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75:奔走之友丨東漢末年“黨锢之禍”,袁紹何颙暗中交好

綠茶縱橫看曆史 2024-06-06 14:32:55

奔走之友,意思是能夠互相爲對方奔走效力的朋友。成語出自《後漢書·黨锢傳·何顒》,“袁紹慕之,私與往來,結爲奔走之友。”

漢桓帝即位之初,朝政由梁冀掌握,後來漢桓帝在宦官單超、徐璜、具瑗等人幫助下誅除了梁冀,由此開始重用宦官。

延熹年間,宦官趙津、侯覽的黨羽與張泛、徐宣等人爲非作歹,有意在朝廷大赦之前犯罪,以期逃脫懲罰,成瑨、翟超、劉質等官員嚴格執法,即使朝廷大赦,仍然按律將其懲處,宦官們于是向漢桓帝進言,漢桓帝聽信一面之詞,嚴懲了那些官員。

太尉陳蕃向桓帝進言,希望他能清除宦官亂政之風,雖然漢桓帝沒有理會,但宦官們卻因此對陳蕃等士大夫恨之入骨,雙方矛盾日益尖銳。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黨羽張成之子,在大赦之前蓄意殺人,被河南尹李膺在大赦之後處死,宦官們爲了打擊士大夫集團,于是讓張成弟子牢修上書,誣陷李膺等士大夫“互相勾結,誹謗朝廷”士大夫集團和宦官集團矛盾全面爆發。

桓帝聽信宦官之言,下诏逮捕和審理黨人,太仆卿杜密、禦史中丞陳翔等重臣及陳寔、範滂等士人皆被通緝,太尉陳蕃認爲罪名不實,拒絕平署诏書,漢桓帝大怒,直接跳過司法程序,直接讓宦官們負責的北寺獄審理此案,李膺、陳寔、範滂等皆被下獄。陳蕃再度上書,言辭激烈的進行勸谏,結果反被罷免。

李膺等人在獄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們擔心牽連到自己身上,于是勸說桓帝大赦天下。同年六月,桓帝大赦天下,李膺等“黨人”雖被赦免,但卻放歸田裏,終身罷黜,史稱“第一次黨锢之禍”。

建甯元年(168年),漢桓帝駕崩,年僅十一歲的漢靈帝即位,窦皇後被尊爲皇太後,其父窦武被任命爲大將軍。陳蕃因曾幫助窦氏成爲皇後,故被重新任命爲太尉,與大將軍窦武和司徒胡廣一起執掌朝政。

陳蕃掌權後,名士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人也被重新起用。但與此同時,宦官首領曹節、王甫等人則在窦太後面前谄媚侍奉,借此幹涉朝政。

陳蕃、窦武等人認爲不能縱容宦官繼續幹政,于是趁著出現日食上書太後,要求革除宦官參政,但窦太後卻認爲從西漢元帝時便有宦官參政,因而沒有采納,後雖在窦武等人建議下處死了宦官管霸、蘇康等,但卻保護曹節等人。

後來,窦武將長樂尚書鄭飒關進北寺獄,對其嚴加審問,供詞中牽連出曹節、王甫等宦官,窦武遂擬寫奏疏,打算上奏後將他們全部收捕。九月初七日,窦武因休沐出宮回家,宦官朱瑀趁機偷看了他的奏章,得知了他們的計劃。

宦官們得知窦武的計劃後,連夜歃血爲盟,決定搶先下手發動政變。 于是,宦官們與皇帝乳母趙娆,蒙騙年幼的靈帝,格殺了親近士人集團的宦官山冰等人,然後搶奪印、玺、符、節,脅迫尚書假傳诏令,劫持窦太後,追捕窦武、陳蕃等。

已經年過八旬的陳蕃聞訊,率領太尉府屬官和太學生八十余人拔刀沖入承明門,但因寡不敵衆被擒,當日便遭殺害,家屬也被流放。

窦武馳入步兵營本想起兵對抗,然而護匈奴中郎將張奂因爲剛剛班師回京,並不了解局勢,聽信了宦官們假傳的诏命,誤以爲是窦氏叛亂,遂與少府周靖率五營士與王甫所率領的千余虎贲軍、羽林軍一起進攻窦武,陷入重圍的窦武無奈自殺。

陳蕃、窦武被殺之後,張奂因“平叛”有功被提拔爲大司農,然而已經知道了真相的張奂懊悔害死國家忠良,不僅堅決不受,還在不久後上書靈帝要求爲陳蕃、窦武平反,並推薦李膺等出任三公。

宦官見李膺等人名望還在,于是又向漢靈帝進讒言,誣陷黨人“欲圖社稷”,意圖謀反。遭受蠱惑的漢靈帝因此大興刑獄,追查士人一黨,李膺、杜密、翟超、劉儒、荀翌、範滂、虞放等百余人皆被下獄處死,另有六七百名士人遭到逮捕、處死、流放,史稱“第二次黨锢之禍”。

名士何颙因與陳蕃、李膺交好,因此也遭到宦官的誣陷,不得已改換姓名,逃亡汝南郡。袁紹十分仰慕他的爲人,因此暗地裏與他來往,“結爲奔走之友”。因爲當時士人大多遭難,兩人便時常接濟那些窮困無助的士人,幫助遭到追捕的士人逃跑或藏匿,使得不少人免遭劫難。

多年後,董卓入京掌權,袁紹因廢立之事與董卓發生矛盾,袁紹逃奔冀州後,董卓本打算懸賞緝捕他, 正是在何颙的勸說下,這才幸免于難,並被任命爲渤海太守。後來,何颙與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謀劃誅殺董卓,因事泄被捕,死于獄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