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數字化創新現狀及路徑研究——以中鐵武漢電氣化局爲例

企業觀察報 2024-07-02 14:48:14

中鐵武漢電氣化局 圖源: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官微

進入新時代,數字經濟俨然已經成爲我國經濟發展中最爲活躍的領域,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深刻影響著我國經濟增長格局,尤其是伴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增長動力亟需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數字化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被寄予厚望。同時,數字技術通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技術創新來提升企業生産效率,其與傳統産業創新融合是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新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在國家政策引導下,企業逐漸將數字技術作爲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通過數字技術能夠使現有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得到升級和改造。數字化轉型有助于企業進一步了解自身戰略和未來發展趨勢,是快速提升企業競爭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情境下,國有企業作爲帶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更應以高質量發展爲戰略主線創新發展動能,推動我國經濟在數字化變革中占據國際競爭制高點,這也就意味著探求國有企業數字化創新發展現狀及其路徑,對于充分釋放數字化創新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同時,鐵路是國家重要基礎設施,擔負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計民生的重要使命。數字經濟時代,智能科技開始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鐵路建設要跟上時代步伐、加快提升智能建造水平。但是,國內外相關産業對實施智能建造都缺乏成熟經驗,在應用智能建造過程中普遍面臨諸多困難。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在建設中老鐵路電氣化工程過程中,開創性地實施了基于數據貫通機制的智能建造新模式,極大提高了建設效率和施工質量。因此,本文嘗試以國有企業數字化創新及其實現路徑爲研究主題,結合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深入剖析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在中老鐵路建設過程的數字化創新實踐舉措,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基于調度指揮大數據平台的全過程智能建造模式的運行機理及績效提升效果,從而爲建築行業和交通行業的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提升現實依據與案例參考。

相關概念與理論分析

(一)企業數字化創新的內涵

數字一詞指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存儲、處理和使用信息,日益普及的信息技術使大量信息可以在企業之間以最低的成本共享。數字化創新是企業利用新的數字技術實現重大業務創新以及轉型,影響企業的方方面面。數字化創新需要企業具備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和交換能力,幫助企業在決策過程中融合大數據、智能化、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數字經濟環境下,企業運用數字化實現商業模式和管理運營轉型,爲客戶和員工帶來數字化價值提升,通過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加速企業的信息化進程,改變企業的創新模式,從而提高企業績效。

數字化創新可以爲企業提供更強的信息獲取、數據分析和資源整合能力,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對現有産品進行改造,從而促進創新輸出。數字化創新也使得企業的研發活動具有可重複性和靈活性,企業可以在産品生命周期中增加新功能,推動基于數字技術的創新叠代,有助于推動企業的創新活動。此外,企業通過數字化創新將産品轉化爲服務,考慮模塊化、跨功能和分布式業務流程,開始與客戶共同經營,以大規模生産的成本創造個性化的客戶價值,使服務適應個人和情景需求,共創價值最大化。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數字化創新已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各國企業逐漸將數字技術作爲企業發展的重要措施。國有企業作爲帶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應加快推進數字化創新。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國有企業通過國家政策的支持,加快數字資源與企業技術創新結合,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信息資源和挖掘技術創新來改進生産技術,從而提高技術創新效率。然而, 令人遺憾的是,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國有企業數字化創新能夠利用現有技術實現降本增效,但還未達到數字化創新價值目標,深入探究新形勢下的我國國有企業數字化創新發展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二)國有企業數字化創新的理論分析

對于鐵路建築行業而言,實施數字化創新應該采取哪種模式是當前企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研究基于智能建造的前沿理論,結合先進企業的探索與實踐,  本文嘗試構建了基于數據貫通機制的智能建造以及數字化創新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數據貫通機制的智能建造理論模型

結合圖1不難看出,模型中有幾種核心機制在發揮重要作用,形成了模型運轉和效率持續改進的動力源泉。具體包括:

