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有我初心銘記——寫在濟南駐村第一書記之歌《足迹》發布之際

新黃河 2024-06-29 12:30:31

使命召喚

我們重任在肩

誓言無悔

我們銘記心間

奮鬥的戰場永不言棄

追夢的路上我們一起

振興有我 初心銘記

6月27日,濟南駐村第一書記之歌《足迹》發布,一個個動人音符穿耳入腦,一幀幀感人畫面撲面而來……

如果你,曾經是、現在是一名駐村第一書記,聽到這首歌,想必一定會有許多往事湧上心頭;

如果你,即將成爲、期盼成爲一名駐村第一書記,聽到這首歌,想必也更明白了這份沉甸甸的時代責任;

無論你,在哪個城市、哪個崗位,聽到這首歌,或許也能想起老家的那條河、那座山,是否變了容顔、換了新裝。

《足迹》是濟南市駐村第一書記董烨的原創歌曲,來源于第一書記真實的駐村實踐,也發自于第一書記個人的真情實感,雖然只是一首歌、只有短短228個字,卻凝結了濟南市2600余名駐村第一書記的深情告白,凝結了廣大奮鬥在鄉村振興一線黨員幹部的铮铮誓言。這首歌,也激起了廣大第一書記振興鄉村的使命感、紮根鄉村的歸屬感、奉獻鄉村的榮譽感,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發布不到兩小時僅“天下泉城”客戶端,網絡點擊量就超過10萬人次。

這首歌,背後有什麽樣的故事?這串音符,是由什麽樣的汗水凝結而成?這首歌,爲什麽如此受歡迎?

這是一首不忘初心的爲民之歌

“一步一個腳印,走過蜿蜒崎岖,爲了父老鄉親,我們同心接力……”伴隨著歌者的深情演唱,我們仿佛看到,當很多人向著繁華奔跑的時候,有一群人卻選擇向艱苦奔赴;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麽樣的力量在支撐著、激勵著廣大第一書記接續奔赴鄉村振興一線——

是“我是誰、爲了誰、依靠誰”的清醒認識。“我們村散落在700多米高的幾道山梁上,從山頂到山腳19個彎,閉著眼騎車我也敢。”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曆城區派駐南部山區葉家坡村原任第一書記李洪文說得雲淡風輕。2016年3月—2021年11月,他擔任了6年第一書記,騎壞了3輛摩托車,累計行程達24萬公裏,這些付出的背後,是葉家坡村通了路、有了水、發展了産業,村集體收入達到46萬元。“6年時間,說不累不苦不是真心話,但作爲共産黨員,爲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一切,在村裏吃點苦受點累不算什麽。群衆的認可,就是對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最大的褒獎”。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曆城區派駐南部山區

葉家坡村原任第一書記李洪文(右一)

是“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的黨性要求。“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把群衆發動起來,激發內生動力”。市商務局派駐南部山區槲疃村第一書記李樹萍有著自己的理解。任職期間,她針對村子缺資源、少産業、底子薄的問題,發動群衆成立合作社,在200多畝的山坡上,與群衆一起種下金銀花,還實施“藥食同源面條”産業項目,一年時間累計生産14噸挂面,銷售收入達25萬元。“每到春天,漫山遍野都是金銀花,這些花兒就是我和群衆一起拼搏、一起奮鬥最好的見證!”

市商務局派駐南部山區槲疃村第一書記李樹萍

(右一)

是“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的宗旨意識。2023年末,濟陽區回河街道大楊村的大白菜喜獲豐收,但卻遇到了曆年來的最低價。“當時剛到村裏不久,一時拉不下臉、張不開嘴,但想到群衆的期盼,就是千難萬難我也要把村民的白菜銷出去”,市委黨校派駐第一書記王召龍決心很大。隨後,經他多方聯系、登門拜訪,最終與超意興餐飲公司簽訂了合約,24.4萬斤大白菜有了著落,村民增收8萬多元。“看到群衆滿意的笑臉,就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有價值、有意義!”

市委黨校派駐濟陽區大楊村第一書記王召龍

(左一)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這一件件小事、實事,就像一個個音符,徐徐而來,潤心無聲,讓我們讀懂了第一書記的“初心”,讓第一書記的“堅守”變得愈發真實、動人,也成了《足迹》這首歌美妙旋律的最佳注腳。

這是一首振興有我的情懷之歌

有些緣分不在乎相識早晚,有些情結不在于時間長短。第一書記任期不長,卻在這短短幾年裏“踏遍山川大地,趟過河流小溪,種下了梧桐樹,引來了鳳凰棲……”,也是在這短短幾年裏,“一天一年逝去,歲月染白發際,灑下拼搏汗水,收獲幸福甜蜜……”,聽到《足迹》,有人紅了眼眶,有人淚水滑落,是因爲,這首歌——

