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上台後,窮得揭不開鍋的德國突然有錢了,是從哪裏來的錢?

意智說曆史 2024-06-27 13:41:24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葉炜華

編輯|t

引言

德國之所以會發動二戰,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在二戰前德國人民過得太慘了。作爲一戰的戰敗國,德國二戰前不僅國內經濟崩潰,對外還得支付一大筆戰爭賠款。加上德國猶太人從中投機大發國難財,當時的德國甚至連一塊面包都要賣到50萬德國馬克。

希特勒能夠上台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德國國內人心思變,而在希特勒上台之後,原本崩潰的經濟卷變得井井有條,國內失業率大幅降低。

本來窮得揭不開鍋的德國爲什麽突然就鹹魚翻身了?希特勒難道還是金融天才?

(希特勒)

一、萬惡之源華爾街

1929年10月29日,華爾街股市崩盤,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開始了,包括德國在內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立即受到美國的影響。許多美國投資者因擔心自己的財務狀況,開始撤回在德國的貸款。

一戰後的德國,發展經濟嚴重依賴美國的短期貸款。德國政府口袋裏根本沒有錢,就連每年還英法的戰爭賠款,都要從美國的貸款裏擠出來,一旦這些貸款被召回,德國的經濟就會遭到毀滅性打擊。

到1929年年底,德國已經欠了這些美國財閥近150億馬克。

(大蕭條時期的失業工人)

與此同時,德國股票交易所的價格急劇下跌,企業倒閉的數量激增。1930年初,經濟危機從美國蔓延到歐洲,德國第二大保險公司倒閉。德國失業人數達到三百萬。

到1932年冬季,失業人數達到了六百萬,失業率高達29.9%,要知道大蕭條的始作俑者美國當時的失業率不過才23.6%。

同時德國工業的産能利用率不超過50%,德國的對外貿易額在1929年至1932年間減少了三分之二。

當時的德國總理布呂甯面對經濟危機采用的是緊縮政策,全國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經濟形勢並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惡化。這個時候希特勒成功抓住機會,作出競選承諾,讓德國人重返工作崗位。

于是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功當選總理,面對這個爛攤子,前有英法天價賠款,美國也自顧不暇,德國國內經濟也低迷,希特勒的納粹黨究竟該怎麽做呢?

(布呂甯)

二、遇事不決弄基建

希特勒在上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擊政敵,將國家權力都牢牢把控在自己手裏,只有這樣,他之後的一系列刺激經濟的舉措才能夠被徹底貫徹。

在握緊權力之後,納粹開始改革貨幣政策,貨幣不再與黃金儲備挂鈎,這樣就能暫時通過超發貨幣擺脫困境。

但是如果只是只超發貨幣不過是飲鸩止渴,納粹的經濟政策主要基于法西斯經濟理論。在法西斯主義中,資源和生産的管理是爲了國家的更大利益,而不是爲了增加利潤、工資或生活水平。

法西斯政府控制著生産和制造,決定生産什麽以及用于什麽目的。

(德國納粹)

由于納粹政府對土地和原材料等資源的分配有相當大的控制權。爲了短期內拉高就業率,希特勒想到的就是搞大基建。

當時的納粹成立了一個德意志勞工服務局(REICH LABOR SERVICE)簡稱RAD,RAD通過征召失業的德國人加入龐大的工作團隊來解決失業問題。

RAD工人會得到一個臂章、一把鏟子和一輛自行車,然後被派往任何需要搞基建或者農業勞動的地方。

最早的RAD基建項目之一是建造大型高速公路,這些高速公路連接德國的主要城市,還對德國汽車工業産生了積極影響,德國汽車工業也從 1930 年代中期開始蓬勃發展。

(戰爭時期的德國士兵)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德國大衆汽車公司就是在這個時間段成立的。這是一家由國家資助、爲德國家庭生産廉價汽車的公司。

