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爲重現帝國夢,兩次攻打埃塞俄比亞,坦克卻沒幹過拿長矛的

八方鏡 2024-06-10 16:14:35

在19世紀末的歐洲,新的帝國主義浪潮席卷了整個大陸,列強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非洲,渴望在那裏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國。

在這場被稱爲“非洲瓜分”的競賽中,統一不久的新興列強意大利王國,也急切地希望在國際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實力。

意大利的統一是在19世紀中葉,通過一系列戰爭和政治運動實現的。

統一後的意大利,渴望證明自己作爲一個大國的地位,而非洲大陸上的埃塞俄比亞,作爲一個曆史悠久且未被殖民的獨立國家,成爲了意大利擴張的理想目標。

埃塞俄比亞古稱阿比西尼亞,是一個擁有超過三千年曆史的古老國家。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的傳說,而其皇室則聲稱直接血統上溯至這對聖經中的人物。

當歐洲列強紛紛將目光投向非洲時,埃塞俄比亞已經是一個具有複雜社會結構和發達宗教文化的帝國。

意大利首先將目光投向了北非的突尼斯,但很快就發現這片土地已經落入法國人之手。隨後,意大利轉向了東非,特別是埃塞俄比亞。

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興趣,不僅僅是因爲其未被殖民的地位,還因爲它豐富的曆史和文化。

埃塞俄比亞是基督教在非洲的一個重要堡壘,自4世紀以來就接受了基督教,並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發展出了獨特的埃塞俄比亞正教會。

此外,埃塞俄比亞還保留了許多古代文明的遺迹,如著名的岩石教堂和方尖碑,這些都是其豐富曆史的見證。

但是意大利的殖民野心,能輕易實現嗎?

第一次意埃戰爭

第一次意埃戰爭,或稱爲阿杜瓦戰役,是一場發生在1895至1896年間的戰爭,它不僅是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行爲,更是非洲抵抗歐洲殖民主義的象征。

1894年,意大利人試圖通過《烏西亞利條約》將埃塞俄比亞變爲其保護國,但埃塞俄比亞皇帝曼涅裏克二世拒絕了這一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堅決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

1895年,緊張的局勢終于爆發,意大利軍隊越過邊境,進入埃塞俄比亞領土。

面對著裝備精良的現代化意大利軍隊,埃塞俄比亞人民團結起來,他們的武器雖然傳統,但他們的戰術靈活,士氣高昂。

1896年3月1日,兩軍在阿杜瓦展開了決定性的戰鬥。意大利軍隊在這場戰鬥中遭遇了慘敗。

在戰役的前夕,意大利軍隊的指揮官巴拉蒂裏將軍,曾試圖以一場精心策劃的夜襲,占領阿杜瓦周圍的制高點,從而在黎明時分對埃塞俄比亞軍隊發起總攻。

他的計劃是誘使對手發起正面攻擊,進而陷入意軍預設的陷阱。

然而命運似乎並未站在意大利這一邊。夜幕下的行軍變得異常艱難,複雜的地形和黑暗中的迷失,使得原本周密的計劃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混亂。

部隊間的聯系被切斷,原本協調一致的攻勢變得支離破碎。到了淩晨4時,埃塞俄比亞軍隊的偵察兵發現了意大利軍隊的混亂,隨即發起了猛烈的反擊。

埃塞俄比亞的軍隊由孟尼利克二世皇帝親自指揮,他們的士兵裝備著步槍和利劍,長矛兵和騎兵也准備就緒,士兵們身著色彩鮮明的軍服,手持閃耀的武器。

3月1日的清晨,埃塞俄比亞軍隊以其數量和戰術優勢,對意大利軍隊發起了決定性的攻擊。他們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戰術的靈活性,成功地將意大利軍隊分割並逐一擊破。

到了中午時分,戰鬥結束了,意大利軍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重損失,大約6000至7000人陣亡,1500人受傷,1800至3000人被俘。

而埃塞俄比亞軍隊的損失也相當嚴重,估計有4000至7000人陣亡,8000至10000人受傷。

阿杜瓦戰役的勝利,使得埃塞俄比亞成爲了非洲獨立國家的象征,也爲非洲的反殖民鬥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它證明了非洲人民有能力抵抗外來的侵略,保護自己的土地和文化。

