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出土的墓志銘中,他幾乎完美。但因爲李白,他被醜化了千年

華太師 2024-06-17 17:26:37

1999年,高力士的墓被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通過上面的墓志銘,人們才知道了他忠君報國的生平事迹。在此之前,人們對其的印象大多數都是來自李白“曆史脫靴”的典故,其中李白放蕩不羁,不畏權貴,灑脫自在的品格令人崇拜,相反,高力士作爲給李白脫靴子的人物就常常被人看不起。但是你可知道,高力士是曆史少有的忠君報國的宦官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曆史最具有正面形象的宦官。

高力士的一生

曆史上,我們對宦官的印象普遍很差,這是爲什麽?首先,宦官在入宮之後有生理缺陷,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形象不爲人接受。其次,宦官作爲皇宮裏的下人,身份地位不爲人心神向往。

最後,即使有權力滔天的宦官,在曆史上通常也作爲負面形象出現。比如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作爲漢朝覆滅的元凶之一,它們由于深受皇帝的寵幸,禍亂朝廷,在朝廷中買官賣官,利用權力斂財,剝削百姓,導致東漢末年一片腐敗,民不聊生。由此導致了黃巾起義的誕生,這也是我國曆史上農民起義的代表之作。雖然這次起義失敗了,但是朝廷對地方諸侯的放權導致了群雄割據的局面,而十常侍雖然被全部剿滅,但是漢朝的覆滅已經無法挽回了。

而另外一位大權在握的就是魏忠賢,魏忠賢被稱爲“九千九百歲”,十分受皇帝寵信,他的權力甚至高到人們只知有魏忠賢而不知道有皇帝,雖然朱由檢最後將魏忠賢除去,但是魏忠賢閹黨的影響早已讓大明王朝不複鼎盛時期,最終,大明王朝也在朱由檢這一代覆滅了。

綜上來看,宦官對一個王朝的影響是深遠的,十常侍和魏忠賢這兩大派系亂政的當代,王朝就毀滅了。其根本原因還是宦官在皇帝的身邊,通常都深受皇帝信任,因此宦官有沒有一顆忠君報國,尊重皇權之心頗爲重要。另外,一位君主可以用宦官,但絕不會放任宦官亂政的局面。而高力士就是忠君報國的代表宦官人物之一。

高力士原本並非這個名字,他原名叫做馮元一,早年間因爲家族陷入謀反案而被施加了閹刑並送進了宮中。但是好在他長的頗爲好看,被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看重,留在身邊侍奉。之後因爲犯了錯被逐出了皇宮,但是馮元一作爲一個閹人,無處可去,于是他只能投靠另一位宦官高延福,並成爲了他的養子,自此,世間再無馮元一,取而代之的是高力士。

幸運的是,高延福和武則天侄子武三思頗有聯系,因此高力士得以接觸到朝廷的高層。不知是高力士眼光獨到還是運氣好,他選擇跟隨當時的皇子李隆基,並且十分受到李隆基的信賴。

李隆基非常有野心,同時也非常有能力,他和太平公主來擬合發動政變奪權之時,高力士也在一旁追隨,從而結束了韋後之亂,最後李隆基被立爲了太子。

由于李隆基能力出衆,太平公主因此對他十分忌憚,她不止一次建議廢掉李隆基重新立太子,好來穩固自己的權力。但是當時的皇帝對此更加傾向于選擇李隆基,並且爲了延緩矛盾,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但是沒想到矛盾並沒有結束。之後李隆基率領高力士等親信除去了太平公主的黨羽,太平公主最終也被迫自盡,就此,李隆基終于獲得了大權。

在此期間,高力士可謂由于忠心耿耿的表現,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李隆基將他封爲三品內侍,可以翻閱皇帝的奏折。一時間高力士的權力和皇帝的信賴達到了巅峰,李隆基甚至說出了“力士當上,我寢則穩。”意思是把事務交給高力士去辦,自己睡覺都放心,和魏忠賢、十常侍那些野心勃勃但沒有能力的宦官不同,高力士並沒有使用這些權力幹出格的事,對皇帝依然十分忠心耿耿。

