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的第一槍,血染江橋,擊落日軍曆史上第一架戰機

八方鏡 2024-06-09 21:16:29

1931年的秋天,東北的寒風凜冽,黑龍江省的江橋附近,一場不同尋常的戰鬥正在醞釀。

這不是小打小鬧,這是一場硬仗,是中國人民挺直腰杆,向世界宣告:我們不屈不撓,我們抵抗到底!

江橋戰役,這個名字,就像一顆釘子,牢牢釘在了中國東北的曆史長卷上。

戰事起

那一年,國內政治風雲變幻,經濟陷入困境,社會在動蕩中尋求變革,左翼文化運動蓬勃興起。

也是在這這一年,天災亦無情地降臨,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吞噬了無數生命,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9月18日,更是一個令中華民族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日本軍國主義者在沈陽柳條湖附近炸毀了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並反誣是中國軍隊所爲,以此爲借口,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

短短數月,遼甯、吉林兩省相繼淪陷,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黑龍江省,拉開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的序幕。

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成爲了日本侵略者的幫凶。這一政策的失敗,引發了民衆的廣泛不滿和強烈的抗日情緒。

民衆的憤怒如同火山爆發,抗日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彙聚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當時的國際社會對日本在華北的侵略活動采取了相對被動的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日本的侵略行徑。

美國在東北亞的政策經曆了由“模糊”到“明確”的變化,從“追隨”到“獨立”的轉變。

美國的政策出發點和利益考量,也經曆了由側重經濟考量到側重政治考量的演變,從簡單商業利益考量到符合戰略利益考量的變化。

黑龍江省主席萬福麟當時身在北京,省政府陷入了無人領導的混亂狀態。在這危急關頭,張學良電報南京國民政府尋求指示,並于10月16日任命馬占山將軍爲黑龍江省代理主席兼軍事總司令。

馬占山將軍臨危受命,于10月19日抵達省會齊齊哈爾,並于次日正式上任。

馬占山將軍上任後,立即召開軍事會議,親自檢查防禦位置。面對希望投降的各方勢力,他堅定地表示:“我被任命爲省主席,我有責任保衛省份,我絕不會成爲投降的將軍。”這番話,如同一劑強心針,激勵著黑龍江軍民同仇敵忾,共禦外侮。

然而黑龍江省的形勢依然嚴峻。日本侵略者不斷增兵,黑龍江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馬占山將軍深知,單靠黑龍江省的力量,難以抵擋日軍的鐵蹄。他多次向南京國民政府求援,但得到的回應卻令人失望。

在這種情況下,馬占山將軍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是繼續抵抗,還是選擇妥協?

戰事慘烈

1931年11月,馬占山將軍在民族危難之際,作出了一個勇敢而重大的決定。面對國民政府禁止進一步抵抗日本侵略的命令,他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他決定阻止日軍通過江橋附近的嫩江橋進入黑龍江省,這座橋在之前的戰鬥中已被馬占山的部隊炸毀,以延緩日軍的進攻步伐。

11月4日,東北的江橋上空,陰霾密布,戰雲壓頂。日軍濱本大佐指揮下的4000余士兵,攜帶著7架飛機、4輛坦克和40門重炮,向江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然而,中國守軍在馬占山將軍的率領下,展現出了驚人的勇氣和決心。他們不僅成功擊退了日軍的進攻,更在敵軍撤退時,巧妙地利用地形,預伏在蘆葦叢中,對日軍進行了致命的截擊。

日軍雖然派出了援軍,但在立足未穩之際,又遭到了中國守軍騎兵的夾擊,一部被迫退回,一部則被圍殲。

5日,不甘失敗的日軍再次組織了進攻,但馬占山將軍親自指揮戰鬥,士氣大振的中國軍隊再次擊退了敵人。

戰鬥至6日,由于彈藥告罄、工事損壞嚴重,中國軍隊不得不放棄江橋、大興陣地,撤至三間房一帶,布置第二道防線。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中,馬占山將軍發出了震撼人心的通電:“大難當前,國將不國,惟有淬厲所部,誓死力抗,一切犧牲,在所不惜!”

