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中國第一個古王朝“夏朝”的蹤迹

乾隆商業 2024-06-04 03:46:45

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既傳承著龍山時代諸邦國都邑創造的早期文明,又作爲上古夏、商、周三代的開始,爲華夏文明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然而,它又是一個傳說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遠,加上成熟的文字尚未産生。關于它所有的曆史,即便最權威的傳世古文獻,也都是後世根據口耳相傳記載下來。

懷疑夏王朝的存在,成爲不可避免的事情,並一度困擾著史學界。

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斷湧現,夏王朝的廬山真面目才越來越清晰的呈現在世人面前。

河南省 禹州市 禹王遺迹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區的這條古老的街道,幾千年來一直供奉著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而關于他的各種傳說至今流傳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們世代傳頌。

禹州市文化局 前局長:“這一處建築,是我們禹州市作爲一個夏代早期都城,傳留下來的一處涉及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遺迹。”

在禹州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期,禹州一帶洪水泛濫,皆因水中的一種怪獸蛟龍作祟,蛟龍在水中興風作浪,鼓動水勢,沖垮人們所築的堤防,淹沒土地和村莊,致使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而後,大禹在衆神的幫助下,將九條蛟龍一一制服,並把其中的一條禁锢在這口八角井中。從此,人們把這口井稱爲“禹王鎖蛟井”,並在井上塑像立廟,以此世代感謝禹王的恩德。

禹州市文化局 前局長:“雖然它有許多是神話傳說的東西,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爲懷念大禹治水的英雄之舉,所以演變出來這麽一個神話傳說。它就說明了這個位置,這個鎖蛟,它就是大禹曾經在這裏指揮治水的一個象征物,一個標志物。”

那是一個洪水肆虐的遠古時代,河流泛濫,大浪滔天,使無數生靈塗炭。即便所有的人齊心協力,洪水仍然長期肆虐。治水成爲最重要的事情,它關系著人類的生死存亡。

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在堯時代,大禹的父親鲧(gǔn)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堯將治理洪水的任務交給了鲧,可惜鲧沒能完成使命,最終因失職被殺。

到了舜時代,治理洪水的艱巨任務轉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親失敗的經驗與教訓,改變了治水的方法,經過十幾年艱難的努力,終于治理了洪水。

直到現在,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仍被大家津津樂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沒,利澤萬世。

清華大學曆史系 李教授:“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洪水傳說,可是我們中國的洪水傳說是不同的,因爲我們的洪水傳說有兩點不一樣,一般外國的說法,就像基督教聖經上說的一樣,上帝創造了人,人做了壞事,上帝發怒了,那就降下洪水把人類消滅了;

而我們中國的傳說不是這樣,我們這個是自然災害,雖然規模很大,可是憑借人的主觀鬥爭性,組織力量克服災害,大禹作爲一個王,他身先士卒,艱苦的工作做了好多年才達到這個效果。”

四川省 汶川縣 大禹銅像

位于河南禹州幾千公裏以外的四川省汶川縣,幾千年來,當地的羌族百姓將大禹視爲自己的祖先。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銅像:懸膽方口、頭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發帶依稀可見。

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當中,依舊保留著各式各樣與大禹相關的文化習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羌族人們的血液當中。

禹步,是羌族婚喪嫁娶傳統中不可或缺的儀式。相傳,禹步是由大禹走路的姿勢演變而來。傳說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因過度操勞患上了腿疾,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

爲懷念這位偉大的祖先,羌族人將大禹行走的跛步演變出如今的禹步,以世代秉承先祖大禹的治水精神。

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羌族人還會在大禹祭壇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紀念先祖大禹的誕辰。傳說這一天是大禹的誕辰,屆時人們會在大禹神像前踏著禹步,跳著莎朗,緬懷先祖大禹的蓋世功德,世代崇祭。

今天的汶川境內,依舊保存著大量關于大禹的曆史遺迹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于一體的大禹故裏,已成爲華夏子孫訪古探幽的聖地。

