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山麓的浪漫之聲——DC評ErzetichCharybdis&Scyllav

耳機美學 2024-02-18 20:57:30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很喜歡玩一些小衆器材。原因無他,在你擁有一定聽音經驗和審美品位之後,大可不必抱著一些熱門型號不放,一些相對比較小衆的精品價格要相對合理得多,聲音卻一點都不差,可謂聲價比相當優秀的選擇,同時親身挖掘的過程還會讓你獲得掘沙取金般的快感。而最近我收到的Erzetich旗下的一套旗艦級搭配:頭戴耳機 Charybdis(大漩渦)和耳放Scylla(賽可樂),就是這樣一套鮮有人知的小衆精品。

介紹産品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Erzetich這個品牌。Erzetich來自阿爾卑斯山麓的巴爾幹小國斯洛文尼亞,相信國內很多朋友對這個品牌還比較陌生,但實際上距離品牌創立已經有十年了,只是最近才引入中國代理,其代理後的中文名稱爲愛色奇。這個品牌一直在專業耳放領域發展,推出過像perfidus這樣優秀的設備。涉足耳機領域之後又推出了一些動圈和平板大耳,比如說Thalia(塔利亞)、Mania(美利亞)、Phobos(菲伯斯)等等。尤其是Thalia,號稱世界首款手工制作的大耳産品,殼體采用椴木和雲杉木打造,因此雖然熱度不高,但絕對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品牌。

讓我們先從大耳Charybdis聊起。很多頭戴式耳機都會使用金屬防潮箱作爲耳機的包裝,可以兼具保護和便于攜帶的作用,Charybdis同樣如此。手提箱做工紮實,實用性非常不錯。

配件方面是一條雙邊入線的XLR卡農線、一條6.35mm轉接線以及一對替換耳套。線材長度2米,由于采用較硬的黑色屏蔽層覆蓋,因此整體的手感偏硬。而兩幅耳罩分別采用了記憶泡沫和合成皮革材質,以及絨布材質,整體偏厚實,手感也很柔軟,包裹性不錯。

取出Charybdis的那一刻,我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個詞就是“硬核”。無論是碩大的尺寸還是高達740g的重量,都符合我對東歐人粗犷戰鬥的刻板印象。再加上冷硬的鋁合金金屬外殼,以及镂空的十字形長條開孔,Charybdis給我的直觀感受就是宛如阿爾卑斯山脈那般冷硬堅固,于粗犷中帶有極原始的工業之美。

這麽大的體積和重量很容易讓人將其和“刑具”這個HiFi圈常用的調侃詞聯系起來,但好在實際體驗下來Charybdis的佩戴並沒有想象中那麽糟糕,長時間使用後脖子表示“情緒穩定”,佩戴體驗肯定談不上優秀,但也和刑具相差甚遠。能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下還能實現“差強人意”的佩戴,自然與頭梁材質以及優秀的重量分布關系密切。Charybdis的頭梁材質使用了以輕便耐用著稱的碳纖維,至于設計上也刻意進行了加寬以平衡重量分布。再加上柔軟的皮質的頭帶,以及包裹性極佳的耳罩,使得Charybdis雖然體型碩大,但並不難“馴服”,相當多比例的重量會從兩側卸掉,實際的佩戴感受還是可以接受的。

之所以將體型做的如此碩大,想必大家都能猜到是爲了塞進更大尺寸的發聲單元。Charybdis采用了一顆105mm×115mm的超大尺寸平板單元,熟悉平板單元的朋友都知道,平板單元就是“一寸大,一寸強”,大尺寸的平板單元是優秀音質的物理保障。但大尺寸平板單元又往往意味著難以驅動,爲了解決這個矛盾,Charybdis采用了雙磁結構,以帶來更強的電磁轉換能力,從而顯著加強易推性、瞬態反應以及聲音密度等細節方面的表現。實測Charybdis對于推力的需求並不十分苛刻,我手中的大多數台式設備基本都能將其推出不錯的聲音框架。

但是Charybdis的最佳拍檔,無疑是它的西裝套耳放:Scylla“賽可樂”。先看外觀,與Charybdis一樣,Scylla的外觀設計也很有東歐那種簡約直白又有些彪悍的風格。它的整體采用鋁和鐵兩種材質打造而成,整體略有一些前高後低的設計,配色則爲經典的黑銀搭配。

機器正面最顯眼的無疑就是中間碩大的音量旋鈕了,圓形的旋鈕被設計成了很像奔馳logo的三叉戟造型,或者把它看成是個方向盤也無不可。點亮左側的開機按鈕後會發現音量旋鈕右側純黑的面板下藏著一個顯示狀態的小屏幕,而最右側是一個XLR四芯卡農輸出口,作爲一台全平衡輸出的器材,Scylla只有這唯一的一個輸出端口。

背面同樣極致簡約,除了右側的電源接口之外,只有左側的一對XLR輸入口。實話實說,這些年來很多台式機的接口都在追求多而全,像Scylla這樣“專一”的機器我已經很久沒遇到過了。

講實話,如果論外觀,Scylla的顔值可以說相當直男,妥妥的工業風設計。至于做工方面倒是繼承了東歐産品的一貫風格,雖然看上去粗犷,但牢固穩重,紮實可靠。但就像一個有生活閱曆的中年人,他的成熟絕不能止于外形。Scylla也是這樣,完全平衡的雙單聲道A類放大,80級步進式繼電器,以及每個聲道擁有高達94.000 uF電容,才是這款産品的積澱所在。

