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的“金剛不壞之體”

蒙蒙李彤 2024-02-29 17:20:41

2023年10月28日,萬科A(000002.SZ)發布《2023年三季度報告》——營收894億,同比下降31.6%;歸母淨利潤37.5億,同比下降22.5%。

與此同時,萬科多只美元債價格發生大幅波動,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下調萬科的評級至“BBB”。

11月7日收盤後,萬科發布公告稱,“深鐵集團在與金融機構的溝通會議上表示堅定看好萬科發展前景,從未制定任何減持計劃”,“爲提振市場信心,將研究制定並有序釋放各種有效的工具,全力支持本公司”。

深圳市國資委表示:“萬科具備足夠的安全性,沒有財務風險、管理風險,是深圳國資體系重要成員。如有需要或遭遇極端情況,我們有充分信心、足夠的資金資源和工具,通過一切可能的市場化、法制化手段幫助萬科積極應對。”

國資委和第一大股東的力挺,暫時打消了人們對萬科的擔憂。

無法獨善其身

盡管受疫情沖擊,2020年Q1萬科合同銷售金額仍達1379億、同比下降7.7%;Q2降幅收窄至1.1%;Q3、Q4增幅分別爲22.7%、36.2%。2020全年,萬科合同銷售金額7041億、同比增長11.6%。

2020年8月20日,住建部、央行聯合召開重點房企座談會,史稱“820座談會”。從此中國房地産進入“三線四檔5%”時代(注:用三道紅線將房企分爲四檔;完全不踩紅線的房企(綠檔)有息負債年增幅不得超過15%;多踩一條線降一檔、負債規模增速被壓降5個百分點;三條全踩(紅檔)的房企有息負債規模不得擴大)。

2020年8月的“釜底抽薪”摧毀了房企借錢拿地、推高地價,進而擡高房價的“螺旋上升”模式。

2021年H1,萬科又過了半年“好日子”,合同銷售金額3544億、同比增長10.6%。下半年,政策威力開始顯現。萬科雖然保守,也難獨善其身,Q3、Q4合同銷售金額分別下降28%、30%。

2022年,萬科、碧桂園、融創合同銷售金額分別下降34%、36%、36%。

截至2023年Q3,萬科合同銷售金額已連續10個季度同比負增長。其中,2023年Q3合同銷售金額767億、同比降幅達22.9%,相當于2020年Q3的44.5%。

面對行業不景氣,萬科沒有明顯的降價去庫存動作:2020年Q3、Q4,銷售面積下降36.5%、38.6%,但銷售均價分別上漲13.9%、14.5%。2021年下半年,銷售面積下降37.6%、銷售金額下降28.8%,相差八九個百分點。

2023年Q3,萬科合同銷售面積521萬平米,約爲2020年Q3的44%,但合同銷售均價卻高1.4個百分點。

媒體喜歡炒“房企降價去庫存”,但從運營數據看,不僅是萬科,從碧桂園到融創、恒大,銷售均價剛性十足。主要原因是潛在購房者有“買漲不買落”的心態,降價效果不見得好。

營收、利潤數據與當期經營脫節

房地産公司財報披露的營收、成本、利潤數據反映的是以往年報的經營業績,與當期經營是脫節的。因爲營收絕大部分來自往期已售未結項目。

在結算前,合同銷售所得屬于合同負債,是房地産公司的已售未結資源。合同負債好比蓄水池,合同銷售是注水,結算銷售收入是抽水。某個財務周期蓄水量大于抽水量,池中水位上升,反之水位下降。

例如2020年,萬科合同銷售金額達7041.5億,該年結算銷售收入4004.4億,相當于合同銷售額的56.9%,水位上升、說明萬科在“蓄水”。

2022年,合同銷售金額降至4170億,結算銷售收入4704億、相當于合同銷售額的112.8%。對萬科來講,這種情況比較罕見。其實,2022年前三季,結算收入占合同銷售金額的比例不到40%。

房地産企業對已售資源結算有相當大的“自由量裁權”。2022年,在合同銷售金額下降34%的情況下,營收增長11.3%,“蓄水池”功不可沒。

2023年前三季,合同銷售金額2806億(同比降幅超過30%),結算銷售收入約849億(估算值,季度未披露)、相當于合同銷售額的30.3%。

多年以來,無論宏觀經濟形勢、房地産調控還是疫情,萬科業績總體保持穩步增長,近乎“金剛不壞之體”。

假如2023年業績反轉,“不敗神話”崩壞,或許會産生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所以萬科要盡量保持10%以上的增速。這樣的話,2023財年營收與合同銷售金額之比將達140%左右。

