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以前的孩子考的不好、天天挨打,卻沒有心理問題?答案太紮心

全能辣媽plus 2024-06-26 19:38:29

大家好,我是探長~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

一位媽媽看著躺在床上抑郁的孩子,哭著說:

“我天天起早貪黑的工作,不就是爲了你嗎?掙得錢都給你花了,你說你有啥不開心的,我都沒抑郁,你咋還抑郁了呢?”

很多父母總是會納悶:

回想起自己的小時候,挨打挨罵那都是家常便飯。

說錯一句話就挨吵、搗亂了回家就是一頓打……

那時的孩子們很少抱怨父母,心理問題也不常見,抑郁這個詞都很陌生。

而如今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一家6個大人圍著轉,可孩子卻頻頻出現心理問題,

“如今的孩子,就是生活條件太優越了,變得越來越脆弱。”

“現在的孩子是被‘慣’壞了,缺乏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

那麽,爲什麽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卻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如今孩子面對的成長環境,與我們那個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社會環境的變化

過去的社會節奏相對緩慢,家庭結構簡單。

雖說家裏可能會有好幾個孩子,但是孩子們可以在一起打鬧、玩耍、想辦法解決問題等等,

兄弟姐妹之間的陪伴和互動,能夠有效緩解父母教育帶來的負面情緒。

而且,他們下了課可以跑到操場上踢毽子、扔沙包、滾鐵圈;放了學有大把的時間跑著玩兒。

每天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就可以睡覺了,不用刷題、寫卷子、提前學很多知識。

而現在的孩子們呢,太孤獨了,而且還面對著競爭激烈的生活環境,

生活節奏加快、學業和人際關系的考驗,孩子從小就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和期盼。

下了課需要在教室裏坐著、放了學就回家吃飯寫作業、上網課、上各種培訓班。

孩子沒有了奔跑、歡呼的時間,沒有了小夥伴的互動,有的只是提前學、刷卷子、考試、提分、被淘汰等等字眼。

在多種壓力下,孩子小小的心理便再也承受不下了,各種心理問題紛湧而至。

教育理念不同

過去的父母,心態較爲平和,

“養個孩子就是多雙碗筷的事兒,”

“學得好就學,學不好學個技術也能養活自己。”

他們對孩子的發展較爲佛系,

只要孩子好好吃飯、健健康康、有力氣幹活就行了。

這個在現在看起來是“不負責”放羊的育兒方式,反而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獨立能力,給了他們更多的發展空間和選擇的機會。

而現在的父母,爲了讓孩子適應競爭激烈的環境,怕孩子在升學中被分流,怕孩子以後過得不好,于是便開始了“卷”“雞娃”的模式。

“不學就被追上來了!”、“考不上高中就完蛋了!”、“你看看人家那孩子,學習多認真。”

孩子從小在這樣高強度、緊張、負面的環境中成長,很容易失去信心,變得消極。

心理健康認知的差異

過去,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較低,心理問題並不被重視。

很多孩子即便出現心理問題,也缺乏專業的心理幹預和治療渠道。

過去的孩子,在封閉的環境中成長,自我認知有限,對心理問題缺乏理解和表達能力。

而現代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

心理問題被廣泛的認知和討論,再加上短視頻的分享,我們便了解到了更多的相關信息。

而且現代的孩子接觸的信息更多,具有更強的自我認知能力,對心理問題有更高的敏感度和表達欲望。

家庭教育方式的變化

過去,家長是家中絕對的權威,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

孩子在打罵中被動接受教育,從而形成了順從的性格特點。

在當時孩子的認知中,父母的話不得違抗,自己沒有話語權,一旦頂嘴,父母很可能就來一錘頭。

而現代家庭教育中,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更加平等,甚至孩子從出生起,就有4個老人、2個大人圍著哄,孩子便有了更多表達自我和反抗的機會.

孩子會認爲自己也是家庭中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對大人說的話有意見時,便敢于說出來。

對父母的管教不服時,便敢于頂嘴甚至還手。

而從小接受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理念的孩子如今當上了父母,卻遇到了敢頂嘴反抗的孩子,便很難接受。

于是,父母再按照自己小時候被打的經曆教育現在的孩子,便行不通了。

辣媽語錄:

時代在不斷改變,我們也要不斷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和認知。

我們要接納那個並不完美的孩子,看到他的閃光點,讓孩子做回自己。

孩子需要奔跑、需要嬉笑打鬧來釋放他們的煩惱;

孩子需要冒險、需要探索、需要與人交流來了解未知的世界。

他們的世界並不只是做題和作業,還有大自然、宇宙、科學、樂器、玩具……

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心理需求,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多鼓勵他們創造屬于自己的小世界,培養他們的抗壓能力和適應能力。

希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同成長,用愛心、耐心包容孩子,幫助孩子成長爲身心健康、適應能力強的參天大樹。

(圖片源自網絡)

0 阅读:233

全能辣媽plus

簡介:育兒達人,每日爆笑萌娃視頻,帶你樂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