(1)數據鏈貫通聯結機制。模型中形成貫通效應的是環繞各子系統的數據鏈。首先,在業務流程實現數字化的基礎上,依靠持續運轉的數據鏈,可以將各個流程和子系統緊密聯結,實現“數據貫通+緊密聯結+鏈式驅動”的運行機制。其次,模型中智能建造系統依靠數字化的通用表達,系統與行業發展、宏觀環境之間存在交互聯結,既可以獲取系統外智力支持,也可以向外形成信息共享機制。

(2)雙中心調控加速機制。模型中有兩個調控加速的智能平台:一是BIM技術應用平台。這個平台以數字信息技術爲基礎,對工程等進行多維度數字化表達,在各業務環節進行數據資源交互,提高各流程的推進效率,起到明顯的加速驅動效果。二是智能調度指揮系統。負責指揮調度、分發指令、全程監控。對比傳統指揮調度方式,采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之後,指揮調度決策的科學性和時效性都得到顯著提升。

(3)資源集成優化機制。模型中以數字化形式流動交互的不僅有物流、人流,還有資金流和信息流。通過信息技術和智能算法,智能系統對資源進行統籌優化管理,能夠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等多重目標。同時,外圈環繞是聯結規劃設計、施工生産等各個流程的數據鏈,通過數據交互對各子系統進行貫通驅動;此外,智能建造系統與向外延伸的雙向箭頭,表示智能建造系統與項目之外的宏觀環境進行信息交互。

同時,與傳統工程項目管理方式相比,基于數據貫通的鐵路企業智能建造與數字化創新模式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1)數據驅動,過程控制更加精准。傳統工程項目管理需要通過人工勘察、紙質文件、電子文檔、電話彙報等多種形式進行信息交互,可能存在大量信息不對稱和信息損耗,效率偏低。智能建造模式采用一體化測量、無人巡檢等先進裝備,依靠數據鏈可以使施工過程控制更加精准、調度更加高效。比如,在規劃設計階段,通過BIM建模,進行預設計,能夠發現後期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銜接問題,通過優化參數改進設計,能夠改進工程質量。

(2)智能技術賦能,工程管理效率更高。首先,與傳統建造方式相比,智能建造采用了更多先進裝備和技術,能夠顯著提升施工質量和效率,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比如,最新的接觸網整體吊弦數字化預配平台,只需1名操作人員,平均2分40秒預配一組吊弦,較傳統方式提升工效40%以上。其次,智能制造模式采用智能道路檢測車、智能安全帽等先進裝備進行信息采集,通過BIM建模、計算優化、決策支持等方式進行人員、物資和資金的調配,能夠大幅提高決策科學性,顯著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節約大量成本。

(3)智能系統可能存在數據冗余或阻滯問題。數據驅動過程中,如果數據處理不當或者智能算法不夠優異,則智能建造可能出現數據冗余,管理效率不升反降等問題。首先,智能建造中多個系統和不斷重複的流程會産生海量數據,如果對數據處理能力不足,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數據冗余,對工程管理産生負面影響。其次,數據處理方法不得當,數據標准不統一、不科學則會導致數據在各子系統之間不能有效貫通,無法自由調用,那麽數據驅動的效率將會明顯下降,導致管理成本上升。

中鐵武漢電氣化局數字化創新的具體實踐

針對中老兩黨、兩國最高領導人親自決策和推動的一帶一路標志性工程中老鐵路“四電”工程施工特點,中鐵武漢電氣化局積極進行數字化創新,研發適合“四電”工程建設的智能工裝設備,打造集成了智能調度指揮系統、成本管理系統、安全隱患排查系統、BIM應用平台等信息系統的中老鐵路調度指揮大數據平台。具體做法如下:

(一)明確數字化創新戰略目標,充分發揮價值效益

隨著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企業必須主動把握和引領下一代信息技術轉型趨勢,加快數字化創新,重塑企業核心競爭力,確保在市場競爭中形成新的優勢。國有企業要有清晰明確的戰略目標,經營決策的每一步都有具體的實施方式和實施步驟,同時更加注重引進先進的信息系統,在高層管理者之間達成戰略共識,從業務發展戰略進行有效的系統的規劃,從而實現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快數字技術在更大範圍內的滲透和創新應用,只有數字化實現領域之間的互聯互通,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才能充分實現效用價值。

