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上汽“破局”,底氣是什麽?

侃見財經 2024-07-01 10:08:19

歐盟要玩不起了!

當中國新能源汽車王炸盡出之後,歐盟直接就耍賴掀了桌子。

6月12日,歐委會發布關于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擬對進口自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7.4%—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

值得關注的是,這個數值僅爲加征部分。如果這個政策一旦落實,再算上歐盟乘用車正常關稅稅率爲10%,中國車企最終面臨的關稅稅率可能高達近50%。

比如,“出海頂流”上汽集團面臨最終關稅稅率可能要增至48.1%,其他企業的關稅稅率則在27.4%至31%之間。

加征關稅,受損失的絕不僅僅是中國車企,這是一個基本常識。中國電動汽車質優價廉,在歐洲市場大受歡迎,如果最終因爲關稅問題被拒之門外或者加價出售,最終的市場損失還是由歐洲消費者買單。

那歐盟又緣何冒著“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風險,做出這樣損人不利己的舉動呢?以上汽爲代表的中國車企,又該如何突破出海中的“政策圍城”呢?

歐盟市場危機

2023年,對歐洲汽車工業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的數據,2023年歐盟境內乘用車新車銷量同比增長達13.9%,其中電動車銷量超過150萬輛,同比增速高達37%,市場占有率已達到14.6%,首次超過了柴油車。與此同時,汽油車市場占有率同比下滑了約1.1%。

2023年,同樣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劃時代的一年。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在這一年,中國汽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首次躍居全球第一。

在這個令人興奮的數字裏,新能源汽車成爲其中的新增量。近年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出口增幅迅猛。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近7萬輛,僅占汽車出口總量的7.0%,但在2023年,這一比例躍升至22%。

比如作爲中國頭部車企的上汽集團,海外銷量以120.8萬輛的規模,同比增長18.8%,較2014年增長13倍,連續8年保持整車出口國內行業第一。2023年,在英、法、德等歐洲十三國的中國汽車銷量排行榜上,上汽集團以24.28萬輛的規模位居第一。

其中,MG蟬聯5年中國單一品牌出口冠軍,累計出口達220萬台,預計今年將突破300萬台大關。在MG的助力下,歐洲也由此成爲上汽首個“20萬量級”海外市場。

作爲上汽出海的明星車型,MG4 EV 2023年海外累計銷量突破13萬輛,接近14萬輛,並持續在歐洲大放異彩。不僅長期霸榜歐洲緊湊型電車銷量NO.1,榮獲英國BEV市場銷量冠軍,而且助力上汽成爲唯一上榜歐洲新能源市場TOP10的中國車企品牌。

2023年MG4 EV 獲得歐洲緊湊型純電車銷量冠軍和中國新能源車型出口冠軍,堪稱中國汽車“出海”典範,並幫助MG品牌在全球各大主要市場跻身前十。

面對在中國車企帶動下的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歐盟表現出了前後不一的矛盾態度。

一年前,歐盟還決定從2035年起禁止新注冊柴油和汽油發動機汽車。但是,如今歐盟發現這個本意鼓勵歐洲車企主動轉型的機遇,卻被中國車企牢牢抓住了。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即使2024年1-4月,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反補貼調查的背景下,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在歐洲注冊量仍同比增長32%,反映出歐盟消費者對中國高質量電動車的青睐。

面對這種超出自由競爭所能控制的趨勢,歐盟不僅推遲了自身電動化轉型的步伐,還拿起了市場幹預的“大棒”,開始阻撓中國車企的進入。爲的就是給擁有1290萬員工、占歐盟GDP總量的7%的歐洲汽車工業,爭取一個喘息並進行技術反超的機會。

只是這個反超的難度太大了。

技術反撲無力

歐盟爲眼前一時之利對中國電動汽車強加關稅,甘心把全球綠色轉型“先行者”濾鏡打得稀碎,除了對市場的焦慮,還有技術失利的考量。

因爲,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廣受歡迎,除了價格優勢外,在技術優勢上同樣亮眼。

仍然以上汽爲例。近十年來,上汽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等核心技術領域,研發投入近1500億元,積累專利高達2.6萬多項。經過長期不懈的投入和深耕,打造了包括星雲純電專屬系列化平台、珠峰機電一體化整車架構、星河電氫一體化整車架構、藍芯混合動力系統、綠芯電驅動系統、魔方電池系統和銀河全棧智能車解決方案的七大技術底座,基本完成了從技術引入到技術反向輸出的“華麗轉身”。

在這些技術的加持下,在歐洲大賣的MG4 EV顯示出了遠超歐洲同行的性能表現。

在駕控層面。MG4 EV電機總功率達到125kW,250N·m的扭矩在任何時候都給到隨踩隨有的加速感受,零百加速時間實際測試7.7秒左右,以及能實現36.9m超短制動距離。