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不僅通過禅讓制成爲“舜”的繼承人,更是把原本較爲分散的邦國與部落聯合起來,建立了一個以“夏後氏”爲中心的邦國,讓夏朝成爲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王”爲天下共主的時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相傳大禹死後安葬在會稽山上(今浙江省紹興市南)。今天的會稽山仍存禹廟、禹陵、禹祠等與大禹相關的曆史遺迹,從秦始皇開始,很多帝王親臨禹陵,祭祀大禹。在中國5000年的曆史長河中,“大禹文化”無疑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寶庫中永放光輝的一顆寶石。

作爲五帝之一的大禹,幾千年以來一直都是中華兒女所崇敬的對象,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更是爲後世子孫耳熟能詳。

大禹治水的故事,盡管發生在遙遠的傳說時代,然而在當今的中國大地上,仍有大量被認爲是大禹足迹所至的地方:禹王宮、禹王廟、禹王台、禹王亭乃至禹王洞等等。

各地百姓用不同的形式紀念著這位中華民族的偉大先祖。每一個中國人都爲有大禹這樣一位先祖而感到驕傲,大禹的精神早已深深的烙在每一代中國人的心中。

雖然世代相傳大禹治水的故事,脍炙人口,婦孺皆知,然而,這些事件發生在沒有文字的時代,有學者懷疑它們只是神話傳說而已,而這樣的懷疑並不是空穴來風。

關于大禹以及大禹治水最早最權威的文獻記載出現在《尚書》中。《尚書》是中國流傳至今,曆史最爲久遠的一部曆史文獻彙編,內容出自商周史官之手,但《尚書》曾多次失傳,等重新找到後便有了古今真僞的紛爭。

《史記·夏本紀》中關于大禹的記載便是引自《尚書》,記載了大禹劃定九州,治理山川等功績。疑問由此而生,《史記·夏本紀》中關于大禹的記載是否可靠?大禹治水是否真實?大禹是否真有其人?乃至于人們開始懷疑,傳說中大禹所奠基的夏王朝是否真正存在?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王所長:“文獻記載當中,成書年代越早的文獻,對夏代的記述是很簡單的,但是成書比較晚的一些文獻,卻反而記載的比較詳盡,所以,就提出是層累的這種曆史。就是說,這個記載是不可靠的。”

由于年代久遠,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又無法得到考證,考古發現成爲打開夏朝迷蹤有效的途徑。然而,將近4000年的漫長歲月,隨著風雨的侵蝕,王朝的頻繁更替,夏朝的遺迹早已坍塌殆盡,同樣是考古研究最難以尋覓的曆史謎題。

河南省 偃師市 二裏頭村

位于河南省偃師市郊的二裏頭,從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吸引了大量考古學者的注意。考古學家徐旭生經過實地考察後斷言,眼前的這處遺址在當時確爲一大都會,從而拉開了從考古學上探索夏朝文化的序幕。經過數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一個沉睡數千年的夏王朝之謎開始慢慢地浮現在世人的眼前。

二裏頭遺址的規模比較大,1959年發現以來,研究所人員馬上組隊開始挖掘,到2014年是55周年,最重要的是它跟文獻記載的夏人、夏族活動的中心區域是吻合的,是位于洛陽的這個盆地。所以,我們考古學界基本上認定,它應該是夏代後期的都城。

二裏頭遺址總面積將近九平方千米,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二裏頭遺址的發掘面積進一步擴大,成果層出不窮。

2004年,考古學家在原有的2號宮殿基址下面發掘出了一座時代更早、規模更大、結構更爲複雜的大型建築基址,這也將中國宮城最早年代提前了100多年。

二裏頭遺址所發現的宮殿基座是中國目前被確認的最早宮城建築,經測量得出夯土基質約合土立方爲2萬立方米,合計挖土、運土、夯築等工序,依據當時所用的木石工具,總用工不下8萬。

