和標准。探索成本預算績效目標管理,提高績效目標管理質量和水平。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提升預算管理效能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的工作,也是“提質增效”方面的具體落實,做好這項工作有助于提升財政治理能力,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做到少花錢多辦事,讓同樣的財政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0 阅读:5
评论列表
  • 2024-03-06 13:24

    關注新質生産力,向技術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