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馮曉晖——九江張謀知家族的傳奇故事(中)

馮曉晖 2024-06-17 23:18:59

文 / 馮曉晖 張惠光

“九江文史”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浔陽敘話”“馮曉晖”兩個公衆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系方式見本公衆號自動回複。

文中主要史料來自九江檔案館編纂的《檔案敘述九江張謀知》。

本文在《九江日報 · 長江周刊》2024年6月2日總第986期和6月16日總第987期分上下兩部分發表。

由于全文較長,故本公衆號分爲上中下三篇連續發布。

續前篇《九江文史 | 馮曉晖——九江張謀知家族的傳奇故事(上)》

四、九江第一地産商

張謀知的主業一直是房地産。民國時期,九江有兩大營造商,一爲湖口人楊達聰,創辦了“楊榮猷營造廠”,二爲九江人張謀知。楊達聰從開油漆鋪到成爲九江最有影響的建築商,常年雇傭工人超過200人,楊達聰承建了廬山圖書館及九江市區區大中路、西門口商業中心、環城路等房屋工程。他的兒子楊作材主持設計了延安中央大禮堂,解放後曾任國家計委副主任。楊氏是營造世家,湖口的木工遠近聞名,那個時代同行都是同鄉,互相幫襯,對外排斥。楊達聰具有技術、價格上的優勢,主要承接私人住宅、店鋪、別墅的建造業務。

張謀知的營造廠不具備工匠的優勢,他的優勢在于能承攬政府或外商投資業務,做的都是大型工程項目,技術要求高,單位面積造價高,建築體量龐大。楊達聰的營造廠算是現代的建築公司,張謀知的營造廠就是現在的房地産商。房地産商不需要養技術工人,需要的是業務能力和雄厚的資金。通過金雞坡油庫工程與外商面前建立了良好商業信譽,拿到了洋油總代理又有了充裕的資金,恰逢九江城市發展的黃金階段,張謀知到了大展宏圖的時候。

張謀知參與建造的很多工程,至今仍存,有的已經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的仍在發揮著其應有的作用。試列舉如下:

九江生命活水醫院:位于庾亮南路 56 號,1895 年美基督教衛公理公會美傳教士裴敬思在九江建立和生命活水醫院,原址馬王坡,1916 年遷大校場。1927 年,醫院在南邊購置了一塊高地,在此建新醫院大樓,1932 年大樓正式落成和遷入,奠定了該醫院的基本規模。張謀知參與建設的新醫院由三幢聯成“[”形的西式三層樓房組成,總建築面積 1272.3 平方米。該建築目前爲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1931年建成的新生命活水醫院 圖源:Yangtze River By The Hudson Bay.com

九江海關姑塘分關:位于廬山區姑塘鎮北兩公裏處。姑塘分關被稱爲“萬裏茶道第一關”,始建于清代。九江開埠後,海關爲英國人把持,1902年按歐式風格重建了姑塘海關,該建築群有房屋三幢,面積2028平方米。1919年被列爲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文中學及儒勵女中:位于庾亮南路 47 號,創建于 1867 年。1906 年建成同文書院,大樓四層磚混結構,文革期間拆除了一層,建築面積 2220 平方米,仿西式教會建築風格。儒勵女子(今雙峰小學)“課室樓”建于1907年,占地面積 435.24 平方米,磚混結構。宿膳大樓建于1923年,占地面積 428.64 平方米。2013年被列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儒勵女中校舍 圖源:Yangtze River By The Hudson Bay.com

濱興洲開發:今九江九龍街以西過去通稱濱興洲,原是一片低窪荒地。民國政府時期爲了拓展城市用地,並建設火車站(九江老火車站)商業區,九江商民集資將濱興洲地勢填高,並修建了縱橫多條馬路,如一、二、三馬路,前、中、後緯路等。到了1920年前後,濱興洲已成爲九江商業最繁華的區域。張謀知的最早的營造廠,以及他的住宅就在二馬路,他承建了翹秀小學(今濱興小學),並參與建設了大量房屋鋪面,其中一馬路翠福裏的兩棟民宅至今保存較爲完好,曾爲侵華日軍憲兵隊軍官宿舍,現爲九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中路建設:借助于擔任九江市市長二兒子的力量(見後節),張謀知又成爲了商業地産開發商,他在大中路上投入資金建設民宅住房和店鋪,以租賃方式出租。1928 年,張謀知在大中路北(靠濱江路)西門口鍾樓前,地段大興土木,共建了 60 多棟出租屋,石庫門式的兩層樓出租給做生意人使用。