整個宮殿的主體工程建造落成最少需要三至四年時間,非帝王,誰又能建造出如此宏大的宮殿?考古學家根據遺址出土的文物特征判斷,它應是一處夏代的都城遺址。

方正規矩的宮城和具有中軸線規劃的建築基址群,開辟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無論是在西安的漢唐都城、宮殿遺址,還是迄今保留最爲完整的北京故宮,我們都能發現它們與二裏頭相似的宮殿建築機制,二裏頭宮殿無疑是它們的祖先,其基因一脈相承,正是它們影響著每一代中國人對建築的審美與要求。

爲什麽說它是夏王朝的都城?首先是從遺址本身它的規模,比如這個遺址有四平方公裏大小,這個規模很大;其次,還發現了一些重要的遺迹現象,比如說宮城、宮殿這一系列重要發現,都說明它絕對不會是一個普通的遺址,而是一個都城性的遺址。

考古發現二裏頭時期,也就是夏代後期的農業已經有了顯著的發展,農作物的種類不僅有粟和黍,還有稻,然後還有數量比較少的小麥乃至大豆,所以,五谷在夏代已經形成了,而且應該說農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有一些人可以脫離農業去從事手工業的制作,或者去從事管理。

二裏頭考古工作站中存放的數以千計的夏代手工業器物,正是這些器物,成爲解開夏朝社會分工的重要證據。在考古學工作者們眼中,這些古老器物似乎能夠講述夏代的生活、生産情況。

隨著夏代國家機制的産生,中央與地方政權的建立,與之前的堯舜禹時期相比,夏朝的社會資源和社會勞動力更加集中,農業的發展、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專門從事生産工具制造的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身懷技藝的女匠男工,或是紡織,或是制陶冶金,這些出土的手工業制品,其做工之精致,造型之精美,讓後世的人們爲之驚歎不已。

夕陽籠罩下的二裏頭,曆史的悠遠與厚重,在這片其貌不揚的土地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雖已經曆了數千年的風風雨雨,今天我們依舊能感受到各行各業能工巧匠們在此揮汗如雨的場景。

在二裏頭出土的衆多文物當中,陶器的數量最爲龐大,更讓考古工作者驚喜的是在部分陶器上發現的刻符。它們形態各異,頻繁的出現在各式的陶器上端,不禁讓考古學家對中國古文字産生了更新的探索之路。

文字對于人類的意義非同尋常,它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人類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嶺。無論是考古專家、古文字專家還是曆史學者,人們對文字的起源的探索從未停止。

很多年以來,人們一直認爲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然而,眼前這些陶器上的刻符顯然比甲骨文更加古老。很多學者認爲,二裏頭遺址所出土的這些陶器上的刻符很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國文字,與後來的商代甲骨文也有著極大的淵源關系。

由于陶文僅僅是以單個的形式出現在夏朝的陶器之上,以至于人們無法清晰的理解它的意思,對于夏朝是否已經出現了中國早期文字,專家們也只是見仁見智,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

關于夏朝文字是否出現,至今仍存在著巨大的爭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距離二裏頭遺址數千公裏以外的貴州省荔波縣,有一個神秘的少數民族竟一直傳承著與夏朝陶文極其相似的文字。

水族:是中國曆史最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少數擁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之一。在水族2500多個單字中,大部分爲異體字,由水書先生代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

水族文字被稱爲水書,一直用來記載水族的天文、地理、曆史、宗教、民俗等各個方面,水族百姓也會將水書作爲谏言和祝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繡制在水族的各種飾品和服飾當中。

在現存的水書文字中,水書先生已發現多個與夏陶符號完全相同的文字,他們甚至可以大致解讀二裏頭陶文的含義,這也提供了尋找夏朝文字的另一種可能。

這些類似文字的符號,並沒有像甲骨文一樣出現在禮器當中,而是出自用于生活的陶器上。不過二裏頭所出土的陶器主要出自墓葬當中,這是否暗示著這些符號與夏朝的禮制有關呢?

