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王維在同一地寫下三首千古名篇,意境壯闊,難分高下

曦言說人間 2024-05-31 02:48:46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各花入各眼,同景不同看”。無論是景致還是文藝作品,看得人心境不同,所産生的感悟就會有所不同。

唐朝一直以來都被譽爲曆史上最輝煌的詩歌盛世,無數才情橫溢的詩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李白、杜甫、王維這三位大詩人更是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卓越的才華,成爲唐代詩壇的巅峰代表。

據說他們都在同一地方寫下三首千古名篇,每一篇都意境壯闊,以至于難分高下,那究竟是怎樣的詩篇,又是在哪個地方創作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谪仙人”少年所作的《渡荊門送別》

李白被人稱爲“詩仙”“谪仙人”。“仙”字的來源和他的生平行事、性格、才情有密切聯系。他的思想兼收並蓄,對各種思想都有愛好。而對他影響最大的是道家和道教的思想。

唐代,李姓皇室以老子爲祖先,對道教十分尊崇。特別是玄宗皇帝,甚至在宮中築壇煉藥,並且十分禮遇道士。所以在此種社會風尚的影響下,李白也十分好道。

而蜀中是道教氣氛濃郁的地方,當時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有好幾位著名的道士,在開元朝廷很受重視。二十歲前,李白便在四川漫遊各地。青年李白出蜀遊曆的途中,便寫下了《渡荊門送別》這首詩。

這首詩寫于李白意氣風發的少年時,他是個天才詩人,盛唐文化孕育出他非凡的自負和自信。但是在這首詩中的最後一句我們能看出少年離家遠遊時還是會保留著那一份對家的眷戀之情。這種少年不經意的情感流露,使得少年李白的形象在我們面前更加的豐滿了。

看到美景時他腦中想的卻是這風光比不上家鄉的山水。天才的光環下是一個離開家會想家的懵懂少年。

李白的詩作被後人評價爲“奇偉瑰麗,清新俊逸”。從此詩的第三句就能看出浪漫主義的色彩已經初現端倪。從水中的明月想到天上的明鏡,將空中的彩雲與海市蜃樓連接在一起。讓讀詩的人不禁想象這是何等夢幻的場景。

李白作詩的意象大多數超越現實,他很少寫具體、詳盡的描述,而是更喜歡讓想象神遊。結合曆史、神話傳說、夢境幻覺等組合,勾畫出神奇特異的圖象。

作這首詩的他是時代驕子,一出現便震驚了詩壇。時至今日,我們讀他的詩仍能通過寥寥數語體會到彼時他的意氣風發,在情感上覺得痛快淋漓,而其中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少年思家之情,也會讓在他鄉打拼的我們産生共鳴。

難得記錄自己心情的“詩史”——《旅夜書懷》

杜甫的詩之所以被稱作“詩史”是因爲他的作品很少孤立的描寫內心的情感或者摹寫眼前的景物。大多都是牽涉當時的時局和社會的,所以讀他的作品就像在眼前展開了一幅天然的曆史圖卷。

杜甫生于大唐由盛轉衰的重要曆史轉折時期,特別是他中年以後,身逢安祿山之亂,巨大的曆史變動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就成了他的記錄源泉。

不同于同時代的大多文人將詩作作爲炫技的資本、獵取功名的手段,也不爲陶冶個人情操和交際應酬,杜甫的詩作就是當做記錄曆史的史筆來用的。

不單單是時代意義,杜甫一生的足迹踏遍中國大半河山,中年以後流離于秦蜀荊湘,路途上的風景和經曆他都生動詳實的描寫在他的詩裏。

《旅夜書懷》就是作于他的晚年,友人的去世,失去在成都的依靠,年老的他再次踏上行程,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順,被人排擠,到了這個年紀仍然無法安度余生,心境何等悲涼。

不同于悠閑的泛舟江上,杜甫坐于江上的小船裏,大有自己身似浮萍之感,于是難得的寫下了這首記錄自己心情的詩作。

結合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我們不難看出,兩首詩的颔聯十分相似,但是給人的感覺卻十分不同。

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給人一種眼前景色慢慢舒展,大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快。結合下句好似天宮明鏡的月亮來看,給人一種置身仙境的感覺。其中蘊含著年少出遊的他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氣。