在安全層面。MG4 EV榮獲歐洲五星安全評級,擁有超級電容雙保險,碰撞後會斷電保護,在全球無一自燃、無一熱失控。

在實用層面。MG4 EV科技氛圍十足,搭載了邊框更窄的12.3英寸高清觸控互聯大屏和高清360°全景影像系統,配合透明底盤,讓駕駛者視野不再有盲區。同時,520km的超長續航,完全解放裏程焦慮。

這樣的技術成果,得益于以上汽爲代表的中國車企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抓住了綠色發展機遇,加快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引領著中國汽車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競爭力日益增強。

而面對在技術上落後,一向以紳士自诩的歐洲人失去了紳士風度。不僅祭起關稅加征、雙反調查等一貫的“大棒”,而且在“大棒”之下還暗藏了不可告人的“小九九”。

據有的企業反映,在所謂的反補貼調查中,歐委會索取中國電動汽車及電池企業生産經營、發展規劃、技術工藝、産品配方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比如要求中國企業詳細提供電池成分和配方,還要求企業提供電動汽車生産成本、所有電動汽車零部件和原材料逐筆采購信息、銷售渠道和定價方式、在歐客戶信息、供應鏈布局信息等。

上汽方面就表示,調查人員要求上汽提供自主品牌電動車詳細的三電方面的核心技術,以及並未向歐洲出口電動車上汽大衆等合資企業的信息。

這已經嚴重超出了與反補貼調查相關的範圍,更像是“打不過就搶”。

“大棒”之下的反擊

繼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之後,歐洲人的亦步亦趨,顯得有些可笑。

在歐美人的腦海裏,只要關稅“大棒”落下,中國電動汽車若想要保住利潤,就只能提高售價,而這樣一來,中國電動汽車的市場競爭力勢必會大打折扣。

歐洲有媒體表示,歐盟之所以提高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其主要目的就是想要迫使中國車企做出讓步,向歐洲車企分享新能源技術。

面對這樣低劣的招數,中國車企自然不甘任人擺布,積極打響“大棒”下的“保衛戰”。

作爲在歐洲最爲成功的中國車企代表,上汽集團面對歐盟委員會征收反補貼稅決定發表公開聲明,提出“殷切期望歐盟能夠認真傾聽中、德兩國汽車企業的呼聲,堅決避免人爲設置新能源汽車貿易壁壘,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MG品牌同樣發聲,呼籲“通過對話和合作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共同推動全球汽車産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樣的發聲並非只是站在中國車企立場,而是立足中歐雙方市場的共同利益。

歐盟的保護主義做法不僅對中國車企構成不公平待遇,更對歐洲自身帶來了不利影響。這樣的政策一旦落地,歐洲消費者將無法買到性價比更高的電動汽車,這將有損他們的正常消費權利。同時,在全球重視環保的當下,阻撓更多的清潔能源汽車的進入,不僅不利于歐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而且對于經常自稱“環保大于一切”的歐美人士而言,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此外,貿易保護往往招致貿易夥伴的報複,這是慣例,也是歐盟完全可以預想到的後果。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不可能無視歐盟的這種無理且霸淩式的貿易行爲。而一旦中國采取對歐盟對等的回應措施,將直接影響歐洲車企的出口和利潤,也將對歐洲車企的國際化程度産生重大打擊。

歐洲的許多車企和國家都已經意識到了這樣“互相傷害”下的兩敗俱傷。德國、匈牙利、挪威等國已經公開表示不會支持、跟進歐盟有可能采取的加關稅措施。

企業方面,寶馬集團和德國大衆汽車也表示了公開反對。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更是直斥,認爲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錯誤的決策”。

從曆史角度來看,這樣的觀點有理有據。縱觀汽車工業發展史,封鎖可能會延緩商品流通的腳步,但絕不會讓科技平權的浩蕩洪流裹足不前。

正如MG品牌在聲明中所言:“通過開放性對話和建設性合作才是解決分歧的關鍵,單邊貿易限制措施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從曆史角度來看,這樣的觀點有理有據。許多案例早就證明,封鎖可能會延緩商品流通的腳步,但絕不會讓科技平權的浩蕩洪流裹足不前。十幾年前,歐美陸續對中國光伏産品發起“雙反”調查。但中國光伏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海外布局、提升産品附加值等方式積極應對,繼續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同樣,如今歐美對中國汽車企業的封鎖,也只會逼出一個更強大的中國汽車工業。

而像MG這樣,堅持通過技術自研達到世界領先,並勇于去國際範圍內搏風鬥浪的企業,已經通過足夠的科技韌性和市場智慧,證明了中國汽車的內在優越性。所以,國人也不應妄自菲薄,面對封鎖和責難充滿畏難情緒。我們應該以更加自信的意志,支持MG品牌、支持上汽集團、支持中國汽車,最終讓自主品牌汽車通過一次次的烽火淬煉,最終破繭成蝶,領跑世界。

0 阅读:161

侃見財經

簡介:看見不一樣的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