張謀知在九江建造、投資的地産很多,他不僅是承建方,也是投資方,擁有大量住宅、公寓和店鋪産權。1920年以後,他俨然成爲了九江第一營造商,算得上一頂一的大商人。

五、建設“夏都” 名揚海內

僅在九江市當上排名第一的地産商,經營業務依然有限。張謀知的名字被廣爲人知,在于他參與了牯嶺開發。

1895年,中國近代第一個避暑地——牯嶺——的建設全面啓動。在其後的三十余年間,廬山上下的營造業一直處于繁榮狀態。尤其在 1921 年以後的五、六年間,最爲興盛。在廬山經營建築營造的廠商,大小約有 20 余家。

眼光長遠的張謀知看到了廬山避暑地發展的勢頭,便在牯嶺創辦了“張興記營造廠”(位于今電廠路)。爲了提高工程質量,塑造企業信譽,張謀知不僅請來了技藝過硬的匠人,還制定了嚴格的廠規、店規,並嚴格予以執行。

擁有過硬的實力和營造經驗,張興記營造廠很快發展爲在廬山首屈一指的建築企業,當時外國人只要給一張草圖或照片,並把他們的設想告知張謀知,他的營造廠就能完成設計、施工、裝修等全套服務。

憑借著與外國人長期以來建立的良好關系,經過一段時間經營,張興記營造廠聲譽日隆,外國人欲在廬山搞工程建設,多數都會主動張謀知作中介或承建,在河西路等路段的兩旁,據稱有上百棟別墅都是他接手承建的。

張興記營造廠在廬山上修建的房屋,很多至今仍保存完好,有些已成爲知名景點、文保單位。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包括:

河西路442號別墅:建于1919年,原屬美國聖公會傳教士所有,1946年被江西省廬山管理局接收,此後被國民黨勵志社用于接待重要賓客。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多次上廬山“調解”國共矛盾都住在這裏。1961年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周恩來及鄧穎超在此居住。1990年這幢別墅被辟爲“周恩來在廬山活動紀念室”。1996年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西路442號 圖源:搜狐網

普林路11 號別墅(原英國學校):此處1905年前有別墅一棟,1920年由英國土地投資有限公司興建三層主樓一棟,平房兩棟,大英執事會在此創辦了“英國學校”。學校于1926年停辦。1935 年,廬山英租借地歸還中國時,被江西省廬山管理局接收。1949年被辟爲廬山中學。

張興記營造廠在廬山建造的規模最大且最有影響力的建築是傳習學舍。1932年5月,蔣介石命令行政院暑期遷移牯嶺辦公,廬山正式成爲國民政府的“夏都”, 牯嶺不僅是政府消夏、辦公的場所,也要擔負政府召開會議、培訓人員的功能。廬山原有的私人別墅、賓館已不敷需求,新一輪的建設高潮就此到來。

爲了籌建面向高級軍官的培訓場所,蔣介石親自在東谷南部選定了廬山圖書館、傳習學舍和廬山大禮堂三座建築的建造地址。其中廬山圖書館率先竣工,由楊榮猷營造廠承包營建。傳習學舍爲軍官招待所,由張謀知承建,1935年動工,1936年落成,建築面積9219平方米。建築依山而上,層層叠進,爲全鋼筋混凝土結構,前面的大半部爲四層,連接的後半部爲三層。

廬山傳習學舍 圖源:《良友》

傳習學舍之宏大精美,爲廬山之冠,內部裝置檔次很高,暖氣、電燈、洗手池等一應俱全,已超出很多別墅的裝修標准。傳習學舍建成後,蔣介石多次在樓前台階上與受訓人員、部屬合影,使之成爲“夏都”政治活動的標志。傳習學舍後更名爲廬山大廈,1996年被列爲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謀知在廬山修造的建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除別墅外,他還承建了“英國聖經醫院”“交通大旅社”“普雲醫院”“四明銀行”“建昌洋行”等一批商業和公用建築。在牯嶺由外國人的避暑地轉向國民政府“夏都”的過程中,他爲國內外高端客戶服務,在賺取大量財富的同時,也積攢了廣泛的人脈,無論是在華外國人,還是國內軍的政要員、名流富商,“廬山張謀知”已成爲一塊響亮招牌,九江的招牌。

