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夏固原原州區隋唐五代時期文物鑒賞

文錦彙 2024-06-28 23:00:24

甯夏固原,古稱大原、高平、蕭關和原州,位于甯夏南部的絲綢之路北線上。在明朝時期,固原是沿長城設立的九鎮之一。

原州在絲綢之路上扮演了民族交流的關鍵角色。漢唐時期,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東段北路穿越原州,使節、商人和僧侶頻繁往返,留下了豐富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曆史證據。

大曆元年(766),吐蕃攻陷原州,“毀其垣墉,棄之不居”。大曆八年,宰相元載指出“原州當西塞之口,接隴山之固,草肥水甘,舊壘存焉”,極力主張朝廷“請移京西軍戍原州,乘間築之,貯粟一年”,但沒獲得批准。貞元三年(787),吐蕃“修原州城,屯據之”(《舊唐書》)

唐代,固原城作爲絲綢之路上的關鍵驿站扮演著重要角色。公元766年,吐蕃攻占了原州,造成了嚴重破壞,隨後棄之。到了大曆八年,宰相元載強調原州的地理優勢和資源豐富性,建議朝廷遷移京西的軍隊到原州並重建防禦工事,儲備足夠一年的糧食,但這一提議未獲批准。到了貞元三年(787年),吐蕃修複了原州的城牆並占據了該城。

原州區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曆史,成爲甯夏文物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衆多內涵豐富、魅力獨特、風格典雅的實物和遺迹。

羅馬金幣-隋唐(公元581~907年)(圖1)

直徑1.8厘米,重3克,剪邊,略呈橢圓形,中央有孔。正背圖案倒置,略顯磨損。

正面爲國王頭像,戴王冠,額飾聯珠紋,冠頂翎羽部分受損。圓目、突眉、高鼻、豐唇特征明顯。右手舉小球上插十字架,身著橫豎條狀铠甲。頭像周圍刻有銘文DNIVSTINANVSPPAVI。背面勝利女神形象模糊,頭飾發髻,左手托球下綴八角芒星,右手持長十字架。身體兩側翼羽下垂,身穿橫豎條狀衣飾,腳踏橫杠。周圍一圈銘文,右側爲VICTOPI,左側爲AAVCCCES,中間部分缺失。

2004年甯夏固原九龍山隋唐墓出土,現藏甯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羅馬金幣-隋唐(圖2)

直徑1.6厘米,重2克,剪邊,外廓已不可見。幣上兩孔,正反兩面呈倒置狀,有明顯磨損。

正面中心爲國王頭像,其特征爲圓形的眼睛、長鼻子和豐滿的嘴唇。他佩戴著一頂王冠,這頂王冠由三條聯珠狀的凸棱組成,頂部裝飾有部分被剪短的翎羽。額頭周圍飾有一圈聯珠紋樣,且有一個聳立的穿孔。王冠下方,兩側的珠子垂落至耳朵下方。右手舉長矛于右肩,矛尖至左耳。身穿橫豎條紋铠甲,正面銘文被剪,僅剩筆畫難辨。勝利女神像位于幣面中央,面部細節不清晰,頭戴發髻式頭飾。左手托一球體,球上插有十字架,下方飾八角芒星。右手握一根十字架,部分被剪斷,雙翼羽下垂至身體兩側。身著條紋服飾,雙腳踩在凸起的橫杠上。銘文因被剪裁而僅剩左側部分,內容爲“AA□CCCO”。

2004年甯夏固原九龍山隋唐墓出土,現藏甯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大唐故公士念府君墓志銘-唐睿宗景雲元年(710)

志石與志蓋均爲43厘米,6厘米厚,材質爲白砂岩。志蓋呈方形,四側斜刹;志石亦爲正方形,框內單字排列。碑文以楷書陰刻,共19行,每行滿19字,總計351字。2002年出土于甯夏固原市原州區西郊鄉什裏村唐墓。

石磨盤-唐代(618—907)

直徑51厘米,厚4厘米,孔徑3厘米,青石質。圓形,中心開一方形孔,使用面上有八組陰刻磨齒紋。2013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征集。

擊鼓陶俑-唐代

高11.5厘米,泥質紅陶。俑身穿寬袖長衣,盤腿而坐,頭上有一發髻,束帶緊作,垂于兩邊,呈樹葉形。面頰豐滿,眉清目秀,雙耳肥大,盤腿間置一鼓,雙手攏于袖中,置于鼓上。1984年從甯夏固原縣甘城鄉九坪村出土。

擊鼓陶俑-唐代

高8.5厘米,泥質紅陶。呈坐姿,頭戴瓦楞冠,冠頂有一梅花造型,面部殘。身穿寬袖長衣,單腿盤坐,一足前伸,腹前放置一鼓。雙手攏于袖中,置于鼓上。1985年從甯夏固原縣甘城鄉九坪村出土。

陶狗-唐代

體長8.5厘米,高4.9厘米,泥質紅陶。呈臥姿,頭上揚,兩耳豎起,兩眼大睜目視遠方。身體肥胖,臀部渾圓,有一尾孔。1985年從甯夏固原縣甘城鄉九坪村出土。

單耳夾砂紅陶罐-唐代(圖1)

口徑6.6厘米,腹徑11.7厘米,底徑6.7厘米,高14厘米,夾砂紅陶。直口卷沿,直頸,圓肩,斜弧腹,平底內凹,頸、肩部有一條形耳。1985年從甯夏固原縣西郊鄉十裏村出土。

乳白釉雙耳瓷罐-唐代(圖2)

口徑5厘米,足徑5厘米,高11厘米,直口,圓唇,短頸,斜肩,深弧腹,平底內凹,圈足。頸、肩部有對稱雙耳,耳高于口沿。灰白胎,內外施乳白釉,外壁施釉至腹下部,釉面有冰裂紋。腹上部釉脫落嚴重,口沿殘。1986年從甯夏固原縣西郊鄉沙窩村出土。

鎏金銅佛-唐代

通高11厘米,青銅質。佛高浮雕,镂空桃形火焰紋背光,束髻,面方圓,帶微笑,著通肩袈裟,雙手持物至胸前。佛立于台座上,下有四足佛床,器表鎏金。1985年從甯夏固原縣南郊鄉和泉村出土。

單耳銅杯-唐代

口徑10.5厘米,底徑5厘米,高4.5厘米,銅質。敞口,曲腹內收,平底,口沿部有一環形耳。2011年從甯夏固原市原州區出土。

飛雀花枝鏡-唐代

直徑9.2厘米,緣厚0.8厘米,青銅質。圓形,圓鈕,雙凸弦紋將鏡背分爲內外兩區。內區四小鳥同向繞鈕展翅飛翔,鳥間點綴有花枝蜂蝶;外區爲六只小鳥同向展翅飛翔,鳥間飾有花草、枝蔓、蜂蝶等。近緣處飾纏枝花卉。窄平緣。1984年從甯夏泾源縣蒿店村出土。

童子戲花紋鏡-五代(907—960)

直徑14.5厘米,緣厚0.5厘米,青銅質。圓形,橋形鈕,內飾四童子手持花草戲耍圖案,近緣處飾連弧紋。窄緣。1984年從甯夏固原縣開城鄉深溝村出土。

原州區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曆史,成爲甯夏重要的文物聚集地之一,擁有衆多內涵豐富、韻味獨特、魅力四溢且風格典雅的實物和遺迹。這些在甯夏各縣(市、區)中獨具特色、璀璨奪目的文物,不僅展現了原州悠久而厚重的曆史文化,也承載著其豐富多彩的曆史文明。2013年,固原古城遺址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