在此情境下,中鐵武漢電氣化局首先明確要在中老鐵路的建造過程中嘗試進行數字化創新,努力試點智能建造,打造鐵路“四電”創新示範品牌工程,但“四電”工程智能建造應該怎麽做,用什麽工具做,還沒有先例。因此,中鐵武漢電氣化局主要領導首先帶頭組織各相關部門和各下屬單位專家召開了多次研討會,最終確定中老鐵路智能建造的戰略目標及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改良研發智能工裝設備;集合項目管理各業務口的信息管理系統和BIM系統,建立大數據平台;依托移動互聯網,以大數據平台爲信息交互中心,智能工裝設備接受大數據平台的派工指令和工作參數,向大數據平台反饋實時狀態和工作結果,進行智能建造。

(二)系統優化職責分工,突破傳統管理與業務模式

數字化創新是一個系統的變革操作,也是一個漫長的試錯過程,企業需要制定一套科學、系統的管理方法,從根本上確保數字戰略和管理制度的一致性,從而指導數字化創新的路徑和目標。國有企業數字化創新是企業內部的再造過程,將數字技術納入企業核心的戰略活動,需要加快制定數字化創新戰略規劃,加強戰略層面的綜合規劃布局,全面整合數字化技術和管理體系,切實推進企業數字化創新工作的開展。

中鐵武漢電氣化局根據中老鐵路智能化建造的工作內容,梳理出要完成的工作事項,明確職責分工,集合全集團公司之力打造“智能中老”。集團公司主要領導挂帥,分管生産副總經理和分管中老鐵路工程的副總經理總體負責;工程測量設備研發由一公司負責;接觸網參數計算軟件改造由設計研究院負責;集團公司BIM應用平台由設計研究院負責;對既有接觸網腕臂預配平台進行智能化改造由科工裝備公司負責;對既有接觸網吊弦預配平台進行智能化改造由設計研究院負責;接觸網綜合智能作業平台研發生産由機械設備中心負責;便攜式智能檢測小車研發由一公司負責;接觸網4C檢測車研發由設計研究院負責;調度指揮大數據平台研發由集團公司工程管理部負責,集團公司科信部、安質部、成本部、物設部、機械設備中心、設計研究院、科工裝備公司、一公司配合;中老鐵路項目部及三個分部負責研發配合,基礎資料填報,使用調度指揮大數據平台進行日常項目管理,使用智能工裝設備進行智能建造。

(三)加強智能工裝設備研發,夯實數字化創新基礎

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可以從根本上支持數字化轉型和業務發展。國有企業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設,加快建設集采集、傳輸、存儲、計算、處理于一體的物聯網、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智能信息基礎設施。而對于中鐵電氣化局而言,要進行鐵路“四電”工程全過程數字化創新,必須在工程測量、參數計算、數據建模、零部件預制、施工生産、檢測實驗等工程建設各階段都有對應的智能工裝設備。因此,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數字化設備創新:

(1)智能接觸網測量設備。研發了“基于CPII數據的接觸網基礎數據智能測量系統”集北鬥定位和紅外掃描功能于一體。利用已知的CPⅡ等控制網數據即可完成沿線所需設備的定位、放樣及測量等工作,消除了“鐵路四電工程”對“軌道”的依附。可通過線路參數、待測點裏程、偏移等資料,精確計算待測點坐標、高程、超高等數據。可迅速對鐵路四電設備(諸如:通信鐵塔、信號機、電力杆塔、牽引變電立柱、接觸網基坑、支柱等)及房屋位置進行精確測量、放樣、定位;可依據CPⅡ等控制網資料、線路參數等數據,對設備側面限界、高程等參數進行精確測量,爲後期腕臂計算、安裝提供精確數據;可對承力索定位處高度、拉出值等參數進行精確測量,爲吊弦計算、安裝提供精確數據,能與大數據平台數據貫通。