然而意大利的失敗並沒有阻止其繼續尋求擴張的機會。在隨後的幾十年裏,意大利繼續加強其在非洲的軍事存在,並尋找機會重新挑戰埃塞俄比亞。

1935年,隨著墨索裏尼的崛起和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意大利的帝國主義野心再次燃起。

這一次,意大利不僅准備了更強大的軍事力量,還准備使用現代化的武器和戰術來確保勝利。

1935年至1936年間,第二次意埃戰爭,也稱爲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

這場戰爭的導火線可以追溯到1934年12月,當時意屬索馬裏與埃塞俄比亞的邊界沖突引發了軍事對峙。

獨裁者貝尼托·墨索裏尼,渴望擴張意大利帝國版圖,恢複所謂的國家榮譽。

在1935年的金秋十月,當世界的目光還沉浸在和平的假象中時,意大利的鐵蹄卻已悄然踏向了遙遠的非洲大陸。

10月3日,墨索裏尼的法西斯政權在未宣戰的情況下,對埃塞俄比亞發起了全面的侵略。

意大利軍隊陸空協同作戰,北路、中路、南路三路並進,總兵力高達30萬。北方方面軍作爲主力,占據了侵略軍的三分之二。

北路意軍在德·波諾的率領下,從厄立特裏亞出發,迅速突破了埃塞俄比亞北部的防線。

10月6日,他們占領了具有象征意義的阿杜瓦,11月8日又攻占了提格雷省首府馬卡累。

而南路的格拉齊亞尼也不甘示弱,他的部隊從意屬索馬裏出發,進攻歐加登地區,並在同一天占領了戈臘黑。

面對意大利軍隊的現代化武器,埃塞俄比亞軍隊並未退縮。但不幸的是,意大利軍隊不惜使用包括坦克和毒氣在內的多種現代武器。

尤其是毒氣的使用,這種被《日內瓦議定書》明令禁止的武器,給埃塞俄比亞的平民和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面對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國際社會的回應卻顯得力不從心。

國際聯盟決定采取行動,對意大利實施制裁。這些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向意大利出口武器、貸款和某些原材料,聽起來挺狠的。

但細心的觀衆可能發現了,這制裁名單裏並沒有石油、煤、鐵和鋼這些重頭戲。這就好比是想給人家來個下馬威,結果卻留了一手,讓人家還有空子可鑽。

當時的制裁措施被認爲效果有限,這事兒得怪誰呢?

美國和德國這兩個當時的經濟大戶並沒有參與制裁,這就相當于給了意大利一個後門,讓它還能從這些國家獲得資源。這樣一來,制裁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更爲嚴重的是,英國等國家未能關閉蘇伊士運河,這本可以成爲制約意大利侵略的重要手段。

蘇伊士運河自1869年通航以來,它就成爲了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的重要航道,縮短了從歐洲到亞洲的海上旅程,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

對于意大利而言,這條運河的開放,爲意大利提供了快速將軍隊和物資運送到非洲戰區的通道。

這不僅極大地支持了遠離本土的軍事行動,更在戰略上爲意大利控制海上交通提供了優勢。

盡管面臨國際聯盟的制裁,但運河的開放似乎在某種程度上默許了意大利的行動。

蘇伊士運河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它還爲意大利提供了緩解經濟壓力的途徑。通過海上貿易,意大利間接地獲得了支持其軍事行動所需的資源和支持。

這一點,從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的軍事行動中可見一斑。盡管國際社會的反應複雜,但蘇伊士運河的開放無疑爲意大利提供了一種戰略上的補償。

意大利的行動,以及國際社會的反應,都在這條運河的水面上留下了深刻的漣漪。

1936年3月31日,意大利在梅丘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場戰役成爲了戰爭的轉折點。

5月2日,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流亡海外。

5月5日,意大利軍隊占領了埃塞俄比亞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隨後,意大利宣布建立意大利東非,將意屬索馬裏蘭、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裏亞合並爲一個殖民帝國。

5月9日,墨索裏尼宣布意大利國王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爲埃塞俄比亞皇帝,這一行爲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譴責。

這一侵略行爲不僅加深了意大利與其他國際社會成員國的疏遠,也使得意大利與英國的關系惡化,最終導致意大利考慮與德國結盟。

這場戰爭改變了意大利的外交方向,爲後來的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場戰爭不僅是意大利法西斯主義擴張的象征,也是國際社會在維護和平與正義方面的無力的體現。

它提醒我們,國際社會必須團結一致,共同維護國際法和人道主義原則,以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0 阅读:53

八方鏡

簡介: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