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啓聖立下大功,班師回朝後卻請求辭官!

小史料不極 2023-05-03 13:43:51

一六八二年,姚啓聖奪回台灣後,憂心忡忡地入京拜會康熙。明知自己這一去,定然是死路一條,可是一向對自己恨之入骨的康熙竟不下殺手,到底是爲了什麽?

姚啓聖于一六二四年生于浙江,自幼就有一股武林豪傑的氣質,疾惡如仇。

姚啓聖曾經在蕭山,看到了一些士兵擄走了一個女子,他當時就動了救人的心思。

他知道與兵卒硬碰硬並不是明智之舉,于是姚啓聖佯裝勸阻。

卻趁著士兵不注意,搶走了那名士兵的長劍,將他擊斃,救出了那名民女,並將她安全地帶回家。

一六六三年,姚啓聖在八旗貴族的特招裏脫穎而出,順利獲得榜首,隨後便被加官進香山知縣。

一六七四年,反清的號角在福建響起,靖南王耿精忠對于皇室的統治極爲不滿,隨後便發動叛亂,隨後便在其帶領下,連續打下了幾個滿洲城市。

當這個消息傳回康熙的耳朵裏時,他暴跳如雷,眼中閃過一絲殺機,下令讓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剿滅叛軍。

康親王立刻調集軍隊,前往靖南王府,而姚啓聖聽到有清兵前來平定叛亂,也與他的兒子商量,要加入清兵,爲國家效力。

但光靠他們兩個,根本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于是,姚啓聖就自己出錢,去招兵買馬,到最後,姚啓聖積累了數百人之多。

于是一行人動身前往康親王府邸,與平定叛亂的清兵會合在一起。

有了姚啓聖這個名將,清兵的征伐就順利多了,一路上,清兵所向披靡,收複了許多被占領的土地,而姚啓聖也是屢立戰功,被提拔爲將軍。

沒過多久,戰爭就進入了尾聲,一六七六年,姚啓聖以溫處道總管的身份,與恭親王聯手,向耿精忠發動了最後一次進攻,于當年10月,攻克了仙霞關。

耿精忠眼見無法挽回局面,遂下令降兵,事後姚啓聖被任命爲福建提督,實爲一方巨擘。

姚啓聖雖然立下了汗馬功勞,可在朝堂上,卻沒有多少人喜歡他,因爲他一直保持著年輕時候的風格,疾惡如仇,與貪腐之風鬥爭到底。

他經常咒罵著貪腐的官員,對官員們的交際也是不屑一顧,在他心中,就算是皇帝也不過如此。

這種做法,讓姚啓聖在朝堂上極不得寵,就算是康熙帝,也打從心底裏不太喜歡這種人。

于是,四面樹敵之下,姚啓聖在朝堂之上的地位越來越低,但姚啓聖卻並不是一個甘于平庸之輩,相反,他在皇上面前越發地賣力,一有機會就主動向皇上推薦自己。

有志于建功立業的康熙帝,開始考慮奪回台灣,但當康熙帝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所有人都表示了反對。

當康熙帝問那些將領:“誰願領兵前去?”,沒有一個將領敢應下此事。

在他們心中,對于與台灣開戰的可能性並不抱太大的希望,都覺得這是一場必死之戰,所以,他們都不願意第一個出手。

還有人則勸康熙帝打消這個念頭。康熙帝一看大清沒有一位有魄力的將領,頓時氣得七竅生煙。

此時,被康熙帝看不起的姚啓聖挺身而出,姚啓聖立即請求:“皇上,我願帶兵出征,若不能奪回台灣,我必以身殉國!還請殿下開恩!”

康熙帝原本不把姚啓聖放在眼裏,但是他的部屬確實沒有什麽可以利用的,所以才答應了姚啓聖的要求。

不過要奪回台灣,康熙卻很有誠意,雖對姚啓聖不喜,但康熙也早有安排,將軍饷都安排妥當。

憑借著姚啓聖的指揮能力,這一次奪回台灣的戰役可謂是喜訊連連,在一六八二年,姚啓聖順利奪回台灣之後,便凱旋歸朝,而他的威名也隨之再上一層樓。

姚啓聖意識到這一點,他也明白自己這樣做是沒有什麽好結果的,所以他回到朝堂之後,就向康熙表示自己願意辭官歸國,並且把軍權歸還給了皇帝。

姚啓聖這麽懂事,讓康熙心裏很是受用,可是康熙礙于顔面,只得苦口婆心地勸姚啓聖留下來,可是姚啓聖卻明白,如果他繼續呆在京城,那就是一個死字。

在姚啓聖的再三懇求下,康熙終于“免爲其勉”,同意了他的請求,並且賞賜了一筆巨款,這才讓他衣錦還鄉。

姚啓聖深谙“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他甯願舍棄自己的職位,也不想莫名其妙地丟掉性命,希望能有一個好結果。

3 阅读: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