做工精致的,一般大多數在墓葬中出的比較多一些,這些墓葬應該是有一定等級身份的,這些墓葬就是說當時可能已經産生了一套禮制,但是與後世相比,它的這個禮制還不是那麽成熟,因爲禮制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

自二裏頭文化遺存發現至今,考古工作者們已發現了500多座墓葬,在墓葬中不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通過墓葬大小、規模的對比以及陪葬品的差異發現,這些墓葬已成爲解開夏王朝社會結構及禮制的重要線索。

因爲墓葬是我們判斷社會分化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埋葬,有正常的埋葬,就是小型墓葬,也有非正常的埋葬,比如說奠基,就是建築當中的奠基,身份應該是相當于奴隸的身份,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已經形成了一個社會分化非常明顯的社會。

不同規格的墓葬,呈現出夏王朝等級的分化。二裏頭文化墓葬中已經形成依照等級高低而等差有序地使用禮器,禮器只是發現于一定等級以上的墓葬中,其等差有序的規則正是禮制形成的重要表現,更是夏代階級分化的重要標志。二裏頭墓葬的發現不僅吸引了大量考古學家的關注,一些民俗專家也對其展開研究。

2002年春天,二裏頭墓葬中一件造型奇特的動物仿生飾品引起了國內外衆多專家的注意,這件有兩千余片綠松石片組合成的綠松石飾品,其制作至今在同時代的動物仿生飾品文物中實屬罕見。它的身上可能還隱藏著更大的秘密。

自這件綠松石器出土以來,它的形狀被大多數專家認定爲龍的形象。中國文化曆來都與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龍是中國權力與神的象征,墓主人的身份因此更是變得撲朔迷離。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 葉教授:“從古書《山海經》這些古代神話書籍中來看,神靈或者是通神的超自然的這些人物,宗教領袖,往往跟蛇有關系,所以這個蛇起到的象征意義,主要是代表了龍蛇的、超自然的、海陸空三界的穿越能力。所以它的佩戴者、擁有者應該是二裏頭時期國家級的大法師、大巫師。”

二裏頭另外的考古發現,印證了夏朝法師的存在,在二裏頭宮殿周圍,這些布滿明顯燒痕的動物骨頭,正是法師最主要的占蔔工具。

遠古先民對于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借用自然界的征兆來指示行動,但自然征兆卻並不常見,占蔔的方法隨之應運而生。法師通過對骨器的燒痕來推斷未來的吉凶禍福,爲咨詢者分析問題,指點迷津。

這些密密麻麻的燒痕,我們雖然無法判斷它們所預示的禍福凶吉,但我們卻能夠看出先祖們對生活以及神的向往。但是,夏王朝的最後一次占蔔,顯然正預示著災禍即將到來。

據文獻記載,夏王朝中期以後,夏朝統治者漸漸失去民心。當夏桀在位時,夏王朝內憂外患,民心大亂,其統治的部落、邦國紛紛離散。

夏桀是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當他完全失去人心時,商湯趁機發動進攻,夏桀被放逐于南巢而死,夏朝滅亡。

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推斷,夏王朝的統治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有470年的曆史。根據《史記》記載,夏朝的第一位王是大禹,從大禹開始到桀滅亡,夏朝共有17位王。

然而,在二裏頭夏都遺址中還沒有發現任何與“王”相關的直接證據,對二裏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一直沒有停止,很多人認爲,假以時日,夏桀等夏王的痕迹是有可能發現的。

不過,根據對二裏頭土層絕對年代的鑒定,夏朝早期的曆史,二裏頭顯然無法給出答案,因爲二裏頭遺址的年代可能是大約公元前1750年前後。用C14測定出來的這個年代和曆史史書文獻記載的夏王朝最早的那個階段(公元前2070年),還有一定距離,因此說它是夏王朝中晚期的一個都城。