(2)智能接觸網零部件預制設備。研發了“智能吊弦預配平台”用于接觸網吊弦生産。它利用可編程控制器來實現吊弦的自動預配,全自動進線、穿壓接管、環繞心形環、預設壓力壓接、打印成品標簽、成品捆紮,能與大數據平台數據貫通,實現了吊弦預配的全過程自動化、信息化。“智能腕臂預配平台”用于接觸網腕臂生産,具有全自動進料、來料檢測分類、智能化分揀入庫、庫內網格化儲存、庫存信息計算與反饋、自動化取料供料、定長切管、自動噴碼、工件自動裝配、螺栓自動擰緊等功能,能與大數據平台數據貫通,實現了腕臂生産全過程自動化、信息化。

(3)智能施工裝備。研發了“綜合智能作業平台”是用于鐵路隧道內自動鑽孔、拉拔錨栓實驗以及自動安裝接觸網吊柱、腕臂等作業工序的多功能公鐵兩用施工設備。它采用模塊化的結構設計,由上部和下部兩部分構件組成。上部構件根據作業內容(鑽孔、拉拔實驗、安裝吊柱、安裝腕臂)的不同,可以選擇安裝對應的機械臂,滿足多種施工需要;下部構件具備輪軌兩套運行系統,可滿足鐵路鋪軌後和未鋪軌兩種工況下行駛。它可人工操作和自動操作轉換,自動操作時,可進行自動駕駛、自動定位、自動作業。

(4)智能檢測實驗設備。研發了“便攜式智能檢測小車”用于接觸網施工、運維階段的便攜式檢測設備,它采用圖像自動識別等AI技術,分析現場采集的圖像,形成用于指導施工、運維的接觸網狀態報告。它可以連續測量接觸網導高、拉出值,形成直觀圖形;可利用圖像識別技術,能自動識別零部件的漏裝、錯裝、損壞等明顯問題,形成覆蓋全部問題的報告;可檢測相關設備是否侵入基本建築限界、接觸網動態包絡線。它小巧便攜,一兩個人就可以搬運;在軌道上行駛,不僅可人工推行,還可遙控指揮、自動運行。“接觸網4C檢測車”使用紅外感應全方位對接觸網懸挂部件等對象實施高精度成像拍攝采集數據,以及對接觸網幾何參數進行精確測量和檢測,結合數據和圖像分析,完成對接觸網系統缺陷的全面識別,觸發對自動檢測異常並及時預警,幫助檢修人員找到故障或缺陷。根據接觸網工程施工、運維階段常見的典型故障及參數測量要求,采用圖像自動識別等AI技術,分析現場便攜設備采集圖像,形成用于指導施工、運維的接觸網狀態報告。

(四)打造調度指揮大數據平台,實現全過程智能建造。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原有自主研發的智能調度指揮系統和倉儲管理系統,其中智能調度指揮系統包含視頻監控、計劃統計、施工安排、視頻化調度指揮、信息集中展示等功能;倉儲管理系統包括進貨、領料、出庫、盤點等功能

圖2 調度指揮大數據平台功能組成圖

如上圖所示,中鐵武漢電氣化局此次打造的調度指揮大數據平台集成公司現有項目管理已投入使用的智能調度指揮系統、安全隱患排查系統、物資管理系統、成本管理系統、倉儲管理系統、機械設備管理系統,開發並集成BIM應用系統、智能物聯網工裝(包括工程測量、參數計算、腕臂預配、吊弦預配、綜合作業、檢測實驗、智能安全帽等),打通數據接口,打破數據孤島,整合數據,進行集成化操作,提供項目管理整體狀態分析的能力和各業務狀態的分析能力;對生産現場、機械設備、物資、人員等全方面的可視化監控系統,通過物聯網,爲各級機關和項目後台提供實時的遠程視頻化調度指揮、技術支持。

