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蘋果AI

雅識荟 2024-06-14 03:36:30

0、爲什麽蘋果發布會當天跌2%,第二天漲7%?

因發布會前和很多投資人交流過“蘋果/高通“,所以昨天發布會後給出的判斷是:

“與OpenAI的合作程度,不及預期;

跨app協作、讀屏、siri等功能,符合預期;

産品定義的完整程度,超預期。”

Apple Intelligence全場40多分鍾,對OpenAI的介紹與描述極爲克制,ChatGPT更像是給用戶免費接入的一個“聊天搜索引擎”,並且發布會明確表述會考慮接入其他大模型。這種合作程度更像是APP式的合作,“按需”調用,不是“泛在”功能。

而Apple Intelligence展示出的設計理念與産品定義完整程度是超預期,永遠將用戶的日常使用需求與擔憂放在第一位,從始至終都在強調“理解用戶處境、好用、個性、隱私”,這也是拿走用戶最多數據的手機形態該做的事情。OpenAI的AI追求的是scaling law與AGI;Apple Intelligence追求的是服務用戶,讓每一個普通用戶也能擁有一位“個人助理”。

兩個企業做的事情都很偉大。但蘋果仍然擁有最好用的手機硬件、移動芯片和OS生態,這就是on-device AI最好的船票。

另外,關于Musk一直抨擊的隱私問題,如果蘋果都保護不好你的隱私,你還能相信誰能保護你的隱私?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爲什麽先跌後漲?

沖OpenAI合作而來的投資者會走,合作仍比較淺層、審慎,跌這個。

認可蘋果AI設計理念的投資者會留,仍然是最好且符合人性的産品定義,漲這個。

1、什麽是Apple Intelligence?

Apple Intelligence的模型架構主要由3部分組成,包括蘋果端側大模型(擁有約30億參數,其在iPhone 15 Pro上的處理速度達到每秒生成30個token,初始響應延遲僅爲大約0.6毫秒)+蘋果雲端大模型(private cloud compute私密雲計算,從蘋果官方發布的測評結果看,蘋果雲端模型的處理能力與GPT-3.5相當)+Chat GPT(調用優先級排在蘋果自研模型之後),算力足夠情況下依賴于終端,更複雜的場景則使用私密雲計算或Chat GPT。從具體合作形式上看,用戶可以提出與文本、文檔、照片、PDF 等相關的問題,Siri 會判斷該查詢請求是否接入ChatGPT處理。在此過程中,Siri 將免費利用 GPT-4o,用戶無需創建賬戶且使用過程不會被記錄。

2、Apple Intelligence加持下,新Siri有什麽特征?

(1)跨應用的信息整合是核心亮點:在使用過程中,通過爲照片、日曆行程和文件等內容創建語義索引,再結合往來郵件和短信,Siri能發現並理解跨APP之間的信息(我們認爲早期以原生應用爲主,部分第三方亦會支持調用),具備跨平台信息處理能力:比如,當收到郵件通知會議延期,可以直接問Siri還能否趕上和朋友A之前約的電影,這個過程中Siri知道用戶的朋友A是誰,電影幾點開始,電影院在哪兒,到目的地所需時間,綜合調用了短信、郵件、地圖等工具。

(2)支持連續對話和上下文理解:支持更自然的語義理解,能聯系上下文,可分析不連貫的語言或修正過的語言(這意味著Siri可以與用戶連續對話,體驗更爲自然);

(3)具備屏幕內容理解能力:比如可以告訴Siri把朋友發來的地址信息添加到朋友的地址中。iPhone上也可以設置與Siri進行對話的方式(語音or文字),並根據情況自由在文字和語音之間進行切換。

3、以上三種特征的壁壘如何?

從難度排序上看,我們認爲跨應用的信息整合要求最高,其次是屏幕內容理解,然後是聯系上下文的語義理解。

(1)蘋果能跨應用整合信息得益于系統+芯片+模型+終端的一體化優勢,目前安卓相對落後,後面得看谷歌的優化,芯片廠商已經盡力了(去年算力已經支撐端側70億參數大模型,作爲對比,蘋果Apple Intelligence的端側模型是30億參數)。由于安卓手機廠商在系統(安卓)、芯片(高通、聯發科)、模型(目前除三星接入Gemini外普遍采用自研或開源大模型)、終端(各家品牌)打通難度較大,導致現有安卓AI手機的AI應用局限于某個APP(比如面向錄音、電話、修圖),而蘋果則可面向具體場景。值得一提的是,從這個邏輯上看,華爲的鴻蒙(系統)+盤古(模型)+麒麟(芯片)一體化也是有前途的。作爲延申,我們認爲AIPC也是一個道理,即芯片的進展走在了系統前面。目前算力角度高通、AMD、Intel的新款PC處理器都已經具備45-50TOPS的NPU算力(此前的PC端處理器中NPU算力領先者是2023年10月底的高通X Elite,NPU算力達45TOS;Intel的Lunar Lake和AMD的銳龍AI 300最新處理器剛于本月COMPUTEX正式發布,NPU算力分別爲48/50TOPS,前代産品則分別爲11/16TOPS,參考下圖),而應用端讓消費者願意爲AI付費的動力還比較弱,因此微軟在系統級AI應用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圖:主要PC處理器的NPU算力一覽

