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乾隆商業 2024-06-07 08:45:46

一、人物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孔氏、子姓,華夏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

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修訂六經。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爲儒家經典。

二、出生時代背景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曆史階段。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並,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

春秋時代早期: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

春秋時代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公元前546年,通過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了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

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後取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後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公元前386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爲齊侯,是爲“田齊”。于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據史書記載,春秋224年間,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所殺,52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480多次,諸侯的朝聘和盟會450余次。

三、家庭背景 / 人物關系

父親:叔梁纥 母親:顔徵(zhēng)在

妻子:亓官氏 兒子:孔鯉 女兒:孔嬌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爲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帝辛(即商纣王)之兄微子啓于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

微子啓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爲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爲大司馬,封地位于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

孔父嘉 之子:木金父,木金父 之子:祈父,祈父 之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纥” 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纥爲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其官職爲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小妾爲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滿意,于是請求納顔氏女兒爲妾。顔氏有三個女兒,只有小女兒顔徵在願嫁叔梁纥。

顔徵在時年不滿20歲,而叔梁纥已經66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結婚不合禮數,于是夫妻倆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意思是指一種低于正當禮儀的婚配,也指不合禮制的婚姻或男女苟合)”。

孔子3歲喪父,家道中落,早年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禮”,自幼熟悉傳統禮制,青年時便以廣博的禮樂知識聞名于魯,從事儒者之業,以辦理喪祭之禮爲生。

中年聚徒講學,從事教育活動。年五十,曾一度擔任魯國的司寇,攝行相職,積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不久因與當政者政見不合而棄官去魯,偕弟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學說,終未見用。

晚年回到魯國,致力教育事業,整理《詩》《書》,刪修《春秋》,以傳述六藝爲終身志業。

四、人生曆程

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魯國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南辛鎮魯源村)。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而又因其母曾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3歲,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後,顔徵在被叔梁纥正妻施氏驅逐,于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阙裏,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15歲,孔子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于做學問。

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17歲,孔子的母親顔徵在去世,孔子合葬父母。魯國大夫季孫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穿喪服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19歲,服喪期滿後前往宋國。爲了能夠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國人:亓官氏爲妻。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20歲,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于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爲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這一年孔子開始爲委吏,管理倉庫。

魯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21歲,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因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27歲,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30歲,孔子這時候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而立(30歲前後有所成就)。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34歲,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于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于老聃,問樂于苌弘。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35歲,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36歲,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孔子在齊國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37歲,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38歲,魏獻子(晉國魏氏第四位宗主)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爲這是義舉,在近處不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在遠處不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這可謂是仁義了。

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39歲,晉國鑄造刑鼎。孔子認爲晉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爲統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40歲,孔子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不惑(40歲不疑惑)。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48歲,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爲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衆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

陽虎想要見孔子,而孔子卻不想見陽虎,後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隨後孔子被升爲小司空。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52歲,孔子升爲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54歲,孔子爲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爲他們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55歲,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56歲,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57歲,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58歲,吳國使人聘魯國,就“骨節專車”一事問于孔子。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59歲,孔子由魯國來到衛國,衛靈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

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曹伯陽沒有接見孔子。在曹國稍作停留,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60歲,孔子稱自己這時候,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即六十耳順。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自己頹喪的樣子如同喪家之犬。

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61歲,孔子離開陳國,來到了蔡國。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62歲,孔子從蔡國來到葉國。葉國君主葉公向孔子問政,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在離開葉國返回蔡國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隱者。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63歲,孔子與弟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饑餓而病,後被楚國人相救。由楚國返回衛國,途中又遇隱者。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64歲,孔子又回到衛國,主張在衛國爲政,先要正名。

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65歲,吳國討伐魯國,吳國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67歲,孔子在衛國時,妻子亓官氏去世。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68歲,齊國派師討伐魯國,孔子的弟子冉求率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說是向孔子學來的。