河南省 登封市 萬歲峰

位于河南省嵩山南麓的萬歲峰,這塊山上的巨石被當地百姓稱爲啓母石。相傳大禹與塗山氏所生的兒子夏啓正是在此出生。關于“啓母石”的來曆衆說紛纭。

傳說在大禹治水時,塗山氏懷上了大禹的兒子,但到了嵩山之下時,大禹借助上天神力,將自己變爲黑熊,塗山氏因此受到驚嚇化成了巨石。大禹趕到後大喊:“歸我子”,此時天地感應,石破東方而啓生。

顯然,這樣的早期神話無法令人相信。然而,神話中常常隱藏著一些史實。東漢延光二年,颍川太守朱寵于啓母石前所建造神道阙,記載了這樣一段曆史。

大禹臨終前,按照堯、舜、禹時代禅讓制的傳統,並沒有把首領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啓”,而是選擇了東夷人的首領“益”,然而益的威望和實力遠不如啓,啓和夏後氏族衆也不甘心權力外移,經過一番激烈的博弈,啓最終取代了益,並以世襲制代替了禅讓制。

家天下的傳統開始確立,這標志著以夏後氏爲中心的中原地區邦國聯盟正式轉化爲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如果按照這樣的說法,夏朝早期的遺址或許就在啓母石所在的嵩山一帶。1979年,考古學家就在離啓母石不遠的地方,試掘了河南新密一帶,發現了一處早于二裏頭文化的遺存。據土層鑒定,最終認定這裏應該是夏啓至少康所處的夏朝時代。

河南省 新密市 新砦遺址

新砦遺址發現的主要遺存有三個時期,最下面那個時期相當于龍山文化晚期,中間那個層位就是絕大部分的遺存,都屬于新砦期遺存。位于最上面的一層,相當于二裏頭文化,二裏頭遺址一期這個年代的東西,這樣是有比較明確的年代地層關系,所以說,新砦期文化可能是二裏頭文化的前身。

根據文獻記載和遺址絕對年代對比,一件重要的曆史事件極有可能就是在新砦遺址發生。

啓之後,夏朝經曆了一段極其動蕩的年代,一個來自東方的神秘部落東夷,將夏朝的統治權從太康手中奪走,這正是有名的曆史事件“太康失國”。關于這位東夷部落的首領,曆史文獻中對他的記載少之又少,但在神話傳說當中,他卻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就是射日英雄“後羿”。

在曆史傳說中,上古時期天空有十個太陽,以至于江海湖泊幹涸,農作物枯萎,人們在驕陽似火的苦難中苦苦掙紮。這時,英勇的後羿挺身而出,展開了與十個太陽的殊死較量。

他奔跑在崇山峻嶺之間,追逐著太陽,並用弓箭逐一射下了天空中的九個太陽。最終,後羿拯救了蒼生,大地又重新恢複了生機。

後羿射日,這是一個在中國盡人皆知的傳說。在農耕爲主的中國古代,後羿在很多地區成爲了農作物的保護神。

在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的記載中,後羿射落的不是太陽,而是太康。後羿是夏朝東夷族有窮氏首領,由于夏天子太康不恤民事,後羿帶領部衆從太康手中奪取了夏朝,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事件:太康失國和後羿代夏。

後羿射日無疑是一個神話傳說,那麽那個來自于東夷的部落是否真的獲得了夏朝的統治地位呢?在新砦遺址上,考古工作者們一直在尋找著後羿和那個神秘的東夷部落的蹤迹。

1999年,一塊帶有奇特圖案的器蓋殘片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在這件具有強烈東夷文化特色的饕餮紋陶器蓋上,獸面紋的主題文化來自于山東龍山文化晚期,這是東夷族最高等級權力的象征,而這種圖騰在新砦遺址中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新砦遺址強烈的東夷文化特色。

那麽這個小小的器蓋,如果看它的曆史背景的話,可能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因爲這個器蓋上面的圖案,它是屬于新砦遺址二期的晚段,就是我們傳統上所說的龍山文化向二裏頭文化過渡的那個階段。

