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雲回憶:84年我擔任濟南市委書記,出門走一圈竟數到48堆馬糞

每日一段大國崛起 2024-06-28 13:37:03

1984年,姜春雲以山東省委副書記兼任濟南市委書記,時年54歲。

生于山東萊西的姜春雲家境普通,但父母親見兒子從小聰明懂事,爲了讓他有個好的前程還是咬牙省錢送他去學校念書。

當時萊西經過八路軍的多年經營,革命基礎比較好,17歲時,剛剛入黨的姜春雲被組織送去萊西教師訓練班學習,畢業後又任萊西縣土改宣傳工作隊隊員,成爲當地“土改幹部”。

像姜春雲這一代的“土改幹部”遇到了比較好的曆史機遇:首先他們成長爲基層幹部的時候,革命戰爭最爲艱難的階段已經過去,而萊西又是我黨多年經營的根據地,雖然還是會有危險,但比起前方打仗的解放軍是安全得多了。

其次,與1920年代鬧革命的“老紅軍”、1930年代參軍的“老八路”不同,1940年代末期參加革命的這一代人,有機會接受比較系統的基礎教育,比起像《亮劍》裏李雲龍那樣的大老粗,他們整個文化素養截然不同。

姜春雲參觀輕工業展覽

當“土改幹部”成長起來的時候,正是1960年代末期,1970年代初期,這個時期的幹部可能會遇到一些波折,但因爲他們職務不高、權力也沒多少,受到的影響有限。

1970年代末期,“土改幹部”大多是40多歲,50不到的年紀,正是年富力強,因此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他們很快就走上了曆史的前台。

從1977年開始,姜春雲曆任山東省委辦公廳領導小組副組長,山東省委副秘書長、秘書長,山東省委副書記兼省委秘書長。

在基層工作20多年,又在省委幹了13年多,此時的姜春雲經驗和能力都臻于成熟,特別是1982年黨的“十二大”決定推進領導幹部年輕化以後,他更是成了省委著力培養的對象。

從省委副書記兼任省會城市書記,成爲真正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顯然是省領導對姜春雲的信任,也是對他的考驗。

姜春雲與時任雲南省長和志強在一起

泉城濟南,自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以來就是山東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後又成爲濟南軍區的駐地,堪稱扼南北要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按道理說,濟南南依泰山,北跨黃河,是京滬鐵路、膠濟鐵路、邯濟鐵路等幾條大動脈的樞紐,交通便利,從北京出發坐火車到上海,濟南是必經的大站,經濟發展應該是不差的。

但1980年代初期的濟南市卻差強人意,主要經濟指標都不理想:截止1983年,全市工業總産值爲48.2億元,農業總産值爲9.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30元,城建投資撥款只有5億元。

作爲省會城市的濟南,經濟發展平均增長速度竟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民人均收入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東南沿海已經大興合資之風,積極引進外資的時期,全市幾乎找不到什麽合資企業,連出口的産品都賣不到三個億。

論經濟發展滯後的原因有很多,但城市基礎設施落後肯定是其中一方面。破舊、髒亂的城市界面不僅影響了外商對濟南的印象,更讓他們覺得城市治理缺乏持續性。

德國人設計的濟南火車站老站

在美國,市長往往很少過問經濟事務,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市政、教育、環境、治安這些方面,因爲他們清楚,只有把環境硬件搞好了才能引進好的投資,而搞經濟那些生意人比他們專業得多。

反過來說,如果一座城市連環境都治理不好,那麽它的醫療、衛生、治安就自然成了問題,容易讓投資者喪失安全感。

從1970年開始,姜春雲在濟南已經住了13年,他在上任之前就聽說,這年本來是有個外商到濟南考察打算投資辦廠的。

他見到市政府領導,別的不談,先看市容,看了一下又去上了公共廁所,從廁所裏走出來之後,這哥們對大家就搖頭擺手說“再見”,沒有興趣再談下去了。

對于濟南的公廁是個什麽水平,姜春雲是有數的,那時候公廁大多數是旱廁,清掃清潔根本不到位,糞便外溢,蒼蠅亂飛,一到天熱的時候就臭氣熏天,人進去了根本呆不住。

這種廁所當年應該還算好的

就在正式到濟南市委上班的一兩天前,姜春雲特地帶著秘書、司機到街上走走看看,“加深認識”。

他們在馬路上轉了一個半小時,見到的是垃圾成堆、塵土飛揚,姜春雲留意數了數,馬路上居然有48堆馬糞,真正成了“跑馬的路”。

他還特地去看了幾個公用廁所,所見的環境讓人只能搖頭,秘書還告訴姜春雲,他特地查了資料,當時全國十幾個重汙染城市中,濟南排在首位。

關于環境汙染問題,估計也不全是工業汙染,反正生活垃圾造成的汙染就挺嚴重的!好好的一個泉城,本該環境宜人,結果卻搞成了這樣!