李隆基出衆的能力讓它開創了開元盛世,在此期間唐朝的發展日益進步,國家十分安穩。但是後期的李隆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逐漸變得昏庸。在朝中,他任用了昏庸的官員,在後宮,他看上了自己的兒媳,也就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羞花”,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而這件事毫無疑問在古代封建王朝是非常不合理的,由此將這件事交給誰去辦則是個難題,最終,高力士作爲皇帝最信賴的人之一,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從調節他和他兒子之間的關系,到把楊玉環送進宮中,又處理好剩下的事務,都是高力士從中周旋。

之後,由于李隆基實在過于昏庸,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等人看似要對李隆基進行清君側,實則是要奪取政權,在李隆基沒有意識到事情嚴重性的時候,高力士立馬向李隆基建議離開長安逃難。之後在逃難過程中,將士發生了兵變,要求李隆基處死楊玉環。這是由于楊玉環受到李隆基的寵愛,導致朝廷腐敗不堪,李隆基爲了討好楊玉環,對國庫大肆揮霍,甚至連楊玉環身邊的親戚都享受到了榮華富貴,這一切早就爲人不滿。

李隆基實際上非常舍不得處死楊玉環,但是迫于形勢,他不得不和他最愛的貴妃分別。于是他便派遣他最信任的高力士送楊玉環最後一程。高力士從將楊玉環送進宮,再將楊玉環送別人世,可謂是有始有終,而這中間唯一不變的,就是李隆基對高力士的信賴。

之後隨著安史之亂結束,高力士隨著李隆基回到長安,李隆基此時已經不再是皇帝了,而是太上皇,而高力士依舊侍奉李隆基。但是之後,高力士受到了陷害,此事李隆基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大權在握的皇帝了,由此高力士被進行了流放,在流放到巫州的時候,高力士看到了山上的荠菜,但當地人不會吃,于是他結合自己的遭遇有感而發,作出了一首五言詩:

感巫州荠菜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

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

短短四個短句,表達了他的忠君報國之情,同時也表明作爲一名宦官,他也有一定的文采。不久之後,李隆基去世了,這位頗受爭議的帝王在78歲那年結束了他的一生。之後這個消息傳到了高力士的身邊,高力士得知之後悲痛不已,吐血而亡,追隨李隆基而去。

力士脫靴

其實在高力士的一生中,力士脫靴對他來說只是一件小事,但是由于後世對李白的崇拜,這件事便被放大。

李白作爲李隆基在位時期著名的詩人,十分出名。而當時朝中另一位著名的詩人賀知章也十分看好他,把李白推薦給了皇帝,李隆基對李白十分欣賞,而李白也十分樂意入朝爲官,但是他雖然喜愛作詩,但更希望能參與治國,然而李隆基由于對他的詩十分感興趣,把他留在身邊作詩而不是治國,這讓李白很苦惱。

一天,李白在喝醉了酒之後,看到了高力士,由于他對蔑視權貴的性格,導致他看高力士也十分不滿,于是他便把腳伸了出來讓高力士給他脫靴子,要知道當時的高力士地位非常高,身份非常尊貴,朝廷裏的人連巴結他都來不及,他哪受過這個氣,但是由于李隆基都沒說什麽,他還是選擇了給李白脫靴子,由此便産生了力士脫靴的故事。

事後,高力士越想越氣,于是在李隆基面前就沒給李白說過好話,李白最終也沒有受到重用。

有一次,當楊貴妃讀到李白寫的《清平樂詞》的時候,高力士在一旁說,李白把楊貴妃比作趙飛燕,是對楊貴妃的不尊敬,因爲趙飛燕的地位比楊貴妃差的太遠了,楊貴妃聽完之後,也感覺十分生氣。這件事的真僞雖然有待考證,但是其實從客觀角度看,抛開對李白這位傳奇詩人崇拜的濾鏡,高力士才是這個“力士脫靴”事件裏的“受害者”。

因爲高力士的地位相比李白不知道高出多少,但是他還是願意當衆賣李白一個面子給李白脫靴子,要是換成其他性情火爆的,地位尊貴的官員,說不定早就當場把李白拿下了。並且,相比對國家的貢獻,李白雖然貢獻了一首又一首好詩讓它名垂千古,但是高力士作出的貢獻全是有助于李隆基對國家政權的統治,即使之後李隆基昏庸了,他也依舊忠君報國,被流放後聽到李隆基去世的消息也隨之而去,從李隆基的角度來看,高力士顯然是比李白在當時更加重要的。

隨著高力士墓的發掘,一切真相也隨之水落石出,他的忠君愛國的事迹也得以實錘,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一個不同于我們刻板印象中的高力士。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