此外,對于施工單位,鐵路“四電”工程建設全過程可分爲工程測量、計算建模、零部件制造、施工生産、試驗檢測五個階段。因此,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在中老鐵路進行全過程智能建造,就是指在中老鐵路建設各階段都使用智能工裝設備進行生産,通過移動互聯網與調度指揮大數據平台信息交換,接受大數據平台的生産參數、派工指令,反饋生産數據、狀態,接受大數據平台的指揮、監管。如在工程測量階段,大數據平台給“基于CPII數據的接觸網基礎數據智能測量系統”操作人員下達電子派工單,包括測量時間、地點、工作內容等信息;操作人員按派工單指令使用智能測量系統進行工程測量,測量數據和報告自動傳輸到BIM應用平台。具體的全過程智能建造數據流向見下圖3:

圖3 全過程智能建造數據流向圖

中鐵武漢電氣化局數字化創新的成效分析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借鑒智能裝備的前沿理論,在中老鐵路“四電”工程建設中通過運用調度指揮大數據平台對各種資源進行調度指揮,積極進行數字化創新。主要成效如下:

(1)自主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在中老鐵路建造過程中,中鐵武漢電氣化局自主研發了多項智能工裝設備,走在了行業技術前沿。首先,中鐵武漢電氣化局研發的“基于CPII數據的接觸網基礎數據智能測量系統”、“便攜式智能接觸網檢測小車”都屬于國內鐵路電氣化行業首創。第二,中鐵武漢電氣化局研發的接觸網整體吊弦全自動預配平台、智能腕臂預配平台,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第三,“綜合智能作業平台”創造性的使用組裝不同機械臂是鐵路“四電”工程施工開創性的産品。

(2)工程效率與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充分發揮了智能建造的優勢,進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工程質量。首先,調度指揮大數據平台作爲中老鐵路項目智能化管理系統的核心和中樞,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4G、高清視頻技術于一身,可以對項目施工進度、安全質量、成本控制、物資倉儲、機械設備進行集中統籌管理,讓項目管理可視、可測、可管、可控,極大的提升了項目部對項目管理各方面的掌控能力,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顯著提升了工程管理效率。其次,在工程測量、計算建模、零部件制造、施工生産、檢測實驗等階段運用智能工裝設備進行生産,節約了人力,降低了安全風險,提升了工程質量。例如,接觸網腕臂自動預配平台,只需2名操作人員,平均4分半鍾預配一套腕臂,較傳統方式提升工效50%以上。最終,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僅用兩年半就圓滿完成中老全線新建的電氣化工程,並將火車供電的導線設備參數控制在毫米級精度,打造了中國制式電氣化工程建設的新標杆。

(3)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在實施智能建造模式的過程中,不僅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第一,中鐵武漢電氣化局聚焦數字化、智能化、集約化、標准化,逐漸摸索形成一套基于數據貫通機制的鐵路工程智能化建造的實施規範。解決了項目建設全過程各參與方獨立運行的信息孤島和信息流失難題,使鐵路電氣化工程項目建設的管理和決策更加高效,更加及時准確地識別鐵路電氣化工程建設過程各階段的監管盲區和質量風險,這爲建築行業推廣智能建造模式提供了典型成功案例,對于推動我國數字中國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第二,中老鐵路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標志性工程。武漢電氣化局圓滿的完成了中老鐵路建設任務,將中老鐵路“四電”工程打造成了品牌示範標杆工程,贏得了業主的高度肯定與中老兩國人民的贊揚,爲推動我國高質量對外開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經驗與思考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借鑒智能裝備的前沿理論,在中老鐵路“四電”工程建設中從智能建造的角度出發,積極進行數字化創新,爲中鐵電氣化局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研究結論亦可爲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數字中國建設以及國有企業“走出去”戰略落地提供借鑒與思考。具體而言:

(一)戰略引領,明確方向

國有企業在數字化創新過程中,始終堅持戰略引領,明確創新方向。企業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市場需求和發展目標,制定了符合實際的數字化創新戰略。這一戰略明確了企業數字化創新的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爲企業數字化創新提供了清晰的指導。

在戰略的指引下,國有企業將數字化創新與企業整體戰略緊密相連,實現了業務與技術的和諧共生。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深度應用,企業優化了業務流程,提升了運營效率,更推動了業務模式的創新,爲企業的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的動力。這種深度融合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更爲其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技術創新,驅動發展