這不僅是對守軍的鼓舞,更是向全國發出的抗戰宣言。

11月7日,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對三間房、南湯池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中國守軍再次展現出了不屈的鬥志,成功擊退了日僞軍,造成了敵軍1600余人的傷亡,而中國守軍則付出了300余人的犧牲。

日軍在久攻不下的焦灼中,不斷加大兵力投入,企圖以壓倒性的力量迅速結束戰鬥。

然而中國軍隊並沒有被嚇倒,他們在彈藥告急、工事被毀的情況下,依然拼命沖殺,白刃格鬥,喊殺之聲震天動地,幾次奪回失去的陣地。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中,東北軍雖然缺乏防空武器,面對日機的狂轟濫炸,但他們並沒有放棄。

衛隊團連長張德新少校在戰鬥中英勇犧牲,成爲了江橋抗戰中第一個犧牲的中國軍官。

他的犧牲,激發了將士們的憤怒與鬥志。他們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打飛機方法,用140支步槍同時開火,成功擊落了一架日機。

這是日本軍隊侵略中國以來被擊落的第一架戰機,也是日本軍隊曆史上被擊落的第一架飛機,這一壯舉,無疑給了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11月7日,《天津益世報》報道了這一喜訊,並配發了照片。這一消息迅速傳遍全國,讓那些在“不抵抗”政策下壓抑已久的國人精神爲之一振。

江橋一戰,成爲了中國抗日戰爭最早的一大亮點,激發了全民族的愛國情感和抗戰意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月15日,東北的齊齊哈爾,寒風凜冽,戰雲密布。日本軍隊的威脅逼近,馬占山將軍的總部岌岌可危。

面對投降的選擇,這位鐵骨铮铮的將軍毅然拒絕了,他的選擇,是對民族尊嚴的堅守,也是對國家領土的捍衛。

11月17日,3500名日本第二師團的軍隊在田門二郎將軍的指揮下,對齊齊哈爾的8000名防禦者發起了攻擊。

沿著唐池南部的三間房高地五英裏的前線,中國軍隊奮力抵抗,但夜幕降臨前,日軍最終還是突破了中國的防線。

11月18日,馬占山開始撤離齊齊哈爾,到11月19日,他在東部的拜泉和海倫重新建立了防禦,繼續與敵人周旋。

馬占山將軍的抵抗,雖然未能改變最終的結局,但他的勇敢和堅持,成爲了那個時代最響亮的號角。

他的行爲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抗日情緒,也爲後來的全面抗戰奠定了精神基礎。

江橋之戰的硝煙散去,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面臨著日本侵略者的軍事威脅和政治誘惑的雙重考驗。

1932年2月,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降日並就任僞黑龍江省省長,隨後又擔任了僞滿洲國軍政部長。

然而馬占山並未放棄自己的信仰,他在擔任僞職期間,盡量避免在賣國文件上簽字,心中始終燃燒著抗日的火焰。

終于在1932年4月,馬占山通電反正,再次舉起了抗日的旗幟。

他聯合吉林的李杜、丁超和海拉爾的蘇炳文,組成了東北救國抗日聯軍,設總司令部于哈爾濱,自任總司令。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們轉戰東北大地,雖然孤軍無援,傷亡慘重,但馬占山的抗日決心從未動搖。直至1932年12月,他不得不退入蘇聯境內,暫時退出了抗日的前線。

在蘇聯逗留一段時間後,1933年6月,馬占山返回上海。1936年,他參與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爲國家的和平統一做出了貢獻。

"七七事變"後,馬占山再次重上抗日前線,堅持武裝抗日,展現了他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解放戰爭期間,馬占山的角色轉變爲和平的促進者。1948年,當平津戰役的硝煙彌漫,馬占山雖身患重病,但他的心卻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

他積極奔走斡旋,與鄧寶珊將軍等人一道,力促傅作義及其部下接受中國共産黨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並宣布起義。

在和平解放北平的過程中,馬占山發揮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他不僅自己支持和平解放,還勸說傅作義放棄抵抗,接受和平改編。

馬占山還向傅作義建議,派鄧寶珊作爲談判代表,這一建議被采納,從而促進了和談的順利進行。

1950年11月29日,馬占山病逝于北京,享年65歲。

馬占山的一生,是爲國家和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奮鬥的一生。他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也是一曲激勵後人的壯歌。

在今天,當我們回望那段曆史,不禁要問: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我們能否像馬占山將軍那樣,堅守信仰,勇敢站出來,爲正義而戰?

0 阅读:1

八方鏡

簡介: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