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應該“安康”還是“快樂”?

年代的回憶 2024-05-20 19:09:21

記得是從幾年前開始,關于“端午節”的祝福語被拉上了全民討論的地步。和每年必會發生“南北習俗”、“湯圓元宵”、“放不放香菜”、“粽子吃甜的還是吃鹹的”……諸如此類的爭論一樣,這幾年每到端午節,讓人們引起興趣的是“端午節”是應該喊“安康”還是“快樂”?

我本來對這種所謂稱呼並不感興趣,我以爲都是節日,省事一點喊一下節日快樂未嘗不可,但被許多人教育“端午不能說快樂,要說安康”後不由得想做一回杠精,端午節真的不能“互祝快樂”嗎?

首先看看“端午安康”的來由。支持說“端午安康”的人,認爲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是一個祭祀的節日,因爲在這一天,屈原投身汨羅江,伍子胥殉國錢塘江,孝女曹娥爲救父投曹娥江,因此衍生在這一天的節日和紀念活動是極其悲壯的,不適合用“快樂”形容,用“安康”來祝福親人才是最恰當的祝願。

乍看之下,確實有那麽幾分道理,而且當中夾雜了諸多中華傳統典故,用“端午安康”不僅裝載了對古典文化的傳承美感,還能深刻的表現出自己“文化人”的素養,大概這也是爲什麽這幾年來,每到“端午”就會有人用“端午安康”來替代“端午快樂”的深層次因素吧。

但是,端午節是不是真的不能“快樂”?

首先我們來梳理一下“端午”這個節日的本源。在諸多民間,端午節更多是被記載爲“端陽節”。何爲“端陽”?“五月時節,午日順陽”是爲“端陽”,它最開始來自百越族的民俗,那裏的漁民把龍當成自己的神,因此用裝滿各類祭品的龍舟敬畏龍神,此後隨著規模和風俗的演進,慢慢成爲今天“賽龍舟、吃粽子、挂艾葉、喝雄黃酒”的民俗風貌。從這方面考究的話,“端午”這個來源要早于屈原時期。

很多朋友聽到“端午”只知道“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卻對“挂艾葉、喝雄黃酒”的舉動不解。其實,如果看過《新白娘子傳奇》,你就知道在中國民間自古就有“端午驅五毒”的習俗。這個“五毒”並非有特別物種的指代,它其實是各種“毒性物體”的泛指。當然,在中國民間,因爲五月的到來,許多地方濕熱多雨,毒蟲蛇蟻開始多方活動,老百姓爲了把毒蟲蛇蟻關在自己家門外,就在自己家門口“挂艾葉”、“撒石灰”,家中倒上“雄黃酒”用來驅離蛇蟲蟻鼠,當然也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老百姓借助“端午”的節日慶祝形式,避五毒,驅邪穢,祛濕氣,祈願身體健康,家人團圓。

因此,從嚴格的本質意義上來說,“端午”更多由大民族文化和地域習俗的融合而來,並非單純的祭祀日。

同時需指出來的是,從文字本身的含義來說,安康屬于一種“常態詞”,何謂“常態詞”?我們大多數人平時都是健康的常態,偶然才有一些小病症,因此我們在送出祝福的時候都是祝福別人“一生安康”或“早日安康”,單以特定日子祝別人“某天安康”,隱含了咒別人其他日子病病殃殃的含義,實爲不妥;而“快樂”不同,快樂是一種臨時性的狀態,一天裏你可能有20個小時快樂,3個小時不快樂,也有可能一段時間都不快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祝願別人“一生快樂”或者“某天快樂”都是可以接受的。

再者,如果一定要挑刺的話,每個人的生日都是母親在産房裏的受難日,是不是應該祝“母親安康”?“六一兒童節”是爲了紀念所有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是不是不能說“兒童節快樂”?“春節”是爲了慶祝打跑“年”這頭怪獸,是不是也不能說“春節快樂”?……

我很能理解現代人傳承中華文化的內心感悟,但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爲什麽所謂“端午安康”並沒有在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就流傳,而在近幾年才正式流傳開?這是真正所謂的“文化傳承”還是一次“跟風傳播”的“現實演義”?

無意對“端午安康”不敬,而是身爲一個節日,它承載著“家庭團圓、慶祝美好、寄托情思”的內涵,而這幾重內涵不都是廣大人民群衆追求“快樂”的本質嗎?所以,哪怕是清明節,它寄托著“活人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懷古望今,祈願未來”的情懷,說一句“清明節快樂”也未嘗不可。

當然,今天的問候還代表著“社交”情愫,因此,當別人對你說“端午安康”時不必煩惱,回一句“端午安康或者節日快樂”就好了,碰上那些教育自己的也不必生氣,畢竟只是一兩句問候語,別人非要在自己面前彰顯文化和逼格,就由他去好了!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