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1958年我軍的一次大規模精簡整編

清浩談軍事 2023-03-02 03:53:04

1956年9月,中國共産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了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勢,在指出戰爭威脅仍然存在的同時,又指出了實現世界持久和平的可能性。對國際和我國周邊形勢的判斷,成爲黨中央作出大規模裁軍決策的最重要的基本依據。會議決定,爲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需要,把軍政費用占國家財政開支的比重,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32%降低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的20%左右,其中國防費用降低到國家財政總支出的15%左右。

中國共産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

八大結束後,中央軍委立即著手部署精簡整編工作。1956年10月責成軍委秘書長黃克誠大將負責主持研究裁軍方案。11月25日軍委作出了《關于裁減軍隊數量加強質量的決定》。1957年1月7日至27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聯系實際深刻分析了軍隊實行精簡整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特別強調要處理好軍隊建設與國家建設、軍隊質量與數量的關系,對精簡整編作了具體安排。這次精簡整編的主要內容如下:

軍隊員額裁減三分之一 ,總兵力降至240萬人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人民解放軍總兵力達550萬人。1950年上半年,大規模剿匪作戰基本結束,全國形勢日趨穩定。爲恢複發展生産,克服財政困難,建設精幹強大的國防力量,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將人民解放軍縮減到400萬。但是,由于朝鮮戰爭爆發,國家安全利益上升爲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解放軍的規模又適當擴大,最多時達627萬。1952年,朝鮮戰場形勢趨于穩定,中央軍委決定全軍進行精簡整編,到1952年底,全軍總人數降爲406萬余人。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共中央再次作出裁減軍隊員額的決定。1955年與1952年相比,全軍總兵力共精簡23.3%。到1956年中共八大前後,全軍總員額已降至383萬人。

1956年11月號《解放軍畫報》封面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完成了由戰時體制向國防軍體制的過渡,初步建立了和平時期人民解放軍的體制編制。但是,仍存在著規模過大、機構重疊、海空軍和技術兵種薄弱等問題。因此,按照現代化軍隊的要求,科學地確定編制體制,是一個非常重要而緊迫的問題。中央軍委《關于裁減軍隊數量加強質量的決定》提出在三年之內將全軍總人數在現有基礎上裁減1/3,即從383萬人中裁減130萬人左右,保持在250萬人的水平上。按照這一計劃,到1958年底,全軍總數比1956年精簡了36%。精簡最多的是步兵部隊和各級機關,步兵部隊精簡了71.2%,各級機關精簡了27.2%。全軍總員額比新中國建立時精簡了61.2%,保留240萬左右,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解放軍總員額的第一個低點。

彭德懷在1957年7月召開的第三次國防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彙報裁軍問題時說:“裁減的人員,主要是各種平時沒有迫切需要的勤務部隊,是些可辦可不辦的過多的學校,是些工作任務重叠或者可以合並的機關部門,並且在保持足夠戰鬥單位的骨幹的原則下,把戰鬥部隊的戰時編制轉爲平時編制。”全軍成建制地集體轉業或移交地方的有1個軍部、46個師、30余所醫院、30余所院校和20余個工廠,有力地支援了經濟建設。

1958年,十萬官兵轉戰北大荒。

八總部合並爲三總部,確立集中統一的總部領導體制

這次整編,軍隊領導體制特別是總部領導機關作了很大調整。新中國成立時,我軍總部領導機構爲三總部體制,設有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方勤務部(1960年改稱總後勤部)。1950年9月,增設總幹部管理部(1952年改稱總幹部部)。1954年11月至1955年8月又增設總軍械部(升格)、訓練總監部、武裝力量監察部、總財務部(升格)。軍委下設八總部,即:

總參謀部,總長粟裕大將;

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元帥;

總後勤部,部長兼政委黃克誠大將;

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兼(1956年12月肖華上將);

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葉劍英元帥;

訓練總監部,部長劉伯承元帥(未到職,代理部長葉劍英,1957年11月肖克上將);

總財務部,部長余秋裏中將;

總軍械部,部長陳錫聯兼,1955年3月王樹聲大將。

1957年11月中國軍事代表團在莫斯科紅場參加十月革命節40周年慶祝活動。

這種體制對加快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和完成各項戰備工作等,起過積極作用。但也存在部門多、機構大、分工過細的弊端,增加了工作上的忙亂,不利于集中領導、統一指揮。因此,中央軍委決定對總部機關進行調整和裁減。1957年5月,總財務部並入總後勤部;1957年7月,總軍械部並入總參謀部;1958年10月,總幹部部並入總政治部;1958年11月,撤銷武裝力量監察部,其有關業務分別並入總參、總政和總後;1958年12月,訓練總監部並入總參謀部。通過撤銷或降格合並,減少了5個總部,恢複和確立了三總部體制。調整後的三總部主官:

總參謀長黃克誠大將;

總政治部主任譚政大將;

總後勤部部長洪學智上將,政治委員李聚奎上將。

此後,這種體制一直延續了40年。直到1998年,成立總裝備部,實行四總部體制。

1958年2月,總政治部主任譚政大將(左起)、總參謀長黃克誠大將、陳明仁上將在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

五軍種調整爲三軍種,加強海空軍和特種兵建設

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人民解放軍于1949年11月和1950年4月先後組建了空軍和海軍,改變了單一陸軍的狀況。1955年又仿照蘇軍,將軍委防空部隊改編爲防空軍,成爲獨立的軍種;並將公安部隊改建爲公安軍,全軍實行五大軍種體制。經過幾年的實踐,逐漸感到空軍和防空軍任務相近,而機構重疊,指揮不便。特別是我軍和蘇軍的情況大不相同,我軍空軍處于初創時期,國家的經濟基礎薄弱,飛機的數量和種類與蘇軍相差較大,再分成兩個獨立的軍種,兵力、兵器都有捉襟見肘的感覺。因此中央軍委決定空軍與防空軍合並,集中財力、物力,建設統一的軍種。1957年5月,防空軍與空軍合並,防空軍番號撤銷。1957年9月,公安軍領導機構改編爲總參謀部警備部,公安軍番號撤銷。這次整編,根據我軍的實際情況,把陸、海、空、防空、公安五大軍種改回陸、海、空三個軍種,成爲我軍基本的軍種結構,延續了幾十年;同時,減少陸軍員額,加強海軍、空軍和陸軍各技術兵種建設。

1957年空防合並後新的空軍領導班子

上圖第一排(左起):副司令員成鈞(原防空軍副司令員)中將、司令員劉亞樓上將、政治委員吳法憲中將、副司令員劉震上將;第二排(左起):副司令員徐深吉中將、副司令員曹懷裏中將、副司令員譚家述(原防空軍副司令員)中將、政治部主任王輝球中將、副司令員常乾坤中將。網上有說這張照片是一九六五年初,空軍黨委常委會議結束後,所有與會人員拍了一張珍貴的合影。其實不然,照片中的劉亞樓上將神采奕奕,而1964年11月劉亞樓就因病重在上海住院就醫,直到1965年5月病逝,中間不可能還去參加空軍黨委常委會。另外,60年代初以後,我軍高級軍官除參加重大慶典、出國訪問等重要場合,平時都不戴肩章和大檐帽,而是戴58式領章和解放帽。空軍黨委常委會是內部會議,特別是1965年軍銜制馬上就要取消了,不會是這樣的穿戴。

1957年8月4日,蕭勁光海軍大將陪周恩來總理進行海上閱兵。

經過這次精簡整編,人民解放軍海軍、空軍及陸軍特種兵的比重增加,在編制體制和作戰指揮上已初步達到了戰略合成的要求,各軍兵種的比例趨于合理。其中陸軍編制人數僅爲新中國成立時的1/3,約占全軍總定額的54.6%,海軍、空軍和陸軍各技術兵種人數占全軍總數的32%;其中空軍約占全軍總人數的12.2%,海軍約占5.8%,炮兵占4.8%,裝甲兵占2.3%,工程兵占4.6%,通信兵約占1.8%,防化兵約占0.5%。步兵師編成內兵種部隊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技術兵種有較大增長或從無到有,1958年與1950年相比,步兵由61.1%下降到42.33%,炮兵由20.42%上升到31.89%,裝甲兵達4.73%,工程兵由1.62%上升到4.36%,防化兵達1.2%。同時,根據現代條件下作戰的需要,1958年9月開始組建了電子對抗部隊。人民解放軍已經成長爲一支諸軍兵種合成軍隊。

增設國防科研機構,完善軍事院校體系

中共八大之後,中央軍委根據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需要,對全軍院校進行了調整,撤銷了大部分文化學校,從1957年下半年起,陸續設立了一些國防科研機構和高層次軍事院校,任命了一批高級將領擔任院校領導,形成了一個包括指揮、政治、後勤和各種專業技術院校在內的比較完整的軍隊院校體系。

1957年7月30日,以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爲基礎,在河北宣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軍委炮兵司令員陳錫聯上將兼任炮兵學院院長。