唱出了“守住青山綠水、留住美麗鄉愁”的赤子情。2023年6月,市紅十字會幹部王光華來到商河縣玉皇廟鎮埃子李村擔任第一書記,這是他第三次來到商河縣駐村。不過,這次他不再只是幫扶一個村。去年,在他的帶動下,玉皇廟鎮成立了“第一書記服務聯盟”,46名駐村第一書記聚在一起,信息互通,難題共解、項目共建。王光華牽頭引進香菇基地,就把規劃建設的92個大棚交給46個幫扶村分別運營,村村有了增收路子。“之前4年駐村經曆,使我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深厚感情,對鄉村振興也滿懷信心”,王光華深情地說。

市紅十字會派駐商河縣埃子李村第一書記王光華

(左一)

唱出了“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北毛峪村是平陰供電公司昝興湖任第一書記的第二個村,前前後後他已經駐村幫扶9年時間。2022年9月,昝興湖突發心梗,住院期間仍不忘村裏的光伏發電項目,依舊通過電話聯系施工方、提醒村幹部,一出院就回到村裏,村民們都叫他“鋼心”書記。這幾年,北毛峪村中藥材産業種植規模達到700多畝,村集體收入接近50萬元。“我已經57歲了,但我想繼續擔任第一書記,一直到退休,不離開農村、不離開村民。讓村民生活更好、村子變得更美,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情懷。”

平陰供電公司派駐平陰縣北毛峪村第一書記昝興湖

唱出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績觀。鋼城區石灣子村是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但積澱了非常深厚的紅色文化。七十多年前,陳毅元帥就是在這裏,指揮了萊蕪戰役。市稅務局郭振波到村擔任第一書記後,與村“兩委”共同制定了“以紅色文化旅遊爲依托、以農業種植産業爲支撐、以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爲目標”的發展規劃。去年,他又把石灣子村與臨近的大溝村整合起來,辦特色民宿、建山楂經濟園……看到兩個村都實現了大變樣,郭振波說“對村子有感情、對群衆有感情,眼裏就有幹不完的活,心中就有做不完的事,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勁,就總想做得多些再多些!”

市稅務局派駐鋼城區石灣子村第一書記郭振波

(右二)

真情獻基層,汗水贏真心。當第一書記帶著情懷與責任走進鄉村、融入鄉村,當村民們感謝他們的幫助和奉獻,他們都會擺擺手說,這不是奉獻,是這片土地,承載了他們的情懷與理想;是這片土地,讓他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這是一首永不言棄的奮鬥之歌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足迹》用這樣一段歌詞來诠釋“奮鬥”的涵義——“春夏秋冬四季,風霜雨雪磨砺,在挑戰面前,我們傾盡全力;激情燃燒歲月裏,留下铿锵足迹,用雙手創造,人間奇迹”。是的!這首歌正是廣大第一書記前進的腳步聲、拼搏的心跳聲、奮鬥的呐喊聲——

聽,歌裏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腳步聲。長清區房莊村位于濟南與泰安交界處,位置偏、村子小,全村200多口人,種地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派駐第一書記姜甯到村後,把産業項目作爲頭等大事,找專家、搞調研、跑企業,引來了投資2億元的藍莓産業項目。但卻遇到了群衆意見不統一的問題,姜甯就一戶一戶地向村民講解,一遍一遍地談利弊、算細賬,最終項目順利建設,預計投産後將帶動400人就業,給村集體增收20萬元。“雖然有委屈、有焦慮甚至有無奈,但絕不能輕言放棄,只要能讓項目落地、村民更幸福,這些都不算什麽。也正是經曆了這些,我們的奮鬥才更有意義。”

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派駐長清區房莊村第一書記姜甯

聽,歌裏有“挑戰自己贏過自己”的心跳聲。濟南市回民中學派駐第一書記董洪國對這句話深有體會。2023年7月,董洪國來到商河縣李胡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面對村民缺乏種植技術、資金投入顧慮多等問題,董洪國自掏腰包墊資20余萬元,先行對村裏2個大棚進行改造改良,帶著村民幹、幹給村民看。去年冬季大棚種植的關鍵期,董洪國搬出宿舍,住進了不足5平方米的大棚房,一住就是4個月。一年下來,村集體增收10萬元,他也從白白淨淨的教書先生,變成了滿手老繭又黑又瘦的“老農民”。“大棚豐收,村民認可,這正是我一身汗、兩腳泥、紮根堅守、艱苦奮鬥的意義”。

