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傅家明選擇“遺體捐贈”,連骨灰都不剩一把?

花煜寒 2024-06-23 23:27:36

黃亦玫與傅家敏的愛情,是她人生中四段愛情中相對來說“最正常”的一段愛情。

雖然這樣一段愛情,在黃亦玫刻意完成心中的執念,而讓傅家明提早離開了所有人,但總的來說,這是一段相對于其他三段愛情更顯真實的愛情。

可就是這樣一段正常的愛情,卻因爲傅家明的一個決定,將所有本該充滿淒美的故事,引到了一個極其具有爭議的問題上來。

這個問題,就是傅家明爬山爬到一半後,在本該是歡聲笑語的狀態下,說出了自己決定在死後做“遺體捐贈”的決定。

也許是爲了進一步推廣“遺體捐贈”,或向公衆倡導“遺體捐贈”,甚至黃亦玫也緊隨傅家明的腳步,選擇了登記成爲一名光榮的“遺體捐贈者”。

這本該是一件好事,也本該是一件值得倡導與值得被肯定的事,可是卻因爲需要借此增加故事的悲情色彩,讓“遺體捐贈”在所有觀衆心裏蒙上一層陰影,一層無法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陰影。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關鍵,那就是“遺體捐獻”和“器官捐獻”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

首先來看“器官捐獻”,這是一種可分爲“活體器官捐贈”與“死者器官捐贈”的捐獻行爲。

雖然這種捐贈也有贈予學術或醫療機構用作研究用途的情況,但大多數的情況下還是多以將特定的器官捐贈給有需要的病人。

與“器官捐獻”只摘取部分器官不同,傅家明與黃亦玫所簽署的是“遺體捐獻”協議。

雖然這種協議也可能會包含“器官捐獻”的功能與作用,但通常來說,這種將整個身體做“遺體捐獻”後的用途,大多都會被用于教育或研究機構使用。

這也是爲什麽在一些醫學教育或研究機構,會有“大體老師”和“大體老師”這一類稱呼的原因。

因爲正是有了像傅家明與黃亦玫這樣的人存在,才能讓更多的學子精進自己的醫術,才能讓更多科員工作者研發出救死扶傷的新技術。

與“器官捐獻”這種直接性的小範圍救死扶傷的捐獻方式不同,傅家明與黃亦玫的“遺體捐獻”更像是一種沒有直接效果的大範圍拯救世界。

不可否認《玫瑰的故事》的這一波操作,確實是讓人沒有想到的,因爲能在電視劇中提及這種捐贈方式的,可謂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了。

雖然這一切都是值得被肯定的,可卻因爲傅家敏的一句“我連個看你的地方都沒有”而徹底破功,因爲黃亦玫的一句“你連骨灰都不給留一把”而徹底破功。

難道說當一個人做出“遺體捐獻”這樣一個值得被所有人肯定的決定後,真如黃亦敏和傅家敏說的那樣,他們最終連傅家明的一把灰都留不下嗎?

或許事實並非如此,或許真相並非像《玫瑰的故事》所講的這般殘酷無情,或許無論是“器官捐獻”還是“遺體捐獻”都能爲逝者家屬留下一把可以承載回憶的“骨灰”呢。

除去只需摘除部分可被用來進行移植的“器官捐獻”之外,即便是像《玫瑰的故事》中提到的整個遺體都捐獻給科研或教育機構,也並不是對這一具遺體進行無限制長時間的科研或教育使用。

即便是有著卓越的冷凍或冷藏技術,也法讓傅家明或黃亦玫成爲科研或教育機構的鎮館之寶永世不得離開。

所以說無論是傅家明還是黃亦玫,當他們的遺體不再具有科研或教育上的使用價值後,無論是當初接受他們捐贈的機構,還是使用或利用他們遺體的構構,都有義務將他們的遺體進行火化處理。

而火化之後的骨灰,無論是從法律法規上來說,還是從人情道德上來講,都有義務把這些將遺體貢獻給研究與教育的骨灰,送還給他們的家屬與親人。

可《玫瑰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麽?他講述了一個即將逝去生命的最後光輝,卻向生者展現出最黑暗的一面。

作爲需要承受逝去者所有傷痛的活人,他們不僅要忍受親人逝去的孤獨與哀傷,甚至還要承受連死者一把骨灰都無法得到的暴擊。

可現實真如傅家敏與黃亦玫所講的這樣嗎?《玫瑰的故事》是否該對針這個問題給出一個更爲詳細與明確的解釋呢?

對于完全不了解“遺體捐獻”的普通人來說,難道他們最終真如《玫瑰的故事》所講的那樣“連骨灰都不給留一把”嗎?

關于《玫瑰的故事》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裏,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還請點贊、分享與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

0 阅读:11

花煜寒

簡介:一起品百味人生,百味情感 劇評 影評 書評 動漫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