技術創新是國有企業數字化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國有企業在數字化創新過程中,積極引進和研發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推動技術創新與業務發展的深度融合。通過引進雲計算技術,國有企業實現了計算資源的彈性伸縮和高效利用,提升了數據處理和存儲的能力,爲業務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更是爲國有企業的數字化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手段,企業實現了對業務數據的智能分析和預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確性。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還推動了企業業務流程的優化和自動化,降低了運營成本,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通過技術創新,國有企業實現了業務流程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産效率和質量。例如,通過應用大數據技術,企業能夠實現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和分析,爲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人才培養,夯實基礎

數字化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國有企業在數字化創新過程中,注重人才培養和引進,爲數字化創新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一方面,企業加強內部培訓,提升員工的數字化素養和技能水平。通過組織定期的培訓課程、開展技能競賽等方式,激發員工學習新技術的熱情,培養一批具備數字化思維和能力的人才隊伍。

另一方面,企業積極引進外部人才,吸引具有數字化技能和經驗的專業人才加入企業。通過吸引他們加入企業,爲數字化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這些外部人才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知識,還爲企業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視角。他們的加入,使得企業能夠獲取更多的創新資源和思路,進一步拓寬了數字化創新的領域和深度。通過與這些外部人才的緊密合作,企業能夠不斷推動數字化創新的深入開展,爲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平台建設,整合資源

數字化創新需要平台的支撐。國有企業在數字化創新過程中,注重平台建設,整合內外部資源,爲數字化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企業積極構建數字化平台,實現數據的共享和互通。通過平台的建設,企業能夠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共享;同時,企業還能夠整合內外部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此外,國有企業在數字化創新的道路上,不僅局限于自身的單打獨鬥,更積極尋求與産業鏈上下遊企業的緊密合作,共同構建一個互聯互通的數字化生態系統。這種合作模式使得企業能夠更廣泛地彙聚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通過與産業鏈上下遊企業的深度合作,企業不僅獲得了更多的技術、資金和市場支持,更能夠形成合力,共同攻克數字化創新中的難題,推動整個産業鏈的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加速了企業自身的數字化進程,也爲整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五)風險管理,保障安全

數字化創新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和挑戰。國有企業在數字化創新過程中,注重風險管理,確保數字化創新的安全穩定。企業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預測和防範。通過風險評估和監控,企業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的風險問題,保障數字化創新的順利進行。

同時,企業還加強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確保數字化創新過程中的信息安全。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有效抵禦網絡攻擊,還能防止數據泄露等風險的發生,從而最大程度地保障企業的利益不受損害。通過不斷加強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工作,企業爲數字化創新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堅實的安全保障。

(六)持續創新,追求卓越

數字化創新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國有企業在數字化創新過程中,始終堅持持續創新、追求卓越的理念。企業不斷關注新技術、新應用的發展動態,及時引入適合自身發展的數字化技術。通過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升級,企業能夠保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同時,國有企業還應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創新活動,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員工是創新的核心力量,他們的積極參與和貢獻是推動數字化創新深入開展的關鍵因素。因此,企業爲員工提供了廣闊的創新平台,鼓勵他們提出新想法、新觀點,並付諸實踐。通過員工的不斷努力和探索,企業逐漸形成了濃厚的創新氛圍和文化,這種文化氛圍不僅進一步激發了員工的創新熱情,也爲數字化創新的持續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綜上所述,基于中鐵武漢電氣化局數字化創新的實踐與嘗試,新形勢下的國有企業數字化創新的經驗與思考涵蓋了戰略引領、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平台建設、風險管理和持續創新等多個方面。這些經驗的總結和分享將有助于推動國有企業的數字化創新進程不斷向前發展,爲企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作者單位:中鐵武漢電氣化局)

企觀國資是企業觀察報社官方微信公衆號。《企業觀察報》是由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管主辦的全媒體平台,被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爲“國資國企自有輿論平台”,致力于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視角關注報道中國企業改革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10120240005

微信公衆號:cneoguo(企觀國資)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紫竹院南路2號

電話:010-68719177   13911965371

0 阅读:23

企業觀察報

簡介:企業家的即時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