而如此堆料下的重量也是可以想見的,Scylla的重量達到了20斤,這個重量和體積放在純耳放中也算得上“巨無霸”了。但與如此碩大且粗犷的外形相反,它的聲音卻一點也不“狂野”,反而是在盡可能的中性之中,帶有細膩、清澈又帶有些甘甜的滋味,而且控制力頗爲到位,即使是面對些高頻稍有刺激的器材也可以將能量收束住,使之平順怡人,頗有幾分“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味道。

雖然當下的不少台機産品都已開始使用4.4平衡口,但在我的心目中,XLR憑借著更爲獨立的接地端,在聲音的純淨度上還是更有優勢。因此當Scylla這有些“偏執”的純平衡XLR輸出,加上了Charybdis的超大尺寸平板單元後,兩者就迸發出了相當澄澈但又絲毫不缺乏音樂性的純淨聽感,硬素質解析力無可指摘,動態水准優秀,三頻能量分布均衡,框架異常健康。斯洛文尼亞(SLOVENIA)是個名字裏都帶有LOVE的浪漫國家,它幹淨、精致,風景秀美,而這套旗艦器材給人的聽感,恰恰符合這樣的特性。

或許是因爲使用了超大尺寸的平板單元,Charybdis的低頻大概是我聽過的平板耳機中最具沖擊力的之一了。它的低頻絕非那種量感充沛但回收速度較慢的類型,相反它的低頻量感雖然優秀,但也稱不上豐厚。Charybdis對于低頻的處理方式,更側重于使用極深的下潛深度以及收放自如的低頻彈性來表現樂曲中的低頻之美。因此,當樂曲中的低頻在旋律中占據較大的份額時,Charybdis可以憑借張弛有度的低頻質量將低頻應當具有的力量感和沖擊力表達出來,帶給人生動鮮活,且毫不拖沓的聽感。這樣的低頻表現加上出色的解析力,就使得Charybdis的低頻無疑更側重“質”。至于好處則顯而易見,Charybdis無論是面對器樂還是流行,甚至是鼓點密集的搖滾歌曲,都能將各種信息抓取的清晰明確,處理的頗爲完善。

與如此優秀的低頻質量相比,Charybdis的高頻亦是毫不遜色,甚至更爲優秀。這其實很好理解,畢竟平板單元本身就容易做出很高的硬素質,也很擅長表現高頻的晶瑩透徹。Charybdis也沒有辜負平板單元的這一特色,它的高頻細節非常充沛,泛音足且柔順,是那種一耳朵就能感知到的高素質,但又絲毫不會刺激,亮度控制的剛剛好。這樣的高頻表現,自然爲Charybdis的女聲以及弦樂的優秀表現奠定了基礎。而實際聽感也驗證了我的看法,Charybdis面對各類流行女聲以及器樂曲目時都有著相當優秀的表現,尤其是弦樂四重奏,婉轉清澈,細膩晶瑩。素質與聽感同時在線,悅耳又不失耐聽。

除此之外,“空間感”也是Charybdis身上頗爲優秀的點,甚至算是Charybdis比同價位許多産品都更具特色的地方。要知道,很多人認爲好的空間感就是聲場大,再進一步則是縱深夠深。講實話,這樣的評判標准如果用來評價普通耳機那自然沒有問題,畢竟許多産品能做出較大的聲場就頗爲不易。但如果是評價Charybdis這樣的超旗艦産品,僅僅是“聲場大”、“有縱深”那是完全不夠的。“真實的空間感”,才是超旗艦級別的産品所應當具有的水准。

舉例而言,一個器材在還原古典樂與現場舞台live時表現出的聲場大小就應該有明顯差距,畢竟規模本身就有天然的區別。而一味的拉大聲場只能帶來空而無物的聽感,或許能帶給人一耳朵的“爽感”,但仔細考究之後就發覺到那種禁不起推敲的“空間”,對于一個真正有經驗的發燒友而言,這樣的表現並不能讓人真正滿意。而想要達到這種“真實的空間感”,不僅需要有一個遼闊的聲場環境。更要有密度、解析力、強勢的分離度等諸多硬素質予以配合。而Charybdis的水准就相當到位,無論是使用其欣賞古典器樂還是流行樂曲,長寬深度都能感受到一種真實感,仿佛它所營造出的就是錄制時的那個現場。而充沛的解析力負責解析聲場內的細節,密度則爲這場演出增添生動。而Charybdis在這些硬素質的配合之下,就能將一曲音樂真正優秀地呈現在了觀衆面前。

講到此處,我尤其需要表揚一下西裝套Scylla,雖然在搭配手頭其他台式耳放時,Charybdis也能表現出很優秀的水准。但與Scylla搭配時的聽感相比,總會覺得少了幾分細膩,這或許就是因爲電容的堆料夠足所帶來的從容。就表現而言,Charybdis與Scylla搭配出的聽感並不遜色于我以往聽過的任何超旗艦平板大耳,它的聲音是對得起它的價格的。

平心而論,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多數人都沒有時間去好好的欣賞音樂,更沒有精力去仔細選擇那個真正適合自己的器材。在這種情況下,“從衆”選擇熱門之選,就是一個未必適合自己,但大概率不會踩坑的選擇,畢竟熱門自然有熱門的原因。但我想說的是,HiFi本就是一個小衆的愛好,別人喜歡的未必就是你喜歡的,就如香水、美食一般“私人”。如果在多重嘗試之後依然沒有尋找到真正鍾意的那個器材,那麽不妨將目光投注向那些相對“冷門”的選擇。正如今天爲大家介紹的Charybdis與Scylla。這些小衆的事物也有著不輸于熱門的魅力,也許這些小衆的型號之中,就有著那個真正契合你聽音觀的産品。

0 阅读:2

耳機美學

簡介:品評器材,交流發燒心得,探索HiFi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