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山——璧佩琳瑯廬山摩崖石刻展”在廈門美術館開展

人民藝術 2024-07-02 14:16:23

2024年6月30日,“第一山——璧佩琳瑯廬山摩崖石刻展”在廈門市美術館一樓主展廳盛大開展。此次展覽將持續至7月21日,並免費向公衆開放。本次展覽由廈門市書法家協會與廬山市博物館聯合主辦,萬松頂美術館承辦,同時也得到了廈門市美術館、白鹿洞書院的大力支持。

開幕式現場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輝煌燦爛,而書法藝術無疑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作爲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摩崖石刻依山傍崖、因形隨勢、臨境抒臆,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別具一格,堪稱文化藝術的瑰寶。廬山位列三山五嶽,秀甲天下,乃是我國首個世界文化景觀,因其豐富多元的文化類型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譽爲“人文聖山”。廬山北枕長江、東瞰鄱陽,人來人往,人文荟萃。自秦漢以來,衆多文化名家紛紛遊曆廬山,諸如司馬遷、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白居易、陸遊、楊萬裏、朱熹、王陽明等,留下了多達一萬六千余首不朽詩篇。而王羲之、李邕、顔真卿、柳公權、蘇轼、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石濤、八大山人等書壇巨匠,也都在廬山留下了傳世之作,光芒萬丈。

國家文物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張柏先生致辭

廬山市政協副主席陳敏女士致辭

廬山市博物館館長周觀華先生致辭

廬山摩崖石刻,起始于上古大禹治水之時,勒石于禹王崖以記錄其丈尺裏數。魏晉時期,廬山文化蓬勃興起,絢麗多彩。王羲之在金輪峰下構築別墅,臨流習字;釋慧遠于香爐峰北建寺院,倚崖造像。陶淵明在山下種豆,吟詠田園;陸修靜在觀內潛修,整理道藏。那時便有諸多碑碣石刻,然而時代久遠,僅存模糊之影。至隋唐時期,國家強盛、人民富足,豐碑大碣紛紛林立于匡廬,如歐陽詢的《西林寺碑》、虞世南的《大林寺記》等五十余通碑碣,書文雙絕,備受贊譽,可惜在後世的兵災戰火中被毀。現存的李邕《東林寺碑》以及柳公權《複東林寺碑》等殘碑數通,雖是片羽吉光,卻也彌足珍貴。隋唐之後,廬山因其深厚的曆史文化與秀美的自然景觀,成爲後世文人士大夫心中的精神家園,他們紛紛慕名而來,賦詩抒懷,題名紀行,由此也創造出數量可觀的摩崖石刻,現存近兩千通。廬山現存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東林寺、九十九盤、黃龍寺、五老峰、歸宗寺等地,尤以白鹿洞書院和秀峰爲最。白鹿洞書院享有“天下書院之首”的盛譽,留存石刻二百余通;秀峰擁有千年古刹開先寺,留存石刻一百六十三通,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和曆史研究價值,分別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省書協副主席、廈門市文聯顧問陳秀卿女士致辭

廈門市文聯副主席、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劉堆來先生致辭

萬松頂美術館負責人于琛女士致辭

本次展覽的展品以廬山最爲著名的摩崖石刻文化景觀群,即秀峰景區、白鹿洞書院的石刻爲基礎,精心挑選了一百一十余通具有代表性且保存較好的廬山摩崖石刻拓片進行推薦展出。其中包括入選國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的重要作品——北宋黃庭堅所書的《七佛偈》。此外,顔真卿的《大唐中興頌有序》、蘇轼的“璧佩琳瑯”題識、米芾的“第一山”“青玉峽”題識、王陽明的《紀功碑》、朱熹的《簡寂觀詩》及“歸去來館”題識、康熙的“三絕碑”等曆代名家的傳世之作也都位列展出行列。在籌備展覽期間,主辦方還特別邀請廈門本地書法界的諸多方家在原拓片上再度題跋,實現古今對話,引人遐想,讓沉澱了千百年的精神氣象再度煥發光彩,滋養學人。多方力量彙聚,期望通過本次展覽,實現山海相會、文韻煥彩,在美麗的鹭島爲觀衆帶來一場沉浸式的傳統文化盛宴,讓觀衆體驗廬山多姿多彩的文人藝境以及磅礴生動的匡廬氣象。

福建省書協副主席、廈門市文聯顧問陳秀卿女士爲觀衆導覽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文旅發展得益于江山,亦能爲江山增添美麗。名山閃耀光芒,遠近皆能共享。期待來人受益,讓文脈薪火相傳,共同開啓這趟曆史文化之旅。

觀衆參觀展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