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時吃幹,閑時吃稀:誰讓我們吃飽飯

安安小小姐姐 2024-06-13 14:19:33

80後的很大一部分人,以及更早出生的人,應該在斷壁殘垣上,看到過這樣一段標語:

“忙時多吃、閑時少吃、忙時吃幹、閑時半幹半稀。”

這段話的創作者,相信很多人是知道的,如果確實不知道的網友,可以自行搜索,相信很容易得到答案。

基于這段話,有很多網友認爲,這段話證明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吃不飽飯是無可辯駁的、普遍發生的事實。

當然,也有人懷念那個時代,認爲:在那個年代,工農兵一樣,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精神充裕,沒有貪官汙吏、風清氣正。

生于七十年代的企業家東哥,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他小時候,全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吃不上豬油豬肉,但村長家有很多豬肉吃。

這引出本篇所說的重點,那個年代,到底能不能吃飽飯,又是什麽因素,讓如今的我們,徹底解決了過去兩千多年一直存在的溫飽問題。

能夠得到普遍認可的客觀事實是:2000年前後,餓飯的現象就開始漸漸消失,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解決了吃飯問題。

1950年以來的人均糧食産量表明,1950年人均糧食産量爲250kg左右,之後隨著工業建設的推進,人均糧食産量快速提升到300kg,2023年接近500kg。

爲何人均糧食産量在300kg甚至400kg的時候存在普遍餓飯的現象,而到了500kg就不會餓飯了呢?

人均糧食産量的提高,表面的原因,無非是農業技術的進步:農藥、化肥、農機、育種、灌溉技術的大量投入使用,拉高了單位面積的糧食産量。

來自單位面積産量的數據,似乎支持這種說法:1950年,每公頃産量1150kg,2022年,上升到5801kg。

這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又來自哪裏呢?最近流行的說法是,流傳海外的《永樂大典》,支撐了西方的先進技術。

從根源上講,這些先進的農業技術,顯然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但爲何老祖宗幾千年,都沒解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現象呢?

所以,這種說法缺乏足夠的證據。

作者相信,這些先進農業技術的出現,是中國融入世界先進文明帶來的好處之一,其典型標志爲加入WTO。

與加入WTO同時發生的,是我國進出口總額的快速增加,使用美元作爲計價標准,人均進出口總額,在2000年以來,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從圖表可知,我國人均糧食産量的變化,在1950年以來,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但隨著人均進出口總額的變化,吃飽飯的現象出現了。

這說明,是融入世界、與世界進行商品的交流,才讓中國人吃飽了飯。人均糧食産量的提升,並沒有解決吃飯問題。

所以,更深一層的原因是:融入世界,與世界各國以物易物,每個人都重新分配了生活資源,讓我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而非生活資源的匮乏,讓我們餓飯。

1 阅读:63
评论列表

安安小小姐姐

簡介:用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各類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