在大基建的影響下,到 1936 年,有 200 萬德國人在建築行業工作,幾乎是希特勒 1933 年剛剛上台時的三倍。這些項目重建或翻新了柏林的許多公共建築。

到 1936 年,德國或多或少地實現了充分就業,當然,納粹統計數據上做了不少手腳,以呈現經濟欣欣向榮的假象。

(就業人員)

例如,由于猶太人招人恨,納粹首先就拿猶太人開刀,不僅沒收了大量資産,被解雇的猶太人不得不把工作交給非猶太人,同時猶太人也不被計入統計數字,這就“創造”了很多工作崗位。

此外,婦女也沒有被計入統計數字,同時納粹政府還鼓勵婦女把工作讓給男人。

當然只是短期地忽悠國內民衆,還是無法解決困境,畢竟短期德國除了幹違法的事,也不可能生出多少錢來。于是德國就開始了賴賬,賴著不賠英法兩國的錢,還向美國大肆訴苦“大家都經濟危機,咱們的錢就晚點還吧!”

當然英法不同意,德國也不管他們,一來催賬就兩個字:沒錢!

(納粹士兵)

三、緩解失業率的最好辦法——擴軍!

除了大搞基建外,希特勒還注意到了一個更容易提供就業機會的選擇,那就是擴充軍隊!

納粹創造就業機會的計劃不僅僅是經濟複蘇;它的重點是重建和重新武裝國家的軍事武庫。通過將重整軍備解釋爲“創造就業機會”,以掩蓋這種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爲。

1933年,德國幾乎沒有空軍、沒有主力艦、沒有坦克、沒有許多最基本的軍事裝備,並且其陸軍人數被限制在不超過10萬人。希特勒早在1933年2月就啓動了一項擴充軍備的計劃,並盡可能僞裝成就業創造計劃。

通過一步步逐步擴軍,希特勒意識到,英法好像對自己擴軍意見也不是很大呀,那就沒有什麽好顧忌的,失業的工人都給我到軍隊去吧!

(德國士兵)

同時軍隊還編制了一份包含2800家企業的名單,並且向這些企業發送軍備訂單。到1934年,這些訂單占了所有鋼鐵、工程和機動車檢驗的一半以上。

軍工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到1935年,從事飛機制造的工人數已增至7.2萬人,而1933年初還不到4000人。

德國克虜伯公司于1933年7月開始大規模生産所謂的“農業拖拉機”,不過這些農業拖拉機實際上是坦克!1934年,德國的大部分汽車公司都會專門開設了一個軍事車輛生産部門。

(德國叫它“農業拖拉機”)

1933年11月,海軍訂購了價值超過4100萬馬克的軍事裝備,並訂購了價值7000萬馬克的船只。柏林的工廠也幾乎在同時開始生産步槍和各種野戰炮。

所有這些措施對就業産生了立竿見影的影響。軍隊的擴張影響了德國數百家公司,早在1933年1月,毛瑟步槍工廠的工人數就從800人增加到1300人,1933年前四個月,生産榴彈炮和機槍的萊茵金屬公司也增加了500名新工人。

(德國工廠)

而且這些活動不可避免地對更廣泛的工業産生了連鎖反應,因爲隨著龐大的訂單,鋼鐵、工程、煤炭和礦業公司也不得不加大生産力度,並雇用更多的勞動力,以應對來自軍備和軍備相關部門的快速增長需求。

德國經濟原本的一盤死棋就這麽被希特勒給盤活了。並且,軍事實力強大之後的德國,再面對上門催債的英法,可就不是之前的態度了。當然波蘭才是最慘的那一個,波蘭第三次亡國前,似乎聽到希特勒說了一句“我不吃牛肉”……

參考資料:

[1]肖漢森.納粹德國戰前經濟剖析[J].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3):121-129.

[2]Vidakovic A ,賓符 .德國經濟的窮途希特勒怎樣支付軍備費[J].世界知識,1937,(01):40-42.

[3]奧地利對納粹經濟複蘇的分析(1933-1939)

5 阅读: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