2022年初萬科已售未結資源達7100億,2023年9月末約爲4600億,7個季度下降35%。假如2023年“抽水”1600億,還剩3000億。

萬科熬過“至暗時刻”的勝算較大。

萬科不算激進

土地儲備多寡決定未來銷售規模,拿地節奏赤裸裸地反映房地産公司的激進程度。

比如融創,其立志超越萬科,必先在土地儲備上壓萬科一頭。2020年萬科土儲高位橫盤,融創則新增1100萬平米,權益面積達1.6億平米,比萬科多70%。土地儲備是財富也是負擔,融創對萬科“領先優勢”一直保持到現在。

與恒大、碧桂園、融創等巨頭相比,萬科不僅不算激進,反而略顯保守。2019年,萬科土地儲備達峰,在建權益面積、規劃權益面積分別爲6170萬平米、3360萬平米,總計9530萬平米。

2020年,在建權益面積淨增210萬平米、規劃權益面積淨減230萬平米,土地儲備回落到9510萬平米。

2021年,萬科土地儲備小幅回落至9430萬平米。2022年,在建權益面積大幅減少1190萬平米,規劃面積減少630萬平米,土地儲備銳減至7520萬平米。

截至2023年9月末,萬科土地儲備權益面積6660萬平米,其中在建4490萬平米、規劃2170萬平米。較年初分別減少750萬平米、110萬平米。

2023年三季度末,萬科權益在建面積約4500萬平米,較2021年末減少近2000萬平米,資金負擔降低約40%。

“三條紅線”對萬科的影響

2020年“820座談會”提出“三線四檔5%”(注:第一條,調整總負債率不大于70%;第二條,淨負債率不大于100%;第三條,現金短債比大于1.0)。

2019年末,萬科淨負債率爲33.9%,現金短債比爲1.8,裕度很大、可謂從容達標;只有總負債率一項超標,爲76.5%。

總負債率

2020年總負債率下降4.8個百分點,年末爲71.8%,略高于紅線。2021年末,總負債率達標,爲69.8%。

現金短債比

2021年末,萬科現金短債比沖高至2.5;2022年末,2023年三季末,分別回落至2.1、2.2,遠高于“紅線”(1.0)。

淨負債率

2020年末,萬科淨負債率僅爲18%,此後單邊上升,2022年末達44%,2023年三季度末沖高到54%。原因是現金“流失”的速度遠高于有息負債的壓降。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萬科現金1037億,較2020年末減少916億,而有息負債只減少了358億。

2021年末土地儲備只比2020年末減少1.8%,說明2020年“820”新政出台後,萬科比較樂觀。一是“三條全綠”難度不大、二是友商收縮戰線會騰出市場。

與激進的恒大、融創相比,萬科的困境不是激進擴張造成的資金鏈斷裂,而是市場趨冷、房子賣不出去造成的周轉不靈。

萬科的“內傷”

從合並淨利潤中剔除投資收益、公允值變動等因素得到的“合並稅後營業利潤”,可以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盈利能力。

過往八年中有七年,萬科的“合並稅後營業利潤”占合並淨利潤的比例高于80%,峰值爲2019年的91.1%,說明萬科報表淨利潤的含金量比較高。

2020年比較特殊——合並淨利潤593億,投資收益135億,公允值變動收益533萬,合並稅後營業利潤相當于合並淨利潤的77.2%。

但對房地産公司來講,營收、淨利潤是“可以打扮的小姑娘”(雖說不能“任意打扮”),更重要的指標是自由現金流。

萬科自由現金流嚴重惡化,主要原因是經營活動現金流暴跌與利息、折舊、攤銷大幅上漲疊加。

2017年,萬科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達823億,折舊和攤銷19.3億、利息支出55.2億、資産減值13.2億(萬科未來披露股權激勵成本),自由現金流高達735億。

2018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336億、同比下降59.2%,折舊攤銷29億、利息支出90億、資産減值23.5億,自由現金流暴跌至193億。

2021年,萬科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41億、同比下降92%,折舊攤銷81億、利息支出102億、資産減值35億,自由現金流由正轉負(負177)億。

2022年,萬科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進一步降到27.5億、僅爲2017年的3.3%,折舊攤銷93億、利息支出90億、資産減值4.5億,自由現金流負160億。

萬科是中國房地産企業的“標杆”,素以穩健著稱。如果萬科暴雷,中國房企將倒掉一大半。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0 阅读:0

蒙蒙李彤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