68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至此結束。孔子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69歲,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70歲,孔子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這一年,孔子最愛的弟子顔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71歲,西狩獲麟。孔子認爲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齊國陳恒弑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恒,沒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72歲,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于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73歲,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門前遙遙相望,他責問子貢爲何那麽晚來見自己,于是歎息說泰山將要坍塌了,梁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

孔子流下眼淚,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采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

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殡殓,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殡殓,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73歲,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于魯城北泗水岸邊。

孔子卒後,不少弟子爲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爲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裏。孔子的故居改爲廟堂,受到人們的奉祀。

五、人物成就

1、道德學說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爲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爲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爲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創立了以仁爲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2、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爲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爲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爲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爲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孔子主張的較低政治目標是小康社會。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産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爲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爲小康。

3、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系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

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爲“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爲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完還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5、史學思想

孔子的史學思想以及他對史籍的整理,存在著積極因素,值得借鑒和重視。孔子有濃重的曆史意識和淵博的學識,這爲他創立史學思想奠定了基礎。

孔子強調治史要十分慎重。他認爲研究曆史一定要先掌握大量的史料,即言必有征。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曆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爲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論語·泰伯》)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作爲曆史學家的孔子,在品評人物和事件時,有一些自己特有的方法。首先,孔子評價人物是爲了樹立當代從政及爲人的標准;其次,孔子提倡效法先王的“仁”、“德”。

6、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爲“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孔子認爲,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

7、言論著作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在南宋後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爲“微言大義”。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後人合稱之爲《六經》。

六、社會評價

國內評價

孔子弟子顔淵: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孔子弟子宰我: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孟子·公孫醜上》)

孔子弟子子貢: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論語·子張》)

戰國思想家孟子: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孫醜上》)

漢代曆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于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

唐太宗李世民:朕今所好者,惟有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爲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貞觀政要》)

宋代理學家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至聖之道與日月並行,與天地同運,萬世帝王鹹所師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也。(《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近代資産階級改良運動領袖康有爲:唯我孔子大中至正,獨重人道。(《濟南萬國道德會演說》)……中國之國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

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先驅、資産階級革命家孫中山: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便是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孫中山選集》)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孔子學問、文章政治事業,朗如日月,燦如星辰,果足爲萬世師表。(《在信教自由會上的演說》)

近代資産階級改良主義者梁啓超:孔子在人格,在平淡無奇中現出他的偉大,其不可不及處在此,其可學處亦在此。……苟無孔子,則中國非複二千年來之中國。……蘇格拉底之後,容有蘇格拉底;而孔子之後,無孔子也。(《世界偉人傳第一篇·孔子》)

中國共産黨創始人陳獨秀:科學與民主,是人類社會進步之兩大主動力,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學的。(《孔子與中國》)

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毛澤東: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産。這對于指導當前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幫助的。(《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

國際評價

朝鮮學者金益洙:孔子是萬古聖人,也是東洋學問哲學思想的元祖。(《在孔子誕辰2540周年紀念與學術討論會文集》)

日本古學派創始人伊藤仁齋:夫子之德實爲超邁群聖,夫子之道高于天地。(《論語古義》)

日本學者井上靖:孔子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類的老師。(《孔子》)

日本學者兒島獻吉郎:孔子者,偉人中之偉人,聖人中之聖人。(《諸子百家考》)

美國詩人、哲學家、思想家愛默生:“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學知識詞典》)

美國學者甘霖:孔子不獨爲一國之聖人,實爲萬國之聖人。(《曆代尊孔記·孔教外論合刻》)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中國之文化基于孔子之學說。……孔子學說關系建立一個中華大帝國。(《東西幸福觀念論》)

法國學者伏爾泰:東方找到一位智者。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孔子的書中全部是最純潔的道德,在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時代,就是人們尊從孔子法規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爲中國人的徒弟。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熱烈地贊美儒學。

我們致力于將人類五千年的曆史知識、文化、智慧,系統的分類、歸納、總結在一起,方便人們閱讀、檢索、學習!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喜歡曆史和古今中外著名人物,那麽點個關注,我們一起探索曆史的奧秘!

0 阅读:1

乾隆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