(2)屏幕理解這塊,蘋果之前開發的ReALM和Ferret-UI、谷歌的ScreenAI視覺語言模型、Open AI的GPT-4o也具備這個能力。本質上是解決機器代人操作的需求,後面安卓端跟進是大趨勢。

(3)上下文的語音理解難度主要在于NLP算法,也需要大模型加持,但難度相對前兩者稍低,目前華爲、小米等也具備該項技術。

圖:谷歌的ScreenAI視覺語言模型

4、從産品創新到需求落地,邏輯鏈是什麽?

複盤過去,iPhone的出貨表現如何?——整體平穩。

從近三年出貨角度,據GFK,2021-2023年iPhone出貨量分別爲2.35/2.30/2.31億台,整體平穩。2024年一季度iPhone出貨同比-9.6%至5000萬部,我們預計2024Q2出貨量相對穩健,或同比提升10%-20%至4500-4800萬部。全年維度下我們預計出貨或小幅下降。

展望未來,我們認爲消費者的換機需求來自優質體驗+硬件排他。目前蘋果跨應用的AI體驗已經實現了“不錯的體驗”(後續進步方向是打通更多第三方應用);而第二步的“硬件排他”也在實現。

蘋果表示,Apple Intelligence 的落地僅限搭載A17 pro、M1/M2/M3/M4系列芯片及後續叠代産品的機型。現有iPhone機型中,僅有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支持Apple Intelligence功能。我們看到,蘋果近幾代的A系列處理器上,A15-A17的制程分別爲5/4/3nm;NPU都是16核,算力則分別爲15.8/17/35TOPS。而M1/M2/M3/M4芯片的制程分別爲5/5/3/3nm;NPU都是16核,算力則分別爲11/15.8/18/38TOPS。

那麽,如何理解“搭載M1(11TOPS算力)的MacBook Air、MacBook Pro 、iPad Air、iPad Pro都可以支持Apple Intelligence ,而搭載A16(17TOPS算力)的iPhone 14 Pro/Pro Max反而不支持”?實際上,此處與算力關聯度的關系較弱,更多受限于運行內存規格(以滿足端側模型運行需要,我們在此前AI終端大報告中有強調這一觀點)。具體來看,iPhone 14 Pro/Pro Max的運行內存配置爲6GB,而iPhone 15 Pro/Pro Max開始升級至8GB;同理,搭載M1芯片的MacBook Air (M1, 2020)、MacBook Pro (M1, 2020)、iPad Air(M1,2022)、iPad Pro(M1,2021)等均爲8GB起步的運存配置。

因此,我們認爲在Apple Intelligence對DRAM的要求下,iPhone換機需求相較于iPad、Mac端更大。

圖:支持Apple Intelligence的機型

5、蘋果産品創新大周期下,如何把握核心投資方向?

考慮到蘋果Apple Intelligence落地僅限少數機型,疊加明年iPhone17有望在算力、大模型落地、散熱、光學等方向持續創新(當然,還有27年前後潛在的折疊機型),我們認爲iPhone有望迎來較強換機動能,步入出貨上行通道。我們認爲果鏈是後續消費電子核心主線,産品創新大周期下應把握核心量價邏輯。

看多果鏈的第一層邏輯,是量價齊升,β和α共振。在此過程中既有産品創新帶來的ASP提升,也有稼動率提升帶動的毛利率改善。這一邏輯核心關注鵬鼎控股(NPU升級直接受益,邏輯最稀缺;疊加稼動率提升帶來的毛利率改善)。

看多果鏈的第二層邏輯,是量增,β是核心。關注創新周期下出貨量增長、稼動率改善。這一邏輯核心關注立訊精密(蘋果敞口高,β角度受益出貨增長,α角度份額提升),水晶光電(蘋果光學創新邏輯強,今年潛望下放,明年繼續升級),高偉電子(蘋果敞口最高,伴隨後攝份額提升邏輯)。

此外關注:比亞迪電子(結構件)、統聯精密(結構件)、領益智造(結構件)、藍思科技(結構件)、長盈精密(結構件)、信維通信(結構件)、珠海冠宇(電池)、瑞聲科技(聲學)、歌爾股份(聲學)、環旭電子(SIP)、賽騰股份(設備)、博衆精工(設備)、奧普特(機器視覺)、長電科技(封測)。

0 阅读:0

雅識荟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