1957年8月27日,以軍事學院戰役系爲基礎,在北京成立高等軍事學院,劉伯承元帥任院長兼政委,陳伯鈞上將任副院長,李志民上將任副政委。

1957年10月8日,以軍事學院海軍系爲基礎,在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事學院,海軍副司令員方強中將任院長兼政委。

1958年3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葉劍英元帥任院長兼政委,宋時輪上將、彭紹輝上將、楊至成上將任副院長。1958年11月,王新亭上將任軍事科學院副政委;1958年12月,粟裕大將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59年11月,王樹聲大將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60年12月,鍾期光上將任軍事科學院副政委。

1958年3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

1958年5月26日,以南京軍事學院裝甲兵系爲基礎,在山西大同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學院,軍委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兼任院長。

1958年9月12日,以南京軍事學院空軍系爲基礎,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學院,空軍副司令員劉震上將任院長兼政委。

1958年10月16日,成立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持尖端武器研究,聶榮臻元帥任主任,陳赓大將任副主任。

在新任命的院校和科研機構領導中,許多高級將領畢業于著名軍事學校,如劉伯承元帥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葉劍英元帥雲南講武堂,陳赓大將、許光達大將、宋時輪上將、陳伯鈞上將、楊至成上將黃埔軍校,方強中將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等等。

志願軍從朝鮮全部撤兵,所屬部隊改建或撤銷

由于志願軍撤兵是八大以後中共中央根據國際形勢作出的決定,並且在1958年內完成的,因此也列入這一時期軍隊精簡整編的內容。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兵力最多時曾達134萬人。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生效時,志願軍在朝鮮的部隊共有17個步兵軍和炮兵、高射炮兵、裝甲兵、工兵、鐵道兵、後勤部隊、後方警衛部隊等,總兵力約120萬人。當時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尚有一百多萬人,隔北緯38度線與中朝軍隊對峙,志願軍保持如此龐大的部隊是震懾美韓方面不敢輕舉妄動、穩定朝鮮形勢的決定力量。

隨著朝鮮半島形勢的穩定,爲了推動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和進一步緩和遠東的緊張局勢,同時也爲了減輕志願軍後方供應的壓力和緩解朝鮮人民的經濟負擔,志願軍在1954年9月到1955年10月的一年多時間裏,先後分批從朝鮮撤出12個軍、20個特種兵師的部隊。1955年底以後,仍在朝鮮的志願軍尚有5個步兵軍及炮兵、高射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後勤部隊共約25萬人。到了1956年下半年,隨著朝鮮局勢的進一步穩定,特別是八大會議後,中共領導人開始考慮將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了。1957年11月2日至20日,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赴蘇參加十月革命節40周年慶祝活動,在莫斯科與同時訪問蘇聯的金日成首相當面商定中國人民志願軍于1958年全部撤出朝鮮。

1958年1月13日,中央軍委舉行例會,專門研究了志願軍撤軍問題。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總參作戰部和志願軍總部對志願軍撤軍工作進行了部署和安排。

2月14日,周恩來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朝鮮,同朝鮮政府磋商志願軍撤兵問題。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中國人民志願軍將于1958年底以前全部撤出朝鮮。2月2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發表撤出朝鮮聲明。隨後,志願軍于1958年3月15日至4月25日、7月11日至8月14日、9月25日至10月26日分三批全部撤離朝鮮。

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回國前向上甘嶺高地告別。

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發表撤軍公報。公報說: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批部隊,即志願軍總部,3個師和後勤保障部隊共7萬人,于9月25日至10月26日返回祖國,至此,中國人民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留在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內的志願軍代表,仍將同朝鮮人民一道,繼續執行監督朝鮮停戰協議實施的任務。

1958年10月28日下午3時,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到達北京,周恩來總理、陳毅元帥等在北京前門火車站迎接從朝鮮歸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與志願軍司令員楊勇上將親切握手。

從朝鮮撤回的志願軍部隊,一部分官兵脫下征衣,參加經濟建設;大多數部隊開赴東北、華北、西南等戰略方向,加強國防建設。

參加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的老帥們,左起:聶榮臻、林彪、葉劍英、彭德懷、賀龍、羅榮桓。

這次軍隊精簡整編工作從1956年11月開始,到1958年底結束。通過整編,我軍的領導體制、軍兵種建設得到加強,合成化程度顯著提高,軍隊編制體制得到了一次根本性調整,全軍完成了由陸軍爲主體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發展的戰略性轉變。

1 阅读:70

清浩談軍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