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新疆伊犁主要州市:絲綢之路上的花園(上)

絲路衆創空間 2024-05-08 17:22:16

巍巍天山,大美新疆。對于這片神奇的土地,人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浩瀚無垠的沙漠與星星點點的綠洲,還有伴著駝鈴綿延行進的絲綢之路商隊。事實上,在天山之北,卻有著一個許多人不曾見過的新疆,那裏有著綿延千裏的遼闊草原,時而點綴著片片樹林,上萬匹駿馬在雪山之下奔馳而過。這裏便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全中國唯一個副省級自治州,同時也是唯一一個直轄11個縣級行政區,同時管轄兩個地區的獨特地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概況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西北部,是新疆面積最大的地級行政單位之一。該自治州總面積約達22.7萬平方公裏,轄區包括伊犁河谷和其周邊地區,地理上多爲山地、草原和河谷地帶。

伊犁州西鄰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中國陸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爾果斯口岸位于州境西部。境內駐有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七、八、九、十師和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局、阿山林業局、新疆卷煙廠、阿希金礦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區直屬單位。

伊犁被譽爲“塞外江南”、“中亞濕島”,“花城”,伊甯市是伊犁州的首府。全州總面積35萬平方公裏,因雨量較充沛被稱爲中亞濕島或塞外江南。2013年末總人口440.8萬人,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古、錫伯等47個民族成份,其中哈薩克族占25.5%(112萬),漢族占45.2%,維吾爾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錫伯族占0.83%。2012年入選“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曆史沿革

伊犁河    圖片來源于網絡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顯達,形容河水在太陽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見《漢書》,史稱伊列、伊麗、伊裏等名。清乾隆年間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爲維語,取義于“犁庭掃闾”(意即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裏巷掃蕩成廢墟),寓意平定准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甯。

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是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最早見于中國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漢時伊犁爲烏孫國屬地。顯慶二年(657年),唐朝政府命蘇定方爲伊麗道大總管,進軍伊犁,統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隸屬安西都護府,唐武周長安二年(702年)改隸新設置的北庭都護府。

清朝統一西域後,于1762年在伊犁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爲當時新疆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駐防城鎮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各部。

總統伊犁等處將軍  圖片來源于地緣谷

爾後在伊犁將軍所在地——伊犁河谷開始了大規模開發建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遠城爲伊犁將軍駐地,也是當時新疆政治、軍事中心。

1966年,撤銷水定縣,並入霍城縣,霍城縣縣城遷駐水定鎮。

1975年,設立伊犁地區,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領導,伊犁地區駐伊甯市。原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的伊甯市和伊甯(駐吉裏圩孜)、尼勒克、新源、鞏留、特克斯、昭蘇、霍城(駐水定)等7縣和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劃歸伊犁地區。轄1市、7縣、1自治縣。

1979年,撤銷伊犁地區,所屬的伊甯市、伊甯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劃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

政治和行政特點

伊犁州在行政管理、文化教育、語言文字等方面有一定的自治權,保障了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權益。同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作爲副省級建制,其州長、人大常委會主任按正地廳級配置,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按副地廳級配置。這種行政體制的設置顯示了伊犁在中國政治體系中的特殊地位,這種行政體制的設置顯示了伊犁在中國政治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今天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不再僅僅是地緣戰略博弈的軍政要地,更是恢弘陸上絲綢之路榮光的商貿重鎮。2014年6月26日,國務院批複同意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直轄的第三個縣級市)。這個處在伊犁河谷中哈分界線一側的黃金口岸,今日已經成爲了今日新疆口岸之首,是新疆最大的陸路與鐵路綜合性口岸。

免責聲明:部分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衆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1 阅读:14

絲路衆創空間

簡介:專注于招商引資服務,積極關注市場動態和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