在這個階段,曾經發生過很重要的曆史事件,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太康失國,後羿寒浞代夏”。那麽這個器蓋很有可能是當時的東夷人把他們的這種信仰帶到了中原。

由此看來,真實的後羿極有可能帶領他的東夷部落統治了夏朝。

但據文獻記載,後羿當上國王後,同太康一樣荒于國政,于是血腥事件再次上演,後羿被大臣寒浞所殺。當寒浞奪取王位時,另一個人的力量正變得強大起來,此人便是少康。

少康是太康弟弟仲康的孫子,他在顛沛流離中長大,少康年長後,投奔到了實力強大的虞氏部落,並得到了信任。手握重權的少康,在寒浞漸失民心之時,集結了夏部族的余衆,起兵攻滅寒浞,收複了夏朝王都。

從後羿代夏到少康中興,都發生在這片考古工作者依然在探尋的土地上。

從1959年夏代遺址的首次發現,經過幾代人的勘探與挖掘,考古專家對夏代曆史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然而,即便如此,無論是二裏頭遺址還是新砦遺址,沒有任何實物能夠證明夏朝最初的發源地所在,更沒有任何關于大禹建都的實物證明。

那麽文獻記載中的禹以及禹的都城究竟在哪裏?

河南省 登封市 王城崗遺址

在離啓母石更近的河南登封告成鎮王城崗發現了一處遺址,我們稱之爲王城崗遺址,它是一座略早于新砦文化的古城址,根據城址的時代進行推測,它可能與夏朝最初的發源地有關,這令發掘者非常興奮。

然而發掘出來的城堡面積卻只有一萬多平方米,還沒有二裏頭1號宮殿大,一座城竟然不如一個宮殿大,這怎麽可能是夏朝的都城?況且城內遭到後期破壞,只留下一些奠基坑基址,並沒有見到宮殿建築之類的遺址,這使得王城崗遺址沒有被更多的關注。

直到2002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啓動後,王城崗遺址才得以再次被發掘。在原有小城的西北,考古專家驚喜的發現了一處面積達30多萬平方米的大城,從年代上看,大城的年代晚于小城,經C14測定,大城的年代正好與夏代始年相符。

于是考古專家提出,此大城應是禹都陽城的所在地,而原先被忽視的小城應該是夏禹之父“鲧”所築的城址。遙遠的夏王朝,它的曆史面紗正在徐徐地向世人揭開,曆史長河仍在奔流,最終將彙入未來浩瀚的海洋。

考古學的發現,使遙遠的曆史逐漸與我們接近,我們的尋根之旅不會停息,因爲在那些遙遠的古代,蘊含著我們現代文明最原始的基因,一個塵封了數千年的夏王朝,已不再被認爲是迷霧朦胧的傳說,而是以日益清晰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當我們重新回顧這段曆史時,我們會發現中華文化的許多源頭可以追溯到夏朝,雖然,無論是二裏頭還是新砦遺址,或是王城崗遺址,我們仍沒有找到與大禹直接相關的任何遺迹。

但幾千年來,大禹從來沒有消逝,他的功績和精神始終受到中國人的尊崇,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在5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作爲中華民族的偉大人物與曆史事件,大禹其人和大禹治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

不論是大禹治水的疏導方法,還是大禹治水中所體現出的人格魅力、文化價值與道德精神,都已成爲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鬥轉星移,時光流逝,而大禹精神永遠不會消失,古老王朝所蘊含的精神源泉也永遠不會枯竭。

我們致力于將人類五千年的曆史知識、文化、智慧,系統的分類、歸納、總結在一起,方便人們閱讀、檢索、學習,也爲後世留下一筆史料!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喜歡曆史,請關注我,我們一起探索曆史的奧秘!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 2024-06-08 15:16

    河南偃師二裏頭夏文化遺址,上限不超過西元前一千七百五十年,無文字,比同時期的商落後很多,夏就是個部落聯盟,沒資格自稱朝代。[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乾隆商業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