濟南市回民中學派駐商河縣李胡頭村第一書記董洪國

聽,歌裏有“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呐喊聲。市中區派駐南部山區南莊村第一書記李媛是一名轉業退役軍人,在部隊服役的經曆錘煉了她風風火火的性格,到村後,她立即籌資30萬元改造道路設施,規劃“印象南莊”民宿項目,協調開通公交線路,一連串“組合拳”迅速打開了局面。交通銀行派駐天橋區西秦村第一書記郭書柱發揮自身優勢,多方動員企業助力,幫助村裏改良草莓品種,線上電商合作,粉絲量達到25萬,線下商超合作,一年時間帶動村集體增收30萬元。“面對群衆急難愁盼的問題,我們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必須看准了就抓緊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

市中區派駐南部山區南莊村第一書記李媛

(左一)

交通銀行派駐天橋區西秦村第一書記郭書柱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奮鬥者的聲音是新時代的最強音。《足迹》的歌詞裏,雖然沒有提及“第一書記”,但處處都是第一書記奮鬥的聲音、奮鬥的身影、奮鬥的足迹。也正因爲奮鬥,正因爲不氣餒、不罷休、不服輸,廣大第一書記才擁有了更加自信和充實的人生,第一書記工作才顯得更加彌足珍貴,開出了更多鄉村振興的“繁花”。

這是一首逐夢笃行的青春之歌

鮮衣怒馬少年時,不負韶華行且知。正如《足迹》中唱的那樣,“一步一個腳印,镌刻青春記憶,在前行的路上,我們並肩一起……”。現在,在駐村幫扶的“戰場”上,第一書記們正以青春理想、青春力量、青春創造,勇挑重擔、沖鋒在前,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致青春——

他們以“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致青春。濟陽區盛家村有養殖肉兔的傳統,但規模較小、産業收益不高,帶動力不強。市紀委監委機關派駐第一書記魏傳華到村後,邀請專家人才擔任“顧問團”,編制“兩軸一網五區”的發展規劃,實施肉兔養殖産業提升行動,推行品種、飼料、技術、防疫、銷售“五統一”,項目建成後,年出欄商品兔將達30余萬只、規模擴大6倍以上。同時,他還積極參與籌建“跨村聯建”聯合黨委,聯合周邊6個村抱團發展,力求人人富、村村富。魏傳華說,“我們在村裏,不僅要把眼前的事做紮實、做到位,還立當前、看長遠,努力留下一個富民強村的優質産業。”

市紀委監委機關派駐濟陽區盛家村第一書記魏傳華

他們以“敢闖敢試、敢爲人先”致青春。市政府辦公廳派駐第一書記郝蔚到萊蕪區北王善村任職後,錨定壯大“萊蕪三黑”産業的目標,大膽提出了“盤活資源、招商引資、借力發展”的路子,雖然一開始有許多質疑,也處處碰壁,但她依然咬牙堅持、不言放棄,最終成功引進總投資5000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規劃實施了“萊蕪三黑”畜禽養殖和“陽光大棚”采摘園兩個項目,項目建成後將輻射帶動20個村年集體增收130余萬元,提供就業崗位400余個。許多鎮村幹部說,“第一書記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別人做不成的事,才使我們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實現了彎道超車。”

市政府辦公廳派駐萊蕪區北王善村第一書記郝蔚

他們以“紮根基層、奉獻基層”致青春。市殘聯派駐第一書記徐浩剛到南部山區堯莊村任職時,村民們對他也沒底,“俺們村怎麽來了一個拄拐的第一書記”。爲此,“拐杖書記”徐浩從發揮自身優勢、關心幫扶困難群衆入手,協調政策,爭取救助,拉近同村民的感情。後來,他又帶著村民發展無花果種植,建起了種植園,辦起了直播賣貨,讓村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市應急局派駐平陰縣賈莊村第一書記韓冬,一到村就忙起了杏果産業種植,改良技術、聯系銷售、拓寬銷路,現在村裏杏果銷售額達120萬元,比他剛到村裏時增長了30%。許多第一書記說,“我們就是要讓青春之花綻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中書寫出彩人生”。

市殘聯派駐南部山區堯莊村第一書記徐浩

市應急局派駐平陰縣賈莊村第一書記韓冬

(右一)

紙短情長,冀望無限。短短一首《足迹》,道不盡第一書記的初心、情懷、奮鬥和青春,也道不盡第一書記在鄉村振興戰線上的感人故事。2012年以來,全市累計選派7000多名第一書記,如今在崗的有2600多人,他們就像撒向鄉村的星星之火,用初心、情懷、奮鬥和青春,點燃了村強民富的夢想,照亮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偉大征程。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是的!乘風破浪,風雨兼程!我們一起向未來!(荷玫泉)

來源:濟南組工微信公衆號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