從九江地産商到廬山的招牌,張謀知完成了從地方富商到本省名人的華麗升級。

六、張公館中走出來的張公子們

有錢當然要享受生活。張謀知發家後在二馬路(今九江市老年大學月亮灣校區)建造一棟大宅院,外稱“張園”,也有稱“張公館”。張園院內有兩個水井,後院有一排栽種的美國核桃樹,有勤雜工居住及洗衣等處。主建築爲磚木結構,高三層,坐北朝南,底樓有四大房間,二樓、三樓四周都有貫通的走廊過道,進口木質地板。人字型屋頂有一個老虎窗,一個壁爐煙囪。外牆爲紅色清水牆,其顔色較鮮麗,建築造型帶有明顯的西式風格,外圍空地有遊泳池、網球場等休閑場所,樹木參天,綠茵環抱。

享受生活只是一部分,培養子女、壯大家族才是長久之道。張謀知有六子五女,六子名遠東、遠西、遠南、遠北、遠模、遠範。五女叫如意、樂意(怡)、滿意、德意和安意,後又抱養了一女,湊成了六兒六女。

因就讀西式學校而發家的張謀知當然知曉教育投入的價值,他將這些子女送入國內外名校就讀,以獲得光鮮的文憑和人脈圈子,爲步入更高的生活階層打下基礎。

長子張遠東在12歲就被張謀知送到英國讀書,後畢業于劍橋大學礦産建設工程專業,回到九江後從事建築設計。有了兒子這張劍橋文憑,張氏營造廠因此而華麗升級爲集設計、施工爲一體的高級別建築公司。

張遠東留給這座城市的最著名的建築是龍開河鐵橋。1916年南浔鐵路(今京九鐵路南昌—九江段)通車後,位于濱興洲的火車站(今九江老火車站)與市區的交通主要通過龍開河上的一座中型木橋,隨著濱興洲的加速開發,木質橋已遠遠不適應城市交通的需求。1926年南浔鐵路局籌建龍開河鐵橋,1927年張遠東就任南浔鐵路副局長,並主持設計了龍開河鐵橋建築方案,由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1931年建成。這座鐵橋成爲九江的標志性建築,鐵橋周邊成爲九江最爲繁榮的物流中心,時人稱之爲“大碼頭”。

龍開河鐵橋,由張遠東設計,上海慎昌 (美 商) 洋行施工,1931 年竣工

與作風踏實但性格有些孤僻的長兄相比,張謀知的二兒子張遠西則是的典型個公子哥,他生于1899年,11歲就被父親送到到莫斯科讀書,後轉英國上學,劍橋大學金融管理專業畢業。歸國後他就職于九江一些洋行,從事金融買辦業務。1927年,年僅28歲“德才兼備”的張家二公子被任命爲九江市市長,他給這座城市留下來最著名的印記是大中路。

清末民初,九江城被劃分西門外至龍開河的“西門外正街”,西門內至八角石段的“西門內正街”,八角石至東門口爲“東大街”。自1924年起九江拆除舊城牆後,一條從八角石到龍開河鐵橋市區主街道就在籌劃修建中。1927年張遠西就任市長後,強力推進了這項九江近代城市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區改造項目。1928年大中路建成,將原有不到一丈寬的街道拓展平均有十余米寬的大街,並配有高等級的排水系統,成爲了江西省第一條現代化商業街區。張遠西接手了張謀知的洋油生意,後擔任江西省煤油稅務局局長。

改造後的大中路西區 編者攝于2024年6月

張謀知三子張遠南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參加過中國緬甸遠征軍,擔任過炮兵團團長。四子張遠北畢業于日本帝國大學,也參加過中國緬甸遠征軍,後到印度經營火柴廠等生意。

(未完待續)

0 阅读:9

馮曉晖

簡介:旅行、攝影、碼字,多個職業,多種角色,多一種維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