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則不遜遠則怨”心理,背後的本質是什麽?

失語者雲骧 2024-05-16 16:21:22

1、這其實是人性,孔子在抱怨女子與小人時說他們“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說的其實不僅僅是女子和小人,說的是每個人,人性的弱點。

其實每個人骨子裏都住著一個“女人”和“小人”。其中“女人”代表一個人“感性”的部分,“小人”代表一個人“陰暗”的部分。

經濟學界有一個概念叫“理性人”,它假定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理想的“理性人”。但實際上怎麽可能呢?每個人都不可能只有理性的部分,必然還有感性的部分。

每個人也不可能只有偉光正的部分,還有陰暗的部分。

也就是說,理性+感性+光明+陰暗=一個完整的人。

2、先來說“感性”的部分,理性和感性總是相悖的兩個方向,人一生都在這兩者之間拉扯。

但一個完整的人,不可能只有感性,只有感性就會成爲神劇《天道》裏丁元英說的“形式邏輯的典範”和“辯證邏輯的障礙”,變成被情緒支配的動物,是永遠無法得窺“辯證法”的門徑的。

甚至動不動撒潑打诨,動不動情緒不穩定。

而只有理性,就會變成沒有感情的機器,未免就太冷漠和冷血了一點。人畢竟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總要論點人情,講點世故的。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必然能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3、再來說“陰暗”的部分,當一個人“陰暗”的部分過多時,就會變得“自卑、擰巴、懦弱、悲觀、消極”。

嚴重一點的,甚至會從向內攻擊轉變爲對外攻擊,成爲一個真正的小人、壞人乃至惡人。

根據三分法,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符合對立統一規律的。一個人有“陰暗”的一面,就必然有“光明”的一面。

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必然包含兩部分,並且這兩部分既對立又統一。

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真正厲害的人,都兼容兩種完全對立的特質,比如極致的善和極致的惡。

就是說,當“陰暗”部分過多時,他會吸納自己的陰影——完全悅納自己的缺點和缺陷。不僅愛自己光明的一面,也愛自己陰暗的一面。

也就是說,人格獨立和人格健全的人,不會受人格陰暗的部分困擾——自卑、擰巴、懦弱、悲觀、消極,反而更能彰顯人格光明的一面,變得更加自信、大方、勇敢、樂觀、積極。

他能在光明與陰暗之間切換自如,甚至陰暗會變成他對外攻擊的手段,而不是他引以爲恥的弱點。

4、說穿了,這一心理背後的本質,就是你骨子裏感性和陰暗的部分偏多,當你平衡好這兩者:感性與理性兼具,光明與陰暗兼收。

你就會成爲一個心智成熟、人格獨立的人,克服自己人性的弱點。

以上,供參考。

0 阅读:3

失語者雲骧

簡介:向內求,帶你一起認知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