而杜甫吟誦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主體也是星星和月亮,雖然有“平野闊”,但是一個“垂”字給人展開的是一幅靜谧蒼涼的畫卷。以樂景襯哀景,結合當時杜甫的心境,這作品一字一淚,讓讀的人心中也升起無限悲涼。

人在江上,垂垂老矣,身似浮萍,能懂自己的大約就是也在這景色中浮沉的沙鷗了。而亘古不變的月亮和星星就靜靜的在上面垂看芸芸衆生,不知道在這片柔和的月光和星光下,是否也有過同樣的過客。

晚年的杜甫在格律技巧上圓熟變化,博采衆家之長已然到了化境。其詩作被人評價爲“沉郁頓挫”。除了他令人歎爲觀止對格律的把控外,還有深遠的意境和渾厚的情感,並且還有著非常具有節奏美的思想情感震蕩。

除了時代賦予杜詩的悲劇色彩外,壯麗、雄渾、悲涼、蒼勁……這些豐富的對人生和景色的體驗還有對百姓的悲憫和溫柔敦厚組建成了杜詩深厚的內涵,後人稱其爲“詩聖”實至名歸。

以詩作畫的《漢江臨泛》

王維的詩極具詩情畫意,他本人也是妙筆丹青畫得一手好畫。他將詩作技巧和繪畫技巧相互交融,所以他的詩也被人譽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古代繪畫主要講究的虛實、遠近、大小的處理。王維也將這些技巧用于詩作之中。《漢江臨泛》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這首詩作完成時,王維時任殿中侍禦史,因爲公務原因去往南方,途徑漢江留下此作,仕途的平坦使得他能全身心把自己托付于眼前的美景。有別于李白和杜甫在此地留下借景抒情的詩作,王維的詩是真正的獻給眼前的漢江風光。

雖然這首宦遊之作可能隱藏著一絲誇贊當地同僚的社交意味,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它仍舊是一篇上佳之作。

這首詩的中間四句尤爲經典。眼前流入長江的漢水是實寫,而江漢之水奔流于天地之外則是虛寫,給人在腦中的畫布上留下了想象的留白空間。結合著兩岸的青山亦虛亦實。“郡邑”不但道明了遠近的關系,更是給這幅畫面平添了一些人間煙火氣。

分析到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解讀王維的詩更像是品味一幅畫作,閉上雙眼景象以潑墨山水畫的形式在眼前展開,虛實相間的寫作手法讓水波山光的磅礴氣勢和淩空飛動的宏偉境界躍然紙上。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不能簡單的將“詩中有畫”局限在繪畫技巧上,因爲中國古人講究的是含蓄留白,和“傳神”。與西方藝術強調的對事物的模擬不同,我國古典藝術更加注重的是思想情感的表現。如果僅僅把詩作寫成畫,那王維絕對不會達到“詩佛”的境界。

“佛”字充分的表現王維在詩中包含的氣質、性格和意趣,使人讀來不僅能看到詩中的山水,還有上文所述的人間煙火氣,如此才得情景交融之妙。

而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更是達到了“意境兩渾”的高度。想與山翁同醉一場真正的體現出他對眼前的襄陽風物充滿著的深深愛戀。王維是真的熱愛自己所處的這片美景,他也沒有辜負這片景色,全身心的將自己投入其中。

這份對美景純粹的愛,通過詩句,穿越千年,讓如今讀到的我們也想去到漢江看看這打動了王維的景色到底如何。

結語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亦曾照古人。漢江,一個你可能不熟悉的地方,但是唐朝的三位詩壇大家都曾來過此地並對景色留下了不同的詩作篇章。

如果對三位大家的作品分出一個高低,只能說各有千秋。三人經曆各不相同,所見美景和當時的心境自然也不一樣。

李白的詩寫于年少的意氣風發,彼時的大唐滿載榮光;王維的詩寫于中年的仕途平坦,彼時的大唐百業安康;杜甫的詩寫于晚年的孤苦飄零,彼時的大唐山河動蕩……人站在那裏看風景,風景也在那裏陪伴著你。

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著無數的美景風光,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爲之吟詠歌唱,如今正值春光大好,我們不妨暫時放下生活的煩惱,背起行裝,去山水間切身體會自然之美。

不要擔心路上孤寂,途中讀讀相關的詩篇,與古人完成一次心靈交融,借古人的思想豐富我們的心靈,也讓古人穿越千年借著我們的雙眼再次看看這大好河山。

參考資料:

抖音百科——李白、杜甫、王維

2 阅读: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