當年有很多山東老區的解放軍幹部隨軍南下,在浙江、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落腳成家,他們後來回到山東探親,看到濟南的現狀不禁搖頭歎息,一言難盡。

當年的濟南汽車站

姜春雲和幾個南下老同志聊了聊,對方正告:與城市現狀相比,幹部在思想上的差距更大,在思想解放方面,山東比廣東至少落後5到8年。

思想不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顛覆性的改變!8月20日,姜春雲到任二十天之後就在全市縣以上領導幹部會議上提出了“改革創新,振興濟南”的口號;

爲了解放思想,讓濟南市委、市政府的幹部們認知差距,姜春雲親自帶隊,率領2批幹部分別到北京、上海和江蘇、浙江、廣東的一些城市學習考察。

隨後,他要求市委、市政府認真對標南方城市,大力整頓市容衛生,轟轟烈烈地大搞馬路保潔、廁所改造、消煙除塵、造林綠化。

從1984年到1987年,濟南連續搞了三年的大規模市政建設,“泉城”的風貌再現,如五龍潭、江家池等名泉重新規劃,部分居民和單位予以搬遷,建成了主題公園。

濟南五龍潭公園

當年濟南城中的趵突泉附近有一個始建于明代,後來在民國時期被山東督軍張懷芝占爲私家園林的“萬竹園”,該園中古迹很多,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解放之後,“萬竹園”被山東省省級機關行政事務管理局征用,長期作爲辦公地點。

考慮到趵突泉整修的整體性,姜春雲親自出面約談了行政事務管理局的領導,讓該局另遷新址,還景于民,和趵突泉重新連成一體,1985年正式向市民和遊客開放。

這樣一來,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四大泉群和大明湖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泉城特色風景區初顯雛形。

搞好了城市環境,自然是要爲招商引資服務的。1984年,濟南市二輕局從意大利引進了第一條全自動滾筒洗衣機設備生産線。

引進滾筒洗衣機生産線的簽約儀式

因爲這套設備的引進對濟南搞活外向型經濟至關重要,簽約儀式非常隆重,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姜春雲親自參加了簽約儀式。

這條生産線的産品就是在80-90年代在中國大名鼎鼎的“小鴨·聖吉奧”家用滾筒洗衣機,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這家日後聞名遐迩的家電企業,其前身竟是一家拖拉機廠。

事實證明,只有堅持改革才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全面解放思想的市委市政府引導下,濟南的合資經濟很快發展起來。

山東造紙總廠和香港企業合作,建立了新的“大易造紙公司”,連年虧損的濟南針織廠和日本企業合資生産針織內衣出口日本,使得企業扭虧爲盈,職工收入顯著提升。

濟南縫紉機零件廠另辟蹊徑改爲生産摩托車,成了日後大名鼎鼎的“濟南輕騎”;濟南汽車制造總廠和當年還是瑞典企業的沃爾沃公司合資,濟南重卡一炮而紅享譽全國。

80年代濟南汽車制造總廠的“黃河”牌載重汽車

這一切與改革開放大背景下濟南市委、市政府兩套班子對城市治理思路的調整不無關系。

在濟南市郊有一個專門種蔬菜的清河村,種菜利潤少,村民生活拮據,後來清河村大膽實施村級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村辦工業和商業,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使得全村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1984年清河村決定向廣州學習,在村裏建一家四星級的大酒店,大力發展旅遊業,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爭議。

那時候不要說五星級酒店,連四星級酒店都很少,因此有人提出清河村扔掉蔬菜種植去搞旅遊業是“舍本逐末,不務正業”。

姜春雲聽到這個消息後卻敏銳地認識到,這可能是一個近郊農村改革的新模式,于是他特地安排市委研究室的同志到清河村蹲點研究,總結經驗。

多年後,姜春雲在全國人大作報告

市委研究室的調研報告發表之後,姜春雲十分重視,親自到清河村調研,表態支持該村發展第三産業的舉措,一時間清河村成了全國農村改革的典型,出名比江蘇華西村都早幾年。

1984年8月至1987年7月,姜春雲兼任濟南市委書記的三年是後來公認的濟南發展最快的三年,1987年12月濟南市工業總産值首次突破一百億人民幣大關,比1983年翻了一倍。

從上任時的48億到離任時的114億,姜春雲創造的“濟南速度”在新中國曆史上都是不多見的,也